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夏廷德教授的翻譯補償理論,本文從語料,從語義、語法、審美、文化四個層面研究《可愛的中國》的英譯文,探討了紅色書信英譯時的相關翻譯補償策略,以論證翻譯補償在英譯紅色書信時的適宜性及其補償策略對英譯中國紅色文化時的重要性。
關鍵詞:翻譯補償;紅色書信;《可愛的中國》
1 引言
由于英漢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翻譯中損失時有發生,因而就有了翻譯補償的必要。古今中外的學者對翻譯補償的關注和研究也由來已久,其中夏廷德教授是國內對翻譯補償研究迄今最為全面。正是基于他的翻譯補償理論,本文將從語義、語法、審美、文化等層面,對《可愛的中國》這一紅色革命書信中的一些實例進行補償策略方面的分析和探討。
1935年5月2日這一天,中國共產黨員方志敏在獄中給黨中央寫了一封深情的革命書信,取名《可愛的中國》。同年8月6日,這位飽受酷刑的革命者在江西南昌下沙窩壯烈犧牲,時年36歲。在宣揚紅色革命文化的今天,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紅色家書》這個獨具特色的項目。《可愛的中國》由徐思陽英譯,于2015年由外文出版社編譯出版。這封長達萬字的書信,洋溢著方志敏同志對祖國母親深沉的愛,體現了一位革命者面對祖國母親受人侮辱和蒙難時的創痛與悲憤,表達了一個愛國的共產黨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而徐思陽對此信的英譯使得這種情懷走出了中國大門,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紅色書信文化,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與遠揚。因而,對這一革命書信的英譯補償就具有了較高的研究價值。
2 理論綜述
翻譯補償現象自古有之,但鑒于人類對語言和翻譯本質各有其見解,且翻譯損失又存在隱蔽性,直到20世紀80年代,國內的翻譯補償才開始真正進入翻譯研究學者的視野,而國外則相對更早些。
國外,奈達和塔伯(1969)在合著的《翻譯理論與實踐》(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初談翻譯補償問題,認為習語可暫作其權宜之計。隨后,奈達進行了深入研究。在1993年出版的《語言、文化與翻譯》(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中,他從功能對等視角出發,提出了以同構為基礎的功能性補償手段。喬治·斯坦納(1975)基于哲學視角,對翻譯補償的過程、原因、性質、利弊等多個層面做了精辟的論述。彼得·紐馬克偏重文本功能,認為應該按文本類型及其主要功能各自采用不同的補償手段。威爾斯(2001)在語言學的框架內,注重文本的交際性,認為補償策略的適用范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語對的不同而發生改變。哈蒂姆和梅森(1997)一致認為補償的中心議題應是形式與功能的不匹配。有關語法范疇造成的損失,兩人還提出跨范疇的補償方案。吉迪恩·圖里在描寫翻譯理論的框架內,提出源語與目的語互補的雙向分析原則,還把篇位與符位概念納入翻譯補償理論。赫維及希金斯確立的補償范疇使得語用補償研究者有了比較明確的參照系統。
國內,王恩冕較早觸及補償領域。他(1988)認為補償旨在求得語境中的語義等值,總結出六種補償方法,即增詞、替代、引申、轉移、拆譯和溶合。柯平是另一先驅。他把補償視為翻譯的一般手段,提出了增益、釋義、回譯、加注、歸化、具體化、概略化、視點轉移八種補償手段。區鉷(1992)的補償研究主要針對概念困惑問題,認為正是這一問題導致了不可譯性。孫迎春(1996)基于藝術和美學理論探討了補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確定了形象性、音樂性、語言特色和修辭手法四個層面的損失與補償。屠國元(1996)著重補償文化信息,歸納出增譯達意、虛實互化、加注補義三種補償手段。馬紅軍(2003)的補償研究較為具體。他對補償理論的歷史做了概述并且對補償手段做了分類,同時提出了顯性和隱性的補償概念。而補償研究最為全面系統的應為夏廷德。2006年,在其專著《翻譯補償研究》中,夏廷德梳理了傳統及現代翻譯理論中的補償思想并且在語言學和審美層面對翻譯案例進行了透徹的實例補償研究。
爾后,補償研究在理論上發展不大,且大多側重于對文學翻譯的補償,把補償理論用之于書信英譯的研究者甚少。
3 紅色書信中的翻譯補償
3.1 語義補償
詞匯層面語義的易變性使得不同語言系統之間的詞義轉換出入較大。這就導致了詞義損失,同時可能波及詞語的所指意義、關聯意義或語用意義等。此時,就應對一些詞匯做出恰當的語義補償。
例 1:原文:我并向同學們宣言,以后生病,就是會病死了,也決不買日本的仁丹和清快丸。
譯文:At the same time I told my schoolmates that next time I fell ill I wouldnt buy Japanese medicine,even if I was dying.
評析:原文中的仁丹和清快丸產自日本,可用于治療中暑中寒、時疫霍亂、目眩暈倒、飲食不消、肚腹疼痛等癥狀,進入中國市場價格平民,曾一度暢銷。通過上下文可知,苦學生的“我”只買的起日本的這兩種藥,而抵制日貨的“我”表示不再買日本的仁丹和清快丸就是不再買日本的任何藥,因而譯者沒有把這兩種藥丸的名字直譯出來,而是用概略化的補償手段譯為了它們的上坐標詞“Japanese medicine”,表明了“我”對日本的憎惡之極,使得譯文語義更加顯豁。
例 2:原文:朋友,看!其余的惡魔,也都拔出刀來,饞涎欲滴地望著母親的身體。
譯文:Attention,friends! The other devils who lack the power of the five Ive mentioned before have also draw knives and are also coveting our mothers body.
評析:原文只有“其余的惡魔”,但譯者沒有直譯為“the other devils”,而是增益了一個定語從句把“其余的惡魔”說的更加具體了。通過上下文可知,“其余”指的是除了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這五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之外的侵略中國的其他國家。而五個國家上文已指明,于是本例中的定語從句在此增益的恰到好處,進一步補償了相關信息。
3.2 語法補償
語法關系通過形態、語序和虛詞來表示,而不同語言分屬不同語系和語族,導致不同語言之間的形態和虛詞各不相同,語序的靈活性和形態的變化也各有差異。歸屬印歐語系的英語,可從性、數、格、時、體、語態等的變化看出其語法體系。而歸屬漢藏語系的漢語,則無以上變化,靠的是語序和虛詞。因而英語有重形合而漢語有重意合的特點,這一不同點亦為語法補償的焦點。
例 3:原文:我在被俘以后,經過繩子的綁縛,經過釘上粗重的腳鐐,經過無數次的拍照,經過裝甲車的押解,經過幾次群眾會上活的示眾,以至關入籠子里。
譯文:After being taken,I was bound with ropes,had my feet shackled,been photographed regularly,and transported in an armoured car before being locked in a cage.
評析:語態層面,原文只有“被俘”兩個字表示了明顯的被動意義,而后沒有再用表被動意義的詞語,都以主動句式表達了被動含義。實際上,本族語讀者都知道“我”是“被綁縛”、“被釘上腳鐐”、“被拍照”、“被押解”、“被示眾”及“被關入籠中”的,因而譯者將上述動作通通補償為了英語的被動語態。時態層面,譯者則用動詞的一般過去時補償了原文中五個“經過”的空缺。可以看出,漢語用“經過”這一副詞表動作的完成,而英語則需把動詞進行時態的曲折變化,以實現補償目的。
例 4:原文:就是那些年青的教師們(年老的教師們,對于愛國運動,表示不甚關心的樣子),也和學生一樣,十分激憤。
譯文:Even the young teachers (as the old ones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patriotic movement) were as infuriated as the students.
評析:本例譯文用“the students”顯性補償了原文中省略了復數概念的“學生”一詞,使得語義更加明晰。而對于原文中表示了復數概念的復數詞尾形式“們”,譯文則把相應的名詞復數化,并搭配對應動詞,顯然使用了語法補償手段。第二個“教師們”,譯文還用代詞“ones”替代,避免了選詞上的重復,使譯文簡潔明了。
3.3 審美補償
審美指的是作品中融思想感情與客觀生活情景于一體的主觀境界。由于語言的審美不一,轉換這一要素時不免有所損失。這一方面的損失可觸及風格、修辭和韻律等多個層面,使得譯文讀者不能感受到與原文讀者一樣的美感。因而,采取一定的補償手段以降低這方面的損失就變得很有必要。
例 5:原文:還是照原看下去,一面咬緊牙關自語:“盡你痛!痛!再痛!腦溢血,暈死去罷!”
譯文:But he presses on with his reading,murmuring to himself through clenched teeth:“Let you ache. Let it be more serious! Let cerebral haemorrhage hit you! Let you black out!”
評析:本例為漢語無主句,描述了方志敏同志對自己的頭痛擾亂自己看書而發出的動作及話語。可以看出,原文的三個“痛”和四個感嘆號表達出了方志敏同志對自己頭痛的恨鐵不成鋼之意,且整句有短小精悍之美感。譯者采用英語的祈使句句式,每個句子亦不長,還點明了對象“you”。四個“Let”讀來也有咬牙切齒之感,一定程度上使得原文的審美要素得到了彌補。
例 6:原文:“叫得好聽,有趣,多打幾下!”那肥人在笑后命令地說。
譯文:“Oh,how he sings,” chuckled the fat man,sarcastically,“make him sing some more!”
評析:本例句講的是一名指揮者指使手下鞭打三個未買票而偷乘船的窮人,最后激起圍觀人群公憤的一個場景。句中指揮者說的話采用前四個字后四個字的形式,漢語口語特色較重,讀來郎朗上口。譯文將“叫”和“打”縮譯為“sing”,又用“sarcastically”點明了指揮人說話的語氣,且與后頭的“sing”和“some”組成了四個“s”音素,讀來亦順通流暢,某種程度上補償了原文的語言形式美。
例7:原文:朋友們,兄弟們,趕快起來,救救母親呀!無論如何,不能讓母親死亡的呵!
譯文:Friends,brothers,make a stand soon to save our mother. We cant just watch her die!
評析:此例句屬呼吁性話語,呼吁同胞們奮起救國。句中用了六個小句,不僅富于節奏感,且極具煽動性,讀來使人熱血沸騰。譯文亦采用小句句式,且“stand soon to save”還用了押頭韻手法,補償了原文語氣的緊迫之感,使得譯文的預期效果與原文旗鼓相當。
3.4 文化補償
鑒于文化缺省,某一文化中的共識性意義可能在另一文化中不具備此類共識,由此可導致意義真空。而對這方面的補償措施即屬于文化補償。革命書信屬于中國的紅色文化,具有獨一無二性,為此做出的文化補償在所難免。
例 8:原文:在會場中,我們幾百個小學生,都懷著一肚子的憤恨,一方面痛恨日本帝國主義無饜的侵略,另一方面更痛恨曹、章等賣國賊的狗肺狼心!
譯文:There were several hundred of us students at the rally,all filled with hate for the insatiably aggressive designs of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s and even stronger hatred for such shameless traitors as Cao Rulin and Zhang Zongxiang (two pro-Japanese officers in the Beiyang Government of China in 1919).
評析:原文中的“曹、章”分別指民國時期的高級官員曹汝霖和章宗祥。前者簽署了“二十一條”,后者在山東問題換文上簽了字,兩人都直接參與了中國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在中國文化中幾乎就是賣國賊的代名詞,但英語國家卻未必知道這兩人,若純粹直譯會造成意義真空。譯者在直譯之外,通過文內加注的方式進行補償,既保留了原語文化信息,又幫助目標語讀者補全了缺失的文化背景知識。
例 9:原文:站在歐洲、美洲各位華貴的太太面前,固然是深愧不如,就是站在那日本小姑娘面前,也自慚形穢得很呢!
譯文:She cannot be compared with those fine ladies from the West and she would even feel second-best in the presence of the Japanese girl.
評析:此例句亦為無主句。上文講述了祖國母親由于帝國主義的壓榨和剝削,從一個天生的麗人淪落為了叫化的婆子,因而此句省略了主語祖國母親——中國,以使句子不累贅。原文中的自慚形穢是漢語成語,而深愧不如又是一個與其意思相近的四字詞語,都屬本族語讀者共通的文化內涵詞且都有“因為自己不如他人而慚愧”之意。譯者用兩個短語“cannot be compared with”和“fell second-best”來進行意譯補償,確保了其意義和文化內涵的傳遞,且沒有妨礙英語讀者閱讀的流暢性。
4 結語
《可愛的中國》作為富含紅色文化的革命信件,它的翻譯不僅要注重傳遞中國元素,還應盡力讓譯文讀者理解和接受進而領略其獨特魅力,以擴大中國紅色書信文化的影響范圍和力度。從上述實例中可以發現,翻譯補償可以從詞匯、語法、審美和文化四個大方面入手,以保留文化信息,再現原文美感,提高譯文質量。因而,補償作為一種有效手段,在英譯此類信件時不可或缺。
參考文獻:
[1] Peter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 Xu Siyang. Beloved China[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15.
[3] 方志敏.可愛的中國[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4] 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 馬紅軍.翻譯補償手段的分類與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0).
[6] 區鉷.概念困惑、不可譯性及彌補手段[J].中國翻譯,1992(04).
[7] 孫迎春.損失、補償與“雅”字[J].中國翻譯,1996(03).
[8] 屠國元.翻譯中的文化移植:妥協與補償[J].中國翻譯,1996(02).
[9] 王恩冕.翻譯補償法初探[J].中國翻譯,1998(02).
[10] 夏廷德.翻譯補償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羅耀(1995—),女,江西吉水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