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代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發展的高峰時期,雖然元代較為短暫但也是一個名家輩出的時代,趙孟頫(1254—1322)就是這一時代的關鍵人物,他不僅是元代畫風的開創者更是顯赫的書法家,在藝術上追求“古意”,提倡“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鵲華秋色圖》從古至今都在畫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此畫是對濟南郊外鵲、華不注兩山的秋天景色進行描繪的,同時也是為解好友周密思鄉之情所做的一幅畫。元代許多畫家都受趙孟頫藝術風格的影響,借此開創了畫壇的新風,也對我國繪畫藝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本文選擇了《鵲華秋色圖》的藝術表現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作者、畫卷內容、創作背景、形象的刻畫進行分析,并加以自己的理解,來研究《鵲華秋色圖》中出現的技法和獨特的藝術表現。
關鍵詞:趙孟頫;鵲華秋色;藝術表現
1 作品簡介
1.1 作者簡介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公元1254年生人,卒于公元1322年,元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趙孟頫乃宋宗室其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后人,宋亡時,歸隱田園不問世事。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搜訪“遺逸”于江南,趙孟頫等人,此時科舉制已經被廢除多年(《近代文化史》208頁,趙孟頫亦曾參與修正考試制度事宜),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因忽必烈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和書法上的造詣。初至京城,趙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見,元世祖贊賞其才貌,兩年后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
趙孟頫博學多才,精通音樂,書法繪畫,成就最高的則是(書法繪畫)。他的山水畫效仿董源、李成;人物、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其畫鳥,樹石,墨竹繪畫特點,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開創元代新畫風,被董其昌稱為“元人冠冕”。傳世畫作有《鵲華秋色圖》、《幼輿邱壑圖》等。
1.2 內容簡介
秋日的濟南,山高氣爽,湖清泉旺,風光迷人,漫圓的鵲山,高聳的華山,樹木繁盛,秋高氣爽,景色宜人,而這等美景早在七百多年前就被元代文人畫家趙孟頫形象的表達于《鵲華秋色圖》之中。
說起鵲華秋色還有一段小故事,鵲華秋色雖然是描繪山東濟南風光,但是并非在濟南創作,而是趙孟頫在1295年返回故鄉吳興為好友周密南宋詞人劉辰翁在《辛棄疾詞序》中稱:“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關于周密的生平、藝術風格,我們將放在“評價”部分介紹(字公謹1232~1298)所作。周密祖籍山東,但是從未到過山東,出生于浙江吳興的周密在趙孟頫返鄉時聽他說起濟南風光之美,很是向往趙孟頫就把所看所感用畫畫的方式為周密表現出來。
《鵲華秋色圖》卷紙本設色畫,縱:28.4公分,橫:90.2公分,描繪的是秋日的濟南秀美的風光,漫圓的鵲山,高聳的華山,樹木繁盛,秋高氣爽,景色宜人。縱觀整幅畫面,是一片遼闊的的沼澤地一直延伸到地平線,而最終要的則是,畫卷中相對的兩座山峰,一邊是高聳入云的華山,一邊是沉浸在云海的鵲山,華山呈現三角形狀十分陡峭,而鵲山則是像水牛脊背一樣,自此得名《鵲華秋色圖》,畫中表現的則是寧靜的秋天,畫中樹木雖然繁多,但是樹葉多以飄落,畫的左方幾件簡陋的房子,四五只山羊在吃草,水邊幾艘輕舟,漁民正在安靜的勞作,此情此景與這秋意正濃。而畫中可以看出趙孟頫所想表達的情感,如此美不勝收的景色,置身于其中的埋頭于生計的村民卻并沒有被這景色打擾,作者感慨!渺小的人類竟感覺不到這雄偉壯闊的自然景色,進而體現出一種“愁”滋味。
2 藝術表現形式
2.1 三段構圖
現實中的鵲山華山并非像畫面中所呈現的那樣,作者以強大的控制能力避免了畫面中的呆板,整幅畫雖然細節頗多,但是基本上呈現出一種簡單的構圖結構,《鵲華秋色圖》可以從三部分展開。
第一段畫面左側是高聳的華山(華不注山),山體呈現青藍色,樹木呈現深綠,樹木的挺拔體現了華山(華不注山)的陡峭高聳,而由山轉到樹上近景處是由三十顆松樹,深綠色的樹與青色的上于遙相呼應,枯草與突黃的樹葉與沼澤上的蘆葦相互襯托,則呈現出一片孤寂的樣子。
第二段整幅畫的中心點由遠景到近景上來,此畫刻意將樹木安放在低矮的地勢上,且樹也很低與沼澤的空間感更加明顯,顯得沼澤更加開闊,增添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遠處的鵲山并沒有像華山(華不注山)那樣有特點,但是作者為了使其畫面顯得更完整。
第三段加入了人文元素,山羊、漁網、輕舟、茅舍,茅屋半隱于樹后,輕舟上收網的漁民,吃草的山羊,一片和諧的景象油然而生。三部分遙相呼應,又單獨成畫,作者極力將畫中元素緊密聯系起來,由華不注山起筆,山與山的呼應,樹木與沼澤的聯系,再加上正值秋日樹木的枯萎與村民的勞作形成對比,再到畫尾的幾顆松樹,首尾呼應緊密銜接,形成一種強烈的統一感。
從這三段到整幅畫面的顏色入手,華山(華不注山),鵲山為深藍小鳥則是淡藍,樹葉有些許藍色點綴,形成統一的藍色調,其余則為黃、紅和褐色等暖色調。暖色以屋頂為中心向四周散發,逐漸轉散播到樹葉與樹枝,與西方化相反此畫運用大量的花青與深褐色融為一體。趙孟頫采用披麻皴勾勒山形,兩山和汀渚坡腳全部采用皴法處理,柔軟的線條使畫面更加靈動有節奏,筆墨富有變化,而且穿插有序,不在是一團死墨,加強了畫面的韻律。畫中叢生的樹木,從形狀、大小和排列來看都有所不同。通過畫者的精心刻畫讓我們有幸欣賞到了一幅平靜安詳的鄉間秋景,從畫中絲絲的鄉愁中,也流露出趙孟頫渴望遠離世俗的煩囂喧鬧,還有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里,作為文人的他借此抒發出內心的痛楚,而又為無法逃避現實的生活感到矛盾。
2.2 技法
從筆法上《鵲華秋色圖》中畫平原,正式運用這種表現形式,運用坡岸大師董源的長披麻皴(《輟耕錄》第八卷第一頁后來則稱此種皴法之一種為“荷葉皴”),結合少許解索皴法,不同的筆法表現出不同而層次來,這就是趙孟頫全能方面,以干墨為主、淡墨層層破之,于董源畫法更為細致,刻畫樹木時則是用一只中鋒筆用重疊往復的線條表現大量的樹木,與董源較為相似,既能突顯輕而靈活,又完美的詮釋出細微的東西。枯枝、疏葉,又與董氏的厚密有所不同,正如趙孟頫所云:“吾所作畫,似乎簡率故以為佳。”所以畫中垂柳枝葉更加疏朗,筆法上細秀婉約,不同于董源的蒼。趙孟頫運用中鋒用筆,力透紙背,在皴法上筆筆到位,線條的輕重、緩急、疏密,落墨的深淺、干濕、濃淡,都力求自然,在生命的節奏中無處不體現生機。
3 影響
3.1 受前代作品的影響
《鵲華秋色圖》融合了王維、董源的風格,形成一種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的風格來表達對濟南山水的感受,南宋山水開山祖王維與正統代表董源,正好在此畫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而紙上干筆淡漠的技法深深影響后代文人山水畫,而趙孟頫就是文人山水畫的集大成者,但是影響趙孟頫作品最深的人則是董源。
董其昌就《鵲華秋色圖》作畫風格的來源指出趙孟頫繼承了晚唐與北宋的畫風,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趙孟頫是以唐代為準,而非宋代。可是在“水村圖”中有人指出趙孟頫繪畫的根源師從王維,后世對其畫風師從于何人展開了長達數十年之久的討論,直到明代才有人把趙孟頫于五代至北宋的董源聯系在一起,這種說法也一直被流傳至今。
從整體上來看,《鵲華秋色圖》運用的是畫家董源的技法,比如說畫中的水草與董源的《瀟湘圖》中的水草畫法極其相似,中間的河岸景色蘆葦蓬生又與董源的《寒林重汀圖》相符,但是并非與董源一致。而是在畫中運用了趙孟頫擅長的書法,以書入畫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而在構圖中也與《瀟湘圖》如出一轍,都是以遠山為背景,中段則集中于樹木,散部的蘆葦與沙洲柳樹,兩畫都有諸多相似之處,由此可見董源對趙孟頫產生了巨大影響,并影響了其作畫風格。
3.2 分析趙孟頫影響了哪些后代人
趙孟頫不僅影響了許多后代人,甚至連其家人,妻子、兒子、外孫都是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一生中好友眾多,且栽培了不少學子,王淵、陳琳、朱德潤等,為中國書畫的流傳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琳就是受到趙孟頫的指點師法古人,改變了陳琳的觀念與繪畫方針。他也曾引導王若水唐代以及北宋名家,讓他在繪畫方向有一個新的方向,從而有意想不到的結果,除了這兩位畫家,還有大部分人也受到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及其他作品的影響。趙孟頫在藝術上的成就很難用一兩個詞來準確概括成就之高,涉獵之廣、構圖之嚴謹、畫風之獨創、風格之豐富、而趙孟頫在諸多成就中我認為,以書入畫成就最高他的畫中體現最多的就是“二王”的淳樸自然,相合而獨創成一體,以及趙孟頫鉆研佛學,以平和為至境,渾然天成,自然無為,而這一點無不體現于《鵲華秋色圖》中,一片澄明的世界,體現自然又源于自然。
參考文獻:
[1] 張昭軍,孫燕京.中國近代文化史[M].中華書局,2012.
[2] 齊魯書社.辛棄疾詞鑒賞[M].齊魯書社,1986.
[3] 陶宗儀,武克忠,尹貴友.南村輟耕錄[M].齊魯書社,2007.
作者簡介:程蕾蕾(1994—),女,河北石家莊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畫。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