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尤希 朱辛羽
摘要:P2P網貸作為傳統金融的補充近年來呈現出爆發性的增長,但伴隨著P2P行業創業者的增加,資金鏈斷裂、跑路事件也大面積發生。本文主要從網絡借貸平臺存在的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風險來進行分析,得出導致網絡借貸刑事法律風險發生的原因,并就這些原因提出對應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網絡借貸;刑事法律風險;防范措施
網貸在這短短十幾年不管是從平臺的數量還是涉及的借貸金額都呈現出爆發性的增長,使其成為眾多網民選擇借貸的重要渠道,但是它所產生的問題也同樣的迅猛且多樣。作為一種新型的借貸模式,人們對它的認知有限,極易產生法律風險,在其產生的法律風險中以刑事法律風險最為突出,因此需要法律來對其規制,減少風險的發生。
1 網絡借貸刑事法律風險的類型
1.1 集資詐騙罪的風險
一些網絡借貸平臺成立之初就以非法占有的故意來進行集資詐騙。2016年的”優易網”案是全國首個 P2P網絡借貸平臺集資詐騙案,該網絡借貸平臺的經營者未經許可在”優易網”上發布一些高收益、期限短的"借款標"承諾即時高額歸還本金以及利息,向被害人非法集資了2550萬余元用于出借他人、期貨投資、炒股,最終導致了無法將錢款歸還給受害人,并且在作案后逃逸。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廖某假借發布"借款標"來非法集資,將非法集資所得錢款用于個人花費,而且還在案發后卷款逃逸,主觀上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客觀上有詐騙逃逸的行為,主客觀相結合可以看出這無疑是一起網絡借貸平臺集資詐騙案。
1.2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風險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并沒有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它募集到的資金本意還是想維持平臺的運營的。典型的”東方創投案”,該案中的平臺利用網絡組成投資團伙來鼓動全國各地的投資人在"東方創投"這個平臺上進行投資,并承諾每個月給予投資人4%的利息,但是最終該平臺因資金短缺無法支付投資者的提現而無法繼續運營。從案例可以看出該平臺一開始并不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它只是任意提高了存貸款利率,破壞國家制定的利率統一,造成了不正當競爭。
1.3 合同詐騙罪的風險
我國《刑法》規定,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中,采取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等欺騙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從法條中可以看出合同詐騙罪也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主觀上有占為己有的故意,網絡借貸其實是民間借貸的一種特殊形式,它與傳統的民間借貸相比具有明顯的信息不對稱性,簡單來說就是如果網絡借貸平臺的審查機制不嚴格,那么借款人完全可以偽造自己的身份信息從而利用借貸平臺來騙取出借人的款項然后逃匿。而且,在網絡借貸中出借人和借款人通常都是依靠網絡來進行協商談判直到合同成立,相較于傳統的民間借貸它幾乎不依附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間也不會面對面的進行合同的訂立。
2 網絡借貸刑事法律風險的成因
2.1 法律體系不健全
法律的頒布和實行并沒有和網絡借貸的發展一樣那么的迅速,這是由于法律的穩定性導致了相應法律的出臺與其相比變得比較滯后,所以我們現在大多數是在用已有的法律解決新出現的問題。當然我國在發現問題后也頒布了一些行政法規或者政策對網絡借貸的一系列問題進行規制,但是這兩者屬于具有行政約束力的行政性規范法律文件,但是它的法律效力低于法律法規。所以,當出現網絡借貸方面的違法犯罪行為時,這些行政性的法律文件是很難解決的。
2.2 資質審核不完備
資質審核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風險,雖然各個網貸平臺制定了相應審查機制,但是僅通過借貸雙方通過網絡在平臺上提供證明各種信息進行審查并不可靠,難以準確評估借款人的資金和信用狀況。網絡借貸剛開始發展的時候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管和審核標準,所以導致網絡借貸平臺的準入標準非常低,這也成為了非法集資、金融詐騙、洗錢等金融犯罪頻發的原因。
2.3 權益保護機制不健全
這里說的權益是指借貸雙方的權益,當借貸雙方的權益遭受侵害時難以切實地維護各方的權益,主要是借貸雙方向平臺提供的個人信息得不到安全的保障。《暫行辦法》中雖然對網貸平臺所要履行的義務中包括了保護出借人和借款人個人隱私的專章規定,但是并沒有規定網絡借貸平臺違反保護個人隱私義務后的懲罰規定。所以會有一些不良的網貸平臺將出借人和借款人在交易過程中提交的各種個人隱私。這極大地侵犯了公民的個人隱私保護權。
3 網絡借貸刑事法律風險的防范
3.1 完善相關法律體系
網絡借貸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及法律風險從根本上講還是因為關于網絡借貸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為了防范網絡借貸中出現的法律風險,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我們需要完善具體的法律;近年來有關網貸方面的法制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具體的法律規范仍然有待完善。我們應該提高網絡借貸平臺的準入門檻、對網絡借貸平臺交易主體的權益的法律法規也應當完善。
3.2 加強平臺資質審核
平臺的資質審核不到位那么會發生一系列的問題,會出現借款人偽造身份信息,通過借貸平臺騙取投資人的款項后逃匿。因此,網絡借貸平臺應加強對借款人資質的審核,在借款人提交借款申請后要審核其身份信息、資信狀況、為什么借款、以及是否具有及時還款的能力。網貸機構不能再僅僅是進行網上審核了,應通過手機聯系、視頻或實地考察等方式對借款人進行全面的審查,提示借款人防范詐騙行為,對審核中發現借款人借款存在詐騙的危險時,網貸平臺應拒絕借貸,不予通過審核。而且對于多次資質審核不過關的應當給予警告或者限制其進行網絡借貸。
3.3 完善權益保護機制
完善網絡借貸中主體的權益保護機制,需要嚴懲借貸平臺泄露借貸雙方的個人隱私和信息的行為。首先泄露個人信息和隱私是違法的行為,絕不能縱容這種行為的發生,而且很多不法分子會假借別人的身份從事犯罪行為,這更應該嚴厲打擊。其次,如果任由網貸平臺泄露當事人的隱私信息,那么人們必將恐慌,繼而不相信網絡借貸,長此以往必定會阻礙網絡借貸的發展。因此應當在立法中表明這一點。
4 結語
網絡借貸最近幾年作為一種新興的借貸方式發展非常迅速,但是因為網貸平臺的準入幾乎沒有限制,以及我國法律在這一方面的不完善,導致了很多由網絡借貸引發的各種新型問題,給人們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給社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當然我國也迅速地出臺了一些有關這方面的政策,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不盡然完美。針對網絡借貸刑事法律風險的成因,防范化解風險成為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 肖怡.我國P2P網貸平臺觸及非法集資犯罪紅線的研究[J].法學雜志,2019(01).
[2] 鄭曉英,李力.運用法律手段嚴厲整治“校園貸”[J].人民論壇,2020(Z1).
[3] 廖天虎.論P2P網貸的刑事法律風險及其防范[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8(01).
(作者單位:1.煙臺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2.青島科技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