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環保理念在我國社會各個領域得到了高度關注,充分發揮綠色環保理念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工程施工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實現良好的環境保護效果。而綠色建筑給排水實用技術措施就是應用綠色環保理念的典型表現,需要充分發揮這一技術的優勢,促進建筑行業朝著綠色環保的方向不斷發展。鑒于此,本文就針對綠色建筑給排水實用技術措施進行分析,希望能為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有利依據。
關鍵詞:綠色建筑;給排水工程;實用技術措施
摘要:本文是結合野外項目,對云南省易門縣某銅礦工程地質條件進行分析研究,作出的部分階段性科研成果。通過野外地質觀察和室內的資料整理,綜合分析研究了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條件、 并對礦區的工程地質巖組、斷層破碎帶做了詳細的研究,結果表明現狀坑道圍巖呈塊狀結構、較破碎,易產生掉塊、崩落、冒頂等工程地質問題。未來礦區未來主要開采對象為1420m以上及1360m標高以下的①、②號礦體基本不需進行支護,1420m標高以下老礦體巷道會發生坑道冒頂、松散巖土崩落等工程地質問題。
關鍵詞:易門銅礦;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
二十一世紀是人類走向現代生態文明的時代,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滇中城市經濟圈",玉溪作為"滇中城市經濟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為"打造現代宜居生態城市",易門列為"滇中產業新區",發展迎來了重大的歷史機遇。易門銅礦區位于因民易門海槽南部,東瀕昆陽古陸,西與元謀新平島弧相毗鄰.于晉寧期沉積了一套以碳酸鹽及陸源碎屑為特征的昆陽群地層,為易門東川的成礦奠定了基礎。本文是結合野外項目,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易門縣某銅礦進行分析研究:
1 礦區地質概況
1.1 地形地貌
易門縣某銅礦所在區域屬構造剝蝕中山峽谷地貌類型,山脈總體為北西走向,地形切割強烈,河谷深切、多呈“V”字型谷。溝壑縱橫、山高坡陡,局部呈直立陡崖。礦區范圍地勢總體呈北西高,南東低。最高標高2161.7m,位于礦區外圍西部,最低標高為綠汁江江面,標高為1110m,最大相對高差1051.7m。綠汁江江面即為當地最低侵蝕基準面。礦區面積約0.5km2。
1.2 氣候
易門縣境內屬亞熱帶高原季風型氣候類型,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5.9℃,礦區氣候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全年分旱雨兩季,全年氣候溫和,夏季22℃,全年最高氣溫38℃,最低2℃,無霜雪冰凍。雨季多集中在6~9月,其它月分為旱季,年降水量最高為400mm/月,最低為70mm/月,平均270mm/月。
1.3 水文
礦區屬紅河水系綠汁江流域的補給區,礦區東側有近南北流向的綠汁江,洪水時期最大流量達(Q)1000m3/s,枯水期最小流量僅有(Q)3-5m3/s,流速(v)0.15-4.8m/s。南側有近東西流向的長年溪流,據1956—1960年的觀測資料,該溪流雨季最大流量為3571.42 L/s,旱季流量為1.5~2.0 L/s。
2 礦區工程地質條件分析
2.1 工程巖組劃分
與采礦相關的工程巖組敘述如下:
①第四系(Q)松散軟弱巖組
礦區范圍內以殘坡積物為主,成分為砂礫、粘土、巖屑,呈半棱角狀的轉塊,頂部有0~0.5m的褐、灰色腐植土層,厚1~5m左右,厚度變化大,物理力學性質差。
②昆陽群綠汁江組(Pt2lz)可溶巖類半堅硬巖組
第六層(Pt2lz6):青灰色中厚層狀硅質條帶白云巖夾硅質硅紋白云巖,為本區賦礦層位。硅條多為淺灰色,呈斷續條帶,長0.1~1m,寬1~5m,硅條及硅紋在巖體風化面上凸起,堅硬致密,厚1mm,與下伏地層呈斷層接觸,全層厚1000m。礦區礦體直接頂底板均為可溶巖類半堅硬巖組。
第一層(Pt2lZ1):上部為紫灰色薄~中厚層狀粉砂質白云巖與板巖互層;下部為紫灰色角礫巖,礫石成分以紫色粉砂質白云巖、板巖為主,夾少量灰綠色板巖。礫石呈棱角,次棱角狀,極少半滾園狀。膠結物為鐵質、鈣質碳酸鹽,膠結緊密、堅硬。與下伏地層局部斷層接觸,一般厚160m,為礦體的直(間)接底板,屬半堅硬巖組。
2.2 斷層破碎帶工程地質特征
北東走向壓扭性斷層組有FL1~ FL7 走向N50°E,傾向NW、SE,傾角75~85°,斷層面呈舒緩波狀,變化較大。北西走向旋扭性斷層組有F1~F5 共5條斷層,走向由NW轉EW,傾向NE~N,傾角40—50°,走向延伸1.5km,為成礦后斷層,對礦體起破壞作用。
總體上區內兩組斷層破碎帶均為松散軟弱巖組,強風化、碎裂結構、結合差,巖體基本質量分級為:全部極軟巖及全部極破碎巖的Ⅴ類巖組。工程地質條件差,易產生掉塊、崩落、冒頂等工程地質問題。
2.3 工程地質條件現狀評價
本次工作對1360m、1390m標高的坑道系統進行了工程地質觀測,分布在青灰色、灰白色白云巖段內的兩條坑道圍巖穩定,經過多年的開采坑道圍巖尚未發現有掉塊、崩落、冒頂等工程地質問題。當坑道穿過FL7斷層進入綠汁江組第一層(Pt2lZ1)紫灰色薄~中厚層狀粉砂質白云巖板巖互層,紫灰色角礫巖地層中,坑道圍巖呈塊狀結構、較破碎,易產生掉塊、崩落、冒頂等工程地質問題。整段坑道需進行支護。
2.4 工程地質條件預測評價
礦區未來主要開采對象為1420m以上及1360m標高以下的①、②號礦體,在青灰色、灰白色白云巖中開拓的運輸、采礦、探礦坑道圍巖穩定,基本不需進行支護;但在綠汁江組第一層(Pt2lZ1)紫灰色薄~中厚層狀粉砂質白云巖板巖互層,紫灰色角礫巖的坑道圍巖呈塊狀結構、較破碎,易產生掉塊、崩落、冒頂等工程地質問題。整段坑道需進行支護。根據調查,1420m標高以上分布有大量的老坑、舊硐,并有大量的松散堆積物存在,對這部分礦體的開采過程中,會發生坑道冒頂、松散巖土崩落等工程地質問題。
2.5 工程地質問題的防治措施
(1)1420m標高以上礦體的開采,首先要查清老坑、舊硐的分布范圍,特征,硐內松散巖土堆積情況。
(2)進行合理的采礦設計,并嚴格按設計方案進行采礦。
(3)對采礦坑道系統進行巡查監測,發現掉塊增多等不良現象發生,應及時處理,在開采過程中要及時對坑道支護。
參考文獻:
[1] 陳貴華.淺談易門縣水土保持的發展[J].農家參謀,2019(04).
[2] 吳禮錕.易門銅礦銅廠段礦床成因及其找礦方向[J].地質與勘探,1983(03).
作者簡介:鄧鐘敏(1984—),男,講師,工程師,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專職教師,主要從事水工環地質,礦產地質開發工作。
(作者單位: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