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歷史街區保護以及保護性城市設計的相關理論入手,研究保護性城市設計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策略。并以成都市水井坊歷史街區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保護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
關鍵詞:水井坊歷史街區;保護性城市設計;保護和利用
1 引言
隨著城市發展,城市設計已經逐漸區別于城鄉規劃,而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城市設計作為聯系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的紐帶,被業界高度重視。但作為城市設計中一個重要的分支——保護性城市設計卻一直被忽視了。歷史街區保護作為保護性城市設計的主要內容,現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歷史街區原真性的遺失,以及建筑風貌、街區整體性的破壞等。
2 保護性城市設計理論
保護性城市設計理論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學者D·阿普爾亞德提出,基于城市設計目的的不同,他將城市設計分為開發型、保護型和社區型。之后,保護性城市設計理論也開始出現在國內學者的著作中。王建國在《城市設計》中提到,保護性城市設計主要關注的是城市歷史文脈和場所意義,強調城市物質建設的內涵與本質。
保護性城市設計的是以保護作為城市發展的前提,設計必須協調城市歷史風貌、人文環境等要素。基于保護理念的城市設計理論更加關注歷史和文化層面的繼承與發揚,是城市設計領域的深化,也是歷史環境保護與更新理論的發展。
3 歷史街區的保護性城市設計原則和策略
3.1 歷史街區保護性城市設計的原則
劉宛在《舊城改造中城市設計的四個原則》一文中,遵循著在舊城保護與利用中運用城市設計方法的脈絡,總結了四個原則:探尋舊城的空間規律;發掘舊城的文化特色;激發舊城的社會活力;維護城市的環境生態。基于對歷史街區保護性城市設計文獻資料的查閱,其原則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原真性原則、延續性原則、人文主義原則、整體性原則、綜合價值原則。
3.2 歷史街區保護現存的問題
①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進程中,為實現土地的充分利用,大量以拆為主的更新在歷史街區的改造中最常見,這些改造破壞了歷史街區原有的歷史風貌,濃厚的現代商業氣息取代了原有的歷史底蘊。
②在保護歷史街區的中,缺少對街區整體性的考慮,保護和更新多數以單獨建筑為主,以致于街區的整體性受到破壞。
③歷史街區的人文環境在街區保護和利用的過程中出現了極大的破壞,有些歷史街區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從原本舒適的鄰里街道關系變成了擁擠的商業街。
3.3 歷史街區的保護性城市設計策略
①空間秩序的延續:恢復與強化歷史街區原有空間秩序有利于形成層次清晰、結構分明的整體空間意象,對組織街區內部生活具有積極的意義。
②空間場所的延續:城市設計強調街區生活氛圍的營造,找尋日常交往活動與空間之間的契合處,創造多樣化的場所形態。
③景觀風貌的延續:歷史街區的界面蘊含了大量的歷史信息,是人們視覺感知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對于景觀風貌的協調關鍵在于把握建筑界面以及空間元素的構成規律,處理新老環境之間的關系,延續原有的歷史氛圍以及美學關系。
4 水井坊歷史街區概述
水井坊歷史街區位于成都市東部,地處府河與南河交匯處,地理位置優越,曾是成都的船舶港口和酒肆游樂之地。如今水井坊歷史街區為錦江區所轄,西面以府南河為界,南面以香格里拉環形道路為界,東面以孫家巷為界,包括水井街、雙槐樹街、金泉街在內的區域。
水井坊歷史街區是成都六處古遺址之一。它是古代釀酒作坊和酒肆并存的歷史遺跡,街區的發展歷史展現了傳統釀酒工藝的演變過程。水井坊始于明代中期,并一直沿襲至今。從街區風貌來看,水井坊是一處典型的明清時期“前店后坊”的釀酒遺址。
5 水井坊歷史街區保護現狀
建國后,水井坊片區已由商業、水運重鎮演變成為居住片區。現片區內共有四條主要街巷,從南至北依次是孫家巷、存古巷、大同巷和黃傘巷。貫穿四條街巷的主街為青龍街和水井街。以水井街為界,在街的東北面主要為建國后的住宅樓,而在西南面以明清時期的民居為主。
街區形態方面,早期為一街連八巷式。如今,街區已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形態,作為主街的水井街,歷史建筑風貌弱化,原有的八巷,因居住區管理模式的影響,已被明顯分隔,失去了四通八達的鄰里關系。
街巷尺度方面,作為主街的雙槐樹街街面建筑已修葺完成,建筑高度的增加和圍墻的砌筑,破壞了原本舒適的街道尺度。街區內8條街巷的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壞,除私搭亂建外,還存在新建筑阻斷原有街巷通暢的問題。而緊鄰黃傘巷東面的高層建筑,增加了空間的壓迫感,影響了街區的空間感受。
單體建筑方面,因“水錦界”商業項目的開發建設,可以明顯看到,原本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已經所剩無幾,取而代之的是商業仿古建筑。
6 水井坊歷史街區保護的反思
一方面,在當代社區、居住、管理的模式下,歷史街巷已經失去了原本的韻味,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遠,往昔熱鬧的街景也被這些建起的圍墻扼殺了。筆者認為取得市民對歷史風貌以及空間的認同才能保存街區的人文氣息,延承街區的文脈。
另一方面,在歷史街區的保護與利用工作中,長久以來都是以拆為主的新建,在水井坊的保護與更新中也是如此。將原本經歷了上百、上千年歷史的建筑推倒重建,新建筑雖是仿照原有的建筑,但建筑保護的不僅僅是建筑形式,更多的是保存一種建筑的原真性:一種材料的原真性,一種施工工藝的原真性,甚至是一種習俗的原真性。
1998年,吳良鋪院士在城市設計學術會上提出了關于歷史街區城市設計的幾點看法:(1)善于運用城市設計的理論、技巧,以不同方式解決不同的問題。(2)保護街區歷史風貌的完整性。(3)維持街區原有的格局。(4)運用城市設計的手段來激發街區的活力,鼓勵公眾參與。(5)保護與更新并行。(6)保護是前提,可持續發展是目標。
7 結論
歲月變遷,經過時間的洗禮,歷史街區退去了昔日的繁華,出現了與城市發展的不協調,這是必然的,而保護性城市設計正是實現歷史街區發展以適應現代生活的有效途徑。歷史街區的保護與發展需要的不僅是專家學者的努力,更需要民眾的積極參與,只有當其開始融入城市生活,保護才有意義,歷史街區的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松儀.歷史街區保護性城市設計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5
[2] 阮儀三,孫萌.我國歷史街區保護與規劃的若干問題研究[J].城市規劃,2001.
[3] 利文驊.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的研究探討[J].四川文物,2001.
[4] 朱直君.成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廣義原真性得失[J].城市規劃,2010(07).
作者簡介:衷睿(1989—),男,江西吉安人,在職建筑學碩士。
(作者單位:中鐵一院集團新疆鐵道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