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批新生代農民涌向城市開始創業和就業,繽紛多彩的城市文化不斷消解他們的鄉土文化記憶,如何繼承和弘揚鄉土文化成了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文在闡釋鄉土文化與鄉村振興關系的基礎上,指出培育新生代農民鄉土文化“獲得感”的重大意義,分析了培育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提出了新生代農民鄉土文化“獲得感”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鄉土文化;獲得感;路徑
鄉土文化承載的是一個鄉村的歷史和發展軌跡,是傳統文化的搖籃,也是鄉風文明生長的土壤。鄉土文化所蘊含的勤儉節約、重義輕利、仁愛互助、忠義孝道、家國相依等價值規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傳承鄉土文化是民族的責任、時代的重托。鄉土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新生代的農民群體,培育他們的鄉土文化“獲得感”勢在必行。“獲得感”一詞來源于習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的講話,“獲得感”一詞由此迅速流行,它的基本意義是表示人獲取某種利益后所產生的滿足感,強調一種實實在在的“得到”,賦予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在當下的中國,“獲得感”更加貼近民生、體貼民意。習總書記在2018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因此,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需要繼承和發揚優秀鄉土文化,使其成為鄉風文明發展的源頭活水,增強農民的文化獲得感。
一、農民的鄉土文化“獲得感”的重要性
鄉土文化是在客觀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形態,具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兩種形態。物質文化形態涵蓋鄉土建筑、鄉土景觀、歷史遺跡、農耕器具等有形文化形式;非物質文化形態則主要包含精神文明、生態文明、民風民俗、民間藝術、傳統手工藝等無形文化形式。鄉土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即擔負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又維系著鄉村、宗族社會經濟與文化道德等諸多方面的發展。因此,培養農民的鄉土文化意識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優秀的鄉土文化在社會文化中的比重非常大,傳承鄉土文化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保護社會文化。鄉土文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思想、觀念、心態以及風俗習慣,是人類根據自身所處的歷史與環境,將地方群體所表現出來的某種行為方式予以肯定并認定為標準行為模式,久而久之成了區域農民共同遵守的鄉規民約。鄉土文化是維系社會生產生活穩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構建當代鄉村文化與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二)有助于增強農民的歸屬感
鄉土文化是承載鄉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它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的符號。它既包括物質性的生產生活空間的建設,也包括非物質性鄉土文化的保持與傳承,鄉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不可輕易舍棄。其中,獨特的鄉土文化要素,是“美麗鄉村”建設中最能深刻體現鄉土文化特色的物質與精神載體,是保持、體現村落鄉土特色與風貌的重要核心,是新時期鄉村形象、內涵建設的基礎所在,是喚起民眾對本源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自豪感的重要途徑。
(三)有助于提升生活環境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沖擊著鄉村百姓的價值觀,扭曲了他們傳統的價值觀念以及對家園的認同感,造成盲目追逐時尚、大肆建設與改造鄉村,村容、村貌、農田風光、鄉土景觀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居住區景觀與城市建筑特色的鄉村環境,破壞了鄉土文化的物質形態。所以,鄉村建設應在借鑒、傳承傳統村落優秀選址、布局、營造理念的基礎上,將歷史與現代有機融合,使鄉土文化與理念融入當代鄉村建設與改造之中,為百姓營造具有較好鄉土文化氛圍與較高生活質量的鄉村生產、生活空間。
(四)有助于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但是精神生活依然相對匱乏,文化消費與文化活動較少。盡管網絡時代的迅速發展讓城市主流文化逐漸延伸到農村,但是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農村缺少圖書館、咖啡館、電影院以及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等文化場所,城市文化難以在真正意義上走進農民的業余生活。依托鄉土文化開展傳承和創新活動,既可以延續世世代代傳承的精神信仰、價值觀念、風俗民風,利用鄉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來喚醒沉浸在“快餐文化”中的人們深層次的鄉土記憶,又可以大大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
(五)有助于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隨著城鄉融合的深度發展,鄉村的生態環境、空間優勢、文化傳統與經濟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鄉村的農田、水渠、建筑、美食、民俗風情等都充滿著濃郁的地域文化氣息,對于生活在緊張而忙碌的城市人而言,鄉村無疑是他們追求田園風光、體驗農耕文化的理想地,鄉村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態、環境與文化氛圍。保持與傳承鄉土文化,增強鄉村自身特色與生態建設,發展鄉村旅游、觀光、體驗,有助于改善、優化鄉村傳統產業經濟結構,使農村經濟與文化建設實現有機統一為農民增收提供多種途徑,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二、提升農民鄉土文化“獲得感”的障礙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絡時代的發展,外來文化不斷滲透到我國,對我國的本土文化造成
了一定的沖擊,農村傳統文化也毫無例外地受到影響,在多樣化的新生代文化中逐漸沒落,成為了多元文化發展中被遺忘的“明珠”。因此,在提升農民鄉土文化“獲得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定阻礙。
(一)“輕文化”觀念制約
千百年來的農耕文化深植于農民骨子里,形成了“重農耕、輕文化”觀念,農民愿意花大力氣提高農產品收入,把更多的財力和人力投入到改善物質條件上,將大部分資金用于修屋砌舍、購置車輛或置辦婚宴等,而文化消費所占比例較小。地方行政部門也存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文化建設的意識觀念,不重視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建文化場所以及文化品牌建設。同時,城鄉融合讓農民有機會感受現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很多農民認為城市的“洋”文化要比農村的“土”文化更新潮,對農村鄉土文化存在不以為然的態度,甚至產生唾棄態度。這些觀念直接導致了農村鄉土文化發展緩慢甚至有逐漸消失的態勢。
(二)城市化進程制約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批新生代農民離開了生養他們的鄉村,涌向城市,追尋他們的城市夢。他們不得不拋棄鄉土文化而去適應都市文化,完成生命的“再社會化”過程。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也在不斷消解他們對家鄉所存有的情感認同和社會記憶,對農村日益疏遠,對鄉土文化的記憶也日漸衰退。新生代農民群體本應該是傳承和傳播鄉土文化的主力軍,然而當他們重返故鄉時對鄉土文化變得陌生,用城市生活的思維和習慣來處理在鄉村生活問題,鄉村的禮儀規范被貼上了“落后”“愚昧”的標簽,導致了鄉土文化的逐漸沒落。
(三)鄉土文化的現狀制約
受歷史運動的影響,有些鄉村文化和民俗曾經被認為是封建迷信,鄉土文化、鄉風民俗被冠以舊文化、舊風俗被全盤否定,加以批判和拋棄。反映鄉土文化、體現鄉村特色的民間建筑被摧毀,帶有歷史色彩的自然村落逐漸衰落和消亡,使得很多寶貴的鄉土文化就此失傳;轟轟烈烈的新農村改造活動使得鄉村原有的祠堂、寺廟等被拆除,導致鄉土文化迅速流失。另一方面,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一味地追求經濟發展,追求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造成鄉土文化呈現出一種彌散性狀態而存在,如節日儀式、祭祀慶典等“民間習俗”,以及日常生活中零散破碎信仰活動,鄉土文化缺乏規整、包裝和提升不利于保護和傳承鄉土文化。
三、提升農民鄉土文化“獲得感”的路徑
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指引下,地方政府應該重視農民,尤其是新生代農民的鄉土文化“獲得感”的培育,堅持整合資源、挖掘特色、發揮優勢、拓寬發展思路,培育農民鄉土文化的“獲得感”,開創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新局面。
(一)樹立農民的鄉土文化認同和自信
通過節慶民俗、文藝民俗等鄉土文化的開展,讓農民親身體驗鄉村文化的運作過程,感知鄉土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家鄉、鄉土社會的認同感、使命感,促進社會成員了解家鄉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礎上,提升鄉土文化意識,樹立本土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培養其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激發建設、發展家鄉的意愿和能力。鄉土文化認同和自信是全面認知中華民族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前提,將鄉土文化認同提升至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世界理解,使其既具有世界文化視野,又保持本土文化基因,為現代鄉風文明建設打下濃重的中國底色。
(二)對鄉土文化進行挖掘、梳理和闡釋
鄉土文化是特定區域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影響人們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包括文物古跡、典章制度、風俗習慣、民間藝術等多方面內容,是當地人思想觀念、生活習慣、民風傳統的重要體現。需要對鄉村發展史上以及散落在鄉間、隱含在人們觀念和行為中的文化進行挖掘和整理,取其精華,形成具有本地特點的鄉土文化體系并發揮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在道德教化中的價值。
(三)對鄉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使鄉土文化與當前農村的生產生活狀況相適應,賦予鄉土文化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促進鄉土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如將農村傳統道德規范、家風家訓、村規民約與現代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相結合;將傳統鄉村的德治文化與現代法治文化相結合;將鄉土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同時,積極吸納城市文化反哺鄉村文化,促進鄉風文明發展。
(四)豐富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形式
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通過實景演出、動漫電影、民俗表演、原創小品、互動演出等形式,原汁原味展示鄉土文化,增強鄉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推動鄉村文化“走出去”,到城市社區舉辦主題晚會、文藝匯演、體育賽事等方式,傳播主流價值、展示鄉土文化魅力,增強人們對鄉土文化的獲得感。另外,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發揮群眾性文化活動的積極作用,挖掘群眾文藝創作內生動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彰顯文化自信的文藝精品,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也可以創設特色文化主題館,通過文化特色旅游聚人氣,帶動經濟發展,也讓農村群眾有了更多文化獲得感。
(五)開展鄉土文化傳播活動
開展村史村志、家風家訓等鄉土文化知識講座,舉辦年節和民俗活動,舉行儀式和現代娛樂活動,向村民普及鄉土文化知識。扶植和培養一批現代鄉賢、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農業職業經理人和經紀人等鄉土文化精英,發揮其在鄉風文明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讓農民人人參與推進鄉土文化振興,體現價值,獲得成就感。
參考文獻:
[1]紀德奎,劉靈鴿.鄉土文化教育開發:模式與流程[J].當代教育文化,2018(1):23-25.
[2]柳鵬,高輝.現代文化下鄉 鄉村文化進城—筑牢鄉村振興的文化之“魂”[J].科學與管理,2018(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