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鈺 姜欣童
摘要:根據頸性眩暈的發病特點及中醫認識,分析相關理療、針刺及推拿等治療方法的特點,闡述了三通技法的優勢,介紹了本方法的操作過程,認為該方法治療頸性眩暈更為實用、有效。
關鍵詞:頸性眩暈;外治法;療效
頸性眩暈是常見病癥,中醫稱之為“項痹”,是指頸椎及相關的軟組織( 關節囊、韌帶、神經、肌肉等) 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的變化所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或腦血管痙攣造成的以眩暈為主的癥候群。其臨床治法較多且療效不一 。我們在實踐中將傳統方法和現代技術相結合,形成一種“三通”(行氣、調血、通脈)外治技法,用于臨床取得明顯效果。現介紹如下:
1 治療方法
① 采用TDP遠紅外治療儀以溫陽行氣,患者取俯坐位,充分暴露項頸部肌膚,照射治療時間約10min,或以局部皮膚泛紅、微汗出為宜。② 采用毫針斜刺法以疏經調血,患者同上體位,醫者以右拇指觸摸探尋項頸部肌膚針刺的反應點,該點通常位于患側肩胛提肌上下端附著點及肌腹處,有時在肩胛脊柱緣處。常規消毒后,選用1.5寸毫針于肌腹點刺入并分別斜向上、下附著點處進針,刺及分肉間行針至患處產生酸脹感,然后出針。③ 采用推拿手法以理筋通脈,患者正坐位,醫者一手扶其頭部,另手以拇指揉法、推法、撥法操作于患處,上下順筋推移反復5遍,操作過程中若觸及某節頸椎棘突斜向或橫突偏移,則以整脊手法予以微調正之。具體為,上段頸椎用旋扳微調法、下段頸椎用提扳微調法、橫突側移用側扳微調法。
2 典型病例
辛某,女,40歲,2019年7月5日初診。主訴:頭暈半年余加重1周。半年前因伏案工作出現頸部疼痛不適,偶頭暈,休息后好轉,間斷性于診所治療,效果不佳,反復發作。1周前因加班長期伏案,病情加重,持續頭昏,頭暈,頸部僵硬不適,偶有嘔吐感,眼睛視物昏蒙,前來就診。查體:患者精神狀態良,頸部肌肉僵硬,右側C2橫突壓痛,旋頸試驗(+)。X線攝片: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樞椎齒突右偏并伴旋轉。診斷:頸性眩暈。治療:按上述方法治療1次后,患者即感覺頸部疼痛、肌肉發緊癥狀明顯減輕,視物清晰,頭昏沉癥狀明顯減輕。第2次復診時患者自述治療后頭暈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又續治1次后頭暈消失,頸項部體征陰性。
3 療效標準
痊愈:眩暈癥狀消失,恢復正常的生活或工作,2個月隨訪未復發;
顯效:眩暈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勞累后偶有發作;
好轉:眩暈癥狀部分消失或減輕,有時影響正常工作或生活;
無效:眩暈癥狀無改善或病情加重。
4 體會
頸性眩暈多在項頸部受涼或勞損情況下發病。現代醫學認為,由于頸椎的鉤椎關節增生、椎間盤突出等改變,使頸部肌肉緊張痙攣(尤以肩胛提肌受累為主),頸椎兩側肌力失衡,導致椎體輕度位移或旋轉,壓迫、激惹神經和椎動脈,致使椎動脈痙攣,供血不足,引起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出現眩暈、偏頭痛等。中醫學上,本癥歸于可“項痹”“眩暈”“頭痛”等范疇,因正虛勞損筋脈失養,或風寒濕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致清竅及腦失養而發病。《靈樞·口問》指出:“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總之,其發病過程顯示著由表及里、筋脈滯澀或骨縫錯動、氣血不調及上氣不足等變化環節。
臨床上,目前西醫常采用如超短波、頸前路激光間盤減壓術、神經阻滯治療、藥物的反應點注射、口服或靜脈輸液等[6-7];中醫采用針灸、推拿、中藥貼敷等外治法。這些方法、手段的運用及療效各有長短。比較而言,我們施行的三通技法集其所長,因而更顯優勢。《素問·調經論》指出“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著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瘈堅轉引而行之。”(《靈樞·周痹》)這些論述表明,類似頸性眩暈病癥可以使用針刺、熨療及推拿方法“雜合以治”。關鍵在于其施治過程的程序和技巧。本法施治的第一步,以遠紅外治療技術替代傳統的熨療方法,使頸項部得熱汗出為宜,以祛除在表的風寒濕邪使表陽得通,所謂“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隨后,以針刺局部肌筋反應點(尤其肩胛提肌附著點),因為頸性眩暈常因肩胛提肌勞損累及,該肌起于上4節頸椎橫突后結節,止于肩胛骨內角和脊柱緣的上部,其多起點的結構決定了肩胛提肌受傷的易發性。其損傷后造成肌力的失衡,進而發生頸椎某一部位的錯位或旋動,刺激頸交感神經或影響椎動脈的血液運行。針法上,遵“病在筋,筋節攣痛,……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素問·長刺節論》),如此可驅逐筋肉間的寒濕邪氣,緩解肌肉痙攣疏經調血;最后,以微調整脊手法,使錯移、旋動的小關節復位,恢復頸脊柱的力學平衡狀態,使經脈順通氣血調和,頭部清竅及腦得養,眩暈諸癥消失。
頸性眩暈三通治療技法的特點在于,以中醫的皮、筋、脈、節理論為指導及現代的解剖、力學知識為依據,集納針刺、推拿及現代理療技術優勢,施術環節及治療層次上有序遞進,每一步都有效應要求,重視平素頸項部的健康防護,因此能夠做到輕巧、無痛、安全高效。在使用本療法前,尚須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和病情,進行必要的檢查和鑒別診斷。使用本療法過程中,宜按照各步要求和注意事項規范進行,并強調患者的日常防護。
參考文獻:
[1] 劉文英,于廣瑩,金鴻賓.頸性眩暈的診治國內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2).
[2] 劉佳,曾國祿,溫子龍,等.頸性眩暈的發病機理及中醫藥治療近況[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22).
[3] 杜磊.肌肉起止點療法結合頸椎定點伸引術治療頸源性眩暈[J].中國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