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龍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同沿線國家(地區)之間的進行經貿合作的同時,也注重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展,高職院校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專業人才,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是重要載體。來華高職院校留學生在培訓目標上異于本科教育,其中國文化課程在設置上要因勢而化,以語言課為基礎,從學校的優勢出發,體現針對性,突出實用性,強調多樣性。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文化課程
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對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進行了重點部署,其中提到,要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機制相關制度,通過深化與世界各國語言合作交流,加強在漢語推廣和非通用語種學習中的互幫互助,通過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作為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緊隨其后,教育部印發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2019年,教育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明確將提升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水平作為改革發展的任務之一,要求院校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發展中國職業教育指明了方向,即對接各沿線國家的產業需求,培養熟悉中國技術、標準,致力于促進兩國友好合作的技術技能人才。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享中國智慧,打開學生的國際視野,語言是最基本的工具,同沿線國家實現“互聯互通”,文化交流是重要載體,為盡快融入中國學習環境,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留學生的短期培訓、全日制學習都要進行中國語言、文化的課程的學習,此處的中國文化是廣義上的,即“中華民族或者稱華夏民族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p>
來華留學生課程設置的應從以下幾個層次共同推進,漢語教學為第一層,夯實知識獲取的基礎;以結合學生專業學校特色開發有針對性文化課程形成第二層,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對本專業的認識更加豐富,以小見大,深入推進中國文化教育;此外,還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以社團活動、學?;顒印⒈荣悶槠鯔C和手段,進行口語際等針對性練習,既輔以輕松手段完成教學內容,也拓展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诖?,高職院校留學生中國文化課程的設置需從以下幾點著力。
一、以語言教學為基礎,創設情境,體現針對性
中國文化課程的展開,以語言作為基礎。一方面,是留學生快速融入中國學習環境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學習專業技能,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合格的建設人才的必備技能。情境認知在語言教學中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學習和運用能力。所謂情境教學,是通過教師的主觀表達和客觀環境配合,將學生引入到對應的情境中,進而對知識進行理解和加強認識,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
情境認知下的課程設置應把握下幾點,一是教師要具備情境教學的思維,有意識的在課程設計中創設情境,以應用帶動語言學習的效果要優于機械記憶。二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特點,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心理和需求出發,循序漸進,關注學習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三是緊扣學生專業,突出語言的運用的職業性場景,提升學生獲得感,形成學習良性循環。
二、從專業出發,強調實用性
職業教育的培訓目標異于本科專業留學生,招收留學生主要以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因此,中國文化課程的設計采取不同的策略。在課程設置上,以學生的專業需求為導向,將文化體驗與職業培訓相結合,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對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也即是對新環境的“意義建構”,這個建構以專業和日常生活為中心展開,以生活交流為為手段,強調實用性。課程設置應將學生的生活需求應中國文化相結合(如地方特色文化等),使之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完成教學內容的有效復習與使用。
在學習觀上,建構主義有三個重要的情緒,其中之一為“學習的社會互動性”,即學習上通過某種社會文化的參與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的工具等過程,這一過程常常需要一個學習共同體等合作互動來完成,應在學生的專業課學習中強化。
三、豐富中國文化課程形式,突出多樣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p>
如前所述,廣義中國文化內容博大,則中國文化課程之素材不可謂稀有,高職院??沙浞职l揮各科任教師的長處,廣泛開展如中國武術、音樂、書法繪畫、飲食烹飪、當地歷史文化等內容。一是情趣引領,課程設置教應以更加靈活的技巧增加課堂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效果,二是在互動中深化學習,采用探究課、調研課、體驗課等形式,讓學生在合作中探討、交流,以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相比于語言教學,文化教學更注重文化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問候只是能力的提高,因此,中國文化課在課程設置上,應以語言課為基礎,創設趣味情境,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實用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同時,以興趣課、體驗課為拓展,讓學生活動起來,在學到技能的同時也浸入式參與中國文化,達到課程“建構”目的。
參考文獻:
[1]劉華江.新時代關于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建設的若干思考[J].皖西學院學報,2020,36(1):15-17,93.
[2]楊子.論情境化教學環境下英語體系的提升[J].昌吉學院學報,2019(1):69-71.
[3]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74-81.基金項目:
本文是重慶商務職業學院2019年校級教改課題“‘一帶一路視閾下高職院校留學生中國文化課程的建構—以重慶商務職業學院為例”(SWJWJG20191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