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靚
【摘要】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是調動各方積極性、保護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有序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總體看,生態保護補償的范圍仍然偏小、標準偏低,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行動的成效。為進一步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發揮政府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中的引導作用,推進多元化污染治理與修復機制建立,本文以定西市為例探索建立促進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補償獎勵相關政策。
【關鍵詞】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補償;獎勵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了“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確保其用于生態保護補償”“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提出了“將試點先行與逐步推廣、分類補償與綜合補償有機結合,大膽探索,穩步推進不同領域、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不斷提升生態保護成效?!睘榻∪ㄎ魇猩鷳B補償機制,促進定西市各縣區及企業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提出以下促進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補償獎勵政策。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早建早給、早建多給、不建不給”的原則,以推進全市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為重點,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在全市選擇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重大成效的縣區、工業企業開展生態補償獎勵工作,調動各方參與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生態修復治理的積極性,實現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讓生態保護者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二)工作目標
推動市縣加快落實相關規劃確定的保護和治理任務,促進競相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局面的盡快形成,力爭到2025年,各縣區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在完成各項考核任務指標的基礎上取得新的成績;同時,鼓勵、帶動一批企業發揮主體作用,自主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環境調查、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生態修復治理等工作;全市生態環境保護相關項目建成率達到90%以上,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市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加快建成和諧定西、清潔定西、美麗定西。
二、補償獎勵內容
(一)資金支持范圍
1.縣區完成年度環境質量考核指標,并取得優秀成績,得到省市通報表揚的;縣區政府作為責任主體實施的大氣、水、土壤環境治理等項目按照省市要求時間節點提前至少半年完成建設并通過驗收的;縣區在全市環境質量改善中做出重大貢獻的。
2.重點監管企業及其他企業自主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環境調查、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并取得切實有效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項目范圍包括:重點污染源防治項目,清潔生產項目,實施關停、搬遷的項目,鍋爐淘汰項目,新建污水處理設施或對已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改擴建或提升改造項目,礦山生態恢復治理項目,生態林建設項目,其它污染防治項目。
(二)資金來源
由市財政預算安排,納入項目負責部門年度預算,由項目負責部門專項用于污染治理的獎勵資金。
(三)資金申報
1.縣區申報。要求申報縣區具備資金支持范圍的條件,并通過市委市政府相關會議研究確定。
2.企業申報。要求申報企業具備企業法人資格,且注冊地位于本市;建設項目經專家組鑒定取得一定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申報單位未出現因環境違法行為受到行政處罰且不履行處罰決定,或行政處罰決定被強制執行情形;申報資料齊全。
三、補償獎勵辦法
確定補償獎勵的縣區或企業,按照獎勵原則,核定獎勵金額,對縣區或項目實施單位實行一次性撥付。補償獎勵資金安排額度按以下標準核算:
(一)縣區補償獎勵資金
根據當年工作情況,結合財政實際,最高獎勵金額不超過300萬元。
(二)企業補償獎勵資金
1.對重點污染源防治項目,按照項目核定投資總額分為三類≤500萬元,500-1000萬元之間,≥1000萬元,采用分檔累加法核算獎勵比例分別按20%、15%、5%~10%計算,最高獎勵金額為100萬元、150萬元、300萬元。
2.對清潔生產項目、污染防治新技術新工藝研究開發及推廣應用項目,按照項目核定投資總額分為五類≤50萬元、50~100萬元之間、100~500萬元之間、500~1000萬元之間、≥1000萬元,采用分檔累加法核算獎勵比例均按20%計算,最高獎勵金額為10萬元、20萬元、100萬元、200萬元、300萬元。
3.對實施關停、搬遷的項目,獎勵額度不得高于關停前三年(不含當年)平均上繳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取得部分的1/3,最高獎勵金額不超過300萬元(含300萬元)。
4.鍋爐淘汰項目,生態補償獎勵補助小于等于3.5萬元/蒸噸,最高獎勵金額不超過300萬元(含300萬元)。
5.新建污水處理設施或對已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改擴建或提升改造項目。生態補償獎勵補助小于等于50萬元/千噸,最高獎勵金額不超過300萬元(含300萬元)。
6.礦山生態恢復治理項目。生態補償獎勵補助小于等于3000元每公頃,最高獎勵金額不超過300萬元(含300萬元)。
7.生態林建項目。生態補償獎勵補助小于等于2000元每公頃,最高獎勵金額不超過300萬元(含300萬元)。
8.其他污染防治項目,可據污染防治的實際情況選取定額標準法、污染物削減量法或投資總額分檔累加法來核算獎勵專項資金,具體標準另行制訂。
四、保障措施
(一)明確相關部門工作職責
生態環境部門負責編制污染防治生態補償獎勵資金的年度預算、印發申報指南、組織項目評審、資金撥付和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信息公開等。財政部門負責落實污染防治生態補償獎勵資金,及時按規定撥付資金。
(二)嚴格獎勵項目資格審核
成立污染防治生態補償獎勵項目審核工作小組負責對申報項目進行審核,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實行“自愿申報、專家評審、社會公示”的管理模式,重點對項目的符合性、提交的驗收文件、資料、數據真實性、項目績效自評結果等進行審核。
(三)落實內容公開公示
對申報單位提供的項目資料、審核結果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對補償獎勵情況予以公開,加強補償獎勵政策宣傳,推動形成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寧夏森林生態補償政策創新與實踐探索.[J].北方名族大學學報,2020,(1):17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