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強,貪污腐敗等職務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國家工作人員作為職務犯罪的特殊主體,對其準確認定對于依法打擊職務犯罪起著關鍵作用。本文特從國家工作人員的范圍入手,結合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淺析國家工作人員的認定方法,希望能對實務中準確認定國家工作人員身份起到幫助。
關鍵詞:國家工作人員;從事公務;國有公司
1 國家工作人員的定義
根據我國《刑法》第九十三條之規定,國家工作人員,是指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國家工作人員論。
根據上述條文規定,我們可以將國家工作人員分為四類:一是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二是在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三是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四是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
2 認定國家工作人員的實質要件
通過將國家工作人員進行分類后,我們可以看出,各類國家工作人員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從事公務”,所以要想準確認定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我們首先要對“從事公務”進行界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座談會紀要》)相關規定,從事公務,是指代表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履行組織、領導、監督、管理等職責。公務主要表現為與職權相聯系的公共事務以及監督、管理國有財產的職務活動。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國有公司的董事、經理、監事、會計、出納人員等管理、監督國有財產等活動,屬于從事公務。那些不具備職權內容的勞務活動、技術服務工作,如售貨員、售票員等所從事的工作,一般不認為是公務。
也即“從事公務”必須是履行組織、領導、監督、管理職能,要與職權相聯系,且職權內容須是管理公共事務或是監督、管理國有財產。與職權無關的勞務活動和技術服務,或與職權相關但職權內容不屬于管理公共事務或者監督管理國有財產的,不應認定為“從事公務”。
3 認定國家工作人員的形式要件
對公共事務進行界定后,各類國家工作人員的本質特征得以明確,但認定各類國家工作人員不僅需要從事公務,還需要滿足一些形式上的要求,下面筆者將具體分析認定四類國家工作人員所需要的形式要件。
3.1 認定國家機關中國家工作人員的形式要件
根據《座談會紀要》相關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指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包括在各級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和軍事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根據有關立法解釋的規定,在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或者在受國家機關委托代表國家行使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或者雖未列入國家機關人員編制但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視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鄉(鎮)以上中國共產黨機關、人民政協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司法實踐中也應當視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根據上述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機關人員在編與否并不影響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身份的認定,只需相關人員在國家機關中任職即可。此外,在鄉(鎮)以上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協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在司法實踐中也應當視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3.2 認定國有單位委派至非國有單位中國家工作人員的形式要件
根據《座談會紀要》相關規定,要認定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單位從事公務人員具備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前提是接受國有單位的委派,同時,這里的委派必須體現國有單位的整體意志,也即需要通過國有單位集體,或者是國有單位的黨委或黨政聯席會決定任命、委派才可。此外,還需注意一點的是,被委派人員所任職的非國有單位中,必須具備國有資產的內容或項目,否則不具備從事公務的要件,不符合國家工作人員的認定標準。
3.3 認定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國家工作人員的形式要件
對于認定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的國家工作人員身份,在形式上并無特殊要求,僅需在其中任職即可,無需在編。但對于國有企業該如何認定,是指國家全額出資企業、還是國有控股企業、還是指國有出資但未達到控股標準的企業,目前我國法律和司法解釋尚未對此給出明確的界定,不過通過《座談會紀要》關于國有公司、企業委派至非國有公司、企業的表述“如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在國有控股或者參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從事組織、領導、監督、管理等工作的人員,應當以國家工作人員論。”我們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對于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參股企業做出了明確的區分表達,故此處的國有公司、企業,應以國家全額出資的公司、企業為準。
3.4 認定其他依法從事公務人員的形式要件
根據《座談會紀要》的相關規定,其他依法從事公務的人員具體包括以下四類:一是依法履行職責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二是依法履行審判職責的人民陪審員;三是協助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農村和城市基層組織人員;四是其他由法律授權從事公務的人員。故只要符合上述四類人員,且又從事公務的相關人員即可認定為國家工作人員。
4 結語
根據我國目前法律和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要認定職務犯罪的被告人具有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需同時滿足形式和實質兩個方面的要件。其中最核心的實質要件就是“從事公務”,也即從事職權內容為管理公共事務或者監督、管理國有資產的組織、領導、管理、監督職務。而形式方面的要件則根據不同類型的國家工作人員而有所不同,故我們在認定被告人國家工作人員身份時,既要把握其本質特征,也要對不同類型的國家工作人員進行區分,具體認定,以準確認定其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為有效打擊貪污腐敗犯罪保駕護航,也為實現司法公正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羅開卷.“三步驟”認定國家工作人員[J].山東國資,2019(05).
[2] 楊雅君,莫智慧.實務中"國家工作人員"的理解與認定[J].法制博覽,2018(31).
作者簡介:陳偉濤(1996—),男,福建人,律師助理,本科,研究方向:刑法。
(作者單位:福建天衡聯合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