焦軍同 李鵬飛 宋玉婷



摘? 要: 為了促進新課改背景下師范教育事業的發展,推進新課改工程的順利實施,調查研究了師范生對新課改的認知。研究以寶雞文理學院為對象,從師范生與高等師范教育發展的互動關系視角,采用問卷調查收集數據,在SPSS18.0軟件環境下,用方差分析法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師范生對新課改認知較差,學校師范教育響應欠佳。
關鍵詞: 新課改; 師范生; 認知; 調查研究; 高等師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50?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8228(2020)06-24-04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ormal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omot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project, 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ognition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 to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aki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s the o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mal stud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normal education, using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data, the research uses the method of variance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data in the SPSS18.0 software environm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gnition of normal student to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s poor, and the response of school to normal education is poor.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reform; normal college student; cogniti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higher normal education
0 引言
自2001年,我國開展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簡稱新課改)以來,經過近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教育研究領域針對在職教師的研究成果頗多,針對職前師范生的研究極少,師范生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他們對新課改的認知直接決定著新課程實施成效,同時對新課改的順利推進起著決定性作用。
1 研究方法與設計
1.1 量表編制
問卷設置22道題目,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個人信息,包括性別、年級及專業。第二部分是問卷主體,包含宏觀認知與微觀認知兩部分,宏觀認知主要是對新課改整體認知測量,微觀認知主要是對新課改教育觀念與目標的認知測量。題目中認知程度以“不了解”、“很少了解”、“比較了解”、“非常了解”設置,并賦值:1分、2分、3分、4分。
1.2 研究方法與對象
論文研究對寶雞文理學院11個師范專業273名師范生進行了抽樣調查(表1)。總共發放問卷273份,收回268份,有效問卷248份,有效率為92.54%,問卷效果良好。
1.3 問卷信度和效度檢驗
信度是指問卷的可信程度,主要衡量、檢驗結果的一貫性、一致性、再現性和穩定性[1]。信度驗證采用Cronbach a系數法,J.P.Gilford認為當α值≥0.70時,問卷信度屬于高信度。問卷設計的α系數0.826,說明問卷具有較高信度。問卷效度指問卷的有效性和正確性[2]。效度驗證主要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Bartlett球形檢驗顯著性均近似為0,具有統計學意義,KMO值大于0.63,問卷結構效度設計較好。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宏觀認知調查分析
2.1.1 宏觀認知測量分析
宏觀認知調查內容包括:新課改了解度、新課改關注度及專業新課標了解度,采用了信息量權數法進行量化計算,結果為2.30分。新課改了解度、新課改關注度和專業新課標了解度采用加權平均值法量化計算,結果為2.15分、2.29分和2.34分。
師范生對新課改認知較差,主要是師范生對自身定位認識不足,欠缺積極了解新課改的意識,同時出于專業學習、教師資格認證考試、就業等客觀需要,對新課改的認知較差且存在較強的被迫性;高等師范教育過程中,相關新課改課程的實施效果不顯著,存在被動性。
2.1.2 不同特征群體宏觀認知差異性特征分析
通過樣本人口特征與宏觀認知的方差分析(表2)可以看出,性別因素與宏觀認知無顯著差異,年級因素與宏觀認知存在顯著差異(P<0.05),專業因素與新課改了解度及關注程度無明顯差異,但與本專業的新課程標準了解度具有顯著差異(P<0.05)。
隨著年級升高,學生的知識接觸面擴大,迫于就業、考試等的需求,宏觀認知會在普及率與程度兩方面有所提升;不同師范專業就業競爭壓力不同,崗位需求較少專業競爭激烈,考試壓力較大,對新課改的了解及認知程度相對較高。一般情況下,文科類高于體育類,體育類高于理科類。
2.2 微觀認知調查分析
2.2.1 新課改觀念認知分析
新課改觀念調查內容包括:教師觀、學生觀與教學觀。統計(圖1)表明,師范生認為作為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及他人學習進步,從事教學研究,自主化設計教學,開發課堂;學生應該全面發展,注重人格的獨立,個性發展;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自主學習培養為目標,教師應給予方法上的正確引導,重過程勝于結論。
學校師范教育對新課改觀念認知響應分析采用協方差分析法(表3),以年級因素做固定因子,從統計結果來看交互作用不顯著,滿足斜率同質性假設(P<0.05)。由結果可知,學校師范教育與除全面發展的人、以教師為中心項目外,其余都存在著顯著性差異。
在高等師范教育的影響下,師范生對新課改觀念認知符合新課改的特點。高等師范教育其教育理念具有超前性、引領性與創新性,但應該注意到: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條件有限,不可能實現所有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現實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仍然會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承擔重要角色。
2.2.2 新課改目標認知分析
新課改目標認知調查主要包括了課程結構、課程標準、課程評價、課程實施、課程管理五方面。
統計(圖2)表明,師范生認為課程結構應該注重綜合課程及實踐類課程,實踐為先導,學科課程置后考慮;在課程設置標準上應該更多考慮社會發展需求,滿足學科發展,在增加知識技能培養的同時,應該考慮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課程評價要以學生發展為核心,應注重教學實踐類考試;課程實施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式學習,團隊合作;課程管理方面最好讓學校、地方和國家都參與管理。
學校師范教育對新課改目標認知的響應分析采用協方差分析法(表4),以年級因素做固定因子(關于課程結構響應存在教育層次差異性,不做討論)。從統計分析來看交互作用不顯著,滿足了斜率同質性假設(P<0.05)。由結果可知,學校師范教育僅與課程實施、課程管理項目存在顯著性差異。
由于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未能完全落實,同時受高等師范院校傳統的教學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師范生對新課改的課程結構和課程標準認知欠佳;師范生對課程評價認知受應試教育的觀念影響,難以體現出形成性和發展性評價;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小學教育能夠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對課程進行管理,所以師范生對課程評價認知基本符合新課改特點。
3 結束語
通過對寶雞文理學院師范生抽樣調查,研究結果表明:①師范生對新課改認知較差,表現出強烈的被動性,不同的年級與專業對新課改的認知存在著顯著差異性;②學校師范教育對新課改響應欠佳。該研究結果客觀地反映了寶雞文理學院師范生對新課改的認知狀態,以及師范教育響應情況,對促進西部高等師范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新課改工程的順利推進起到積極意義。由于研究對象單一,范圍較小,因此很難全面的反映師范生對新課改認知的整體情況,而且研究中只對宏觀認知做了量化分析,欠缺微觀認知的量化測度,需進一步提出標準,選擇評價指標。
目前,就我國教師整體素質而言, 離新課改要求尚有很大的距離[3],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高等師范教育與師范生培養。據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⑴ 加強興趣引導,“人民好老師”靈魂鑄造
教師是教育的根本,師德是教師的靈魂[4],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培養也是新課改推進的基石。中國社會轉型仍然在繼續, 其經濟體制的轉換、社會結構的重組、文化氛圍的變換必然不斷影響大學生認知觀的特征[5]。在大學生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分年級、有側重地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動[6],積極展開對學生“人民好老師”價值觀培養。
⑵ 加強新課改專題課程教育
新課改專題課程教育是師范生在校了解并掌握新課程教育教學的主要途徑,所以在課程目標定位、教學計劃制定、課程時序安排與容量設置、教學內容與方法、學生學習實效評定等各環節都應充分重視,做到目標定位明確,內容充實,實效性強。
⑶ 提供環境支撐,強化新課改教育實踐
當下中小學用人單位仍以知識教育作為考核標準,由此絕大多數師范生教育實習還將偏向于知識教育與技能訓練。為了解決這樣的現實問題,高校師范教育應給師范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配備專業的課評教師,進行目標性訓練、針對性指導,以強化實踐效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趙映川.大學生慕課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2:75-78
[2] 柴輝.調查問卷設計中信度及效度檢驗方法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0.10:548-550
[3] 吳永軍,錢佩芹.關于我國基礎教育新課改問題研究的反思[J].教育發展研究,2018.18:52-56
[4] 李文山,李麗.師范生師德教育和養成教育培養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29:70-71
[5] 王回瀾.大學生認知觀特征的調查和思考[J].當代青年研究,2007.12:19-26
[6] 秦良玉.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努力培養跨世紀合格教師[J].中國高教研究,20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