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黃伊晗
摘要:生態博物館最早起源于20世紀的法國,不同于傳統的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的出現是源于西方工業化進程的成型與民主化思潮的涌動。而在中國的生態博物館仍在探索發展的方向。本研究通過對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1+10工程”進行研究,生態博物館如何解決發展與保護所面臨的困境。
關鍵詞:生態博物館;文化展示
生態博物館在中國的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1995年中國與挪威合作在貴州六枝梭嘎建立了中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梭嘎建生態博物館”,并提出的“六枝原則”,國家文物局也對此提出了“政府領導,專家指導,社區村民主導”的建設模式。而后生態博物館也由此發展出了因地制宜的建設,試圖使當地人成為決策者從而延續文化發展。
1 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1+10工程”
為應對現代文明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侵襲,廣西文化廳于1998年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開始將目光著眼于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問題,擬建生態博物館群,范圍遍布廣西全境,涵蓋廣西世居少數民族。2003年,南丹里湖鄉白褲瑤生態博物館進行試點建設,此后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與靖西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相繼落成,在充分吸收貴州生態博物館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廣西拓展了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思路與模式,將區內各民族生態博物館與廣西民族博物館連為整體,構成廣西的“1+10工程”,即一個“龍頭”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和10個民族生態博物館的組合。
2 廣西生態博物館發展現狀
由于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廣西的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在經歷了爆發式發展后,迎來了一次降溫,生態博物館建設顯現出諸多問題。
2.1 地方經濟不發達,村鎮人口流失
廣西的少數民族生態博物館建設大多位于經濟落后,交通不發達地區,當前廣西的少數民族生態博物館大多位于崇山峻嶺之中,部分少數民族仍舊過著刀耕火種的傳統農耕生活。雖然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逐漸升溫,但低質量的旅游開發并未改變傳統村落的生計結構,如2018年前三季度廣西那坡黑衣壯生態博物館下轄范圍內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僅為4927元,收入遠低于城鎮居民。人口外流問題也制約了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發展,當地居民的更是面臨著人口斷層、文化斷層的憂慮。
2.2 社區居民對于生態博物館認識度不高,缺乏文化保護意識
當前生態博物館主要分布在少數民族古村落中,多處于山區地帶,生態博物館保護范圍內的社區居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沒有切實的認識。社區內居民,家家戶戶蓋起小洋房,嚴重破壞了當地傳統村落的風貌,使得特色傳統文化在村寨城鎮化進程中逐漸丟失,傳統手藝更是面臨著無人繼承的窘境,社區居民文化保護的意識匱乏。
2.3 旅游開發過程當中,文化保護力度欠缺,村寨風貌被破壞
在生態博物館更新建設過程中,規劃施工團隊對于古舊建筑結構與工藝不了解,政府修繕的工程受限于資金困擾,將千篇一律的鄉村景觀置入生態博物館的發展建設中,無法做到做新如舊,村寨傳統風貌遭到破壞。受到城市化影響,社區居民對于城鎮化生活的向往,社區居民自行修建與修繕的建筑,均是以鋼混、磚混結構居多,雖然保證了建筑的功能需求與居住安全,但也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木構、夯土建筑特色,使村落風貌異化。
3 生態博物館措施
因此,針對當前廣西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應當結合其現狀問題重新認識廣西生態博物館的具體實施,提出村落保護與更新與社區營造相結合的保護措施
3.1 引入市場機制,引導市場資金投入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旅游資源由政府主導轉變成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大量的資金注入刺激了優質資源的開發,在市場化手段、資金刺激之下,即使是由政府所主導的項目在市場競爭下也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可以有效的解決地方經濟發育落后的問題,也可為當地農村居民大幅改善收入情況。因此,對于廣西生態博物館工程的未來建設不妨采取這種方式,引入民間資本投入到生態博物館的發展建設之中,將生態博物館的打造納入市場經濟軌道,打造優質的文化旅游項目。
3.2 打造文化旅游項目
當前,生態博物館旅游項目是較受游客歡迎的文化旅游項目,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但當前的生態博物館旅游對于游客來說,選擇相對單一,并沒有太多的衍生項目,因此,開發更多的生態博物館衍生旅游項目勢在必行,不僅可以改變當前生態博物館旅游單一性的弊端,也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體驗少數民族風土人情。在生態博物館的基礎上引入文化體驗、歷史文化展覽、鄉土景觀等項目,營造濃郁的民俗氣氛,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僅擺脫了當前開發所處的“靠山吃山,靠天吃飯”的窘境,更能在此基礎上改變當地居民的生計結構,改善生活條件。
3.3 帶動當地農特產業,培養素質服務人員
在完善服務設施的基礎上,不斷健全旅游服務體系,對當地旅游從業者進行素質培養,不斷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為游客提供優質的旅游服務。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旅游行業的衍生產業,其背后的經濟價值是十分巨大的,擁有不低于旅游業本身的產值,在文化傳承的同時充分挖掘了地區文化的經濟價值。再通過利用當地生態農業資源優勢開拓產業市場,經營特色工藝品、手工藝品和特色農特產品,改善周邊居民生計收入結構,提高經濟收入,通過實現民俗風情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結合。
參考文獻:
[1] 覃溥.廣西民族博物館與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1+10工程”建設文集[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9.
[2] 甘代軍,李銀兵.生態博物館中國化的兩種模式及其啟示[J].貴州民族研究,2009(03).
[3] 安來順.國際生態博物館四十年:發展與問題[J].中國博物館,2011.
[4] 龔世揚.探索與實踐:對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1+10工程”的回顧、評價和思考[J].廣西民族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