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民族音樂歷史源遠流長,萌發于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是傳統文化作用下的產物,民族音樂的創作要有特定的民俗環境,不僅要滿足歷史性的生存需要,還應兼顧環境因素及民俗的適應狀況。應充分意識到民族音樂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把民族音樂作為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音樂的創新,即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創新,本文在研究我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對民族音樂的創新提出淺見。
關鍵詞:民族音樂;音樂創新;民族精神
1 引言
傳統民歌承載著歷代華夏人的生活情感和心中理想,不僅被譽為“天地自然之文”,而且也有“民間性情之響”的美譽,歌詞的真實和生動,旋律的美妙和悠揚,讓一首又一首的華夏民歌在這個弘揚現代音樂文化的時代展現了民族精神,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進一步發展。要珍惜保留好歷史的民歌文化,包括曲譜、歌詞等各個方面,這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保留更是一中傳承。我們可以在歷史民歌中摸索研究,尋找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從而融入現代文化的發展中去。
2 我國民族音樂的創新之策
在世界的大融合、開放、持久發展的影響下,各類音樂如百花盛開。在面臨著生存和延續的雙重威脅下,我們應該靜心去思考民族音樂的研究,以及在新的社會形勢下,它所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此外,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的思想呈現多元化,因此,對文化需求和審美情趣各方面需要做不同層次的深入研究,筆者認為應重點著手如下幾個方面。
2.1 大力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音樂素養
在如今大融合的趨勢下,一些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對我國的民族音樂態度淡漠,他們無視本土音樂,或沉迷于重金屬的狂鬧世界,或陶醉于細軟無力的靡靡之音,狂熱而盲目追隨歐美流行音樂。其實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這些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人們對于“根”的意識逐漸淡薄。這源自本土教育出現了根本性的疏漏,傳統文化教育缺失嚴重。只有重視受眾,特別是青少年,才能保證民族音樂的長久與繼承。與此同時,在文藝發展方向上,我國文化藝術等相關部門要堅定不移堅持正確的立場,本著對青少年、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去進行生產,加大健康、積極、向上的優秀文藝作品傳播力度,讓積極向上的音樂歌曲充滿校園、充滿社會,潛移默化提高年輕人的愛國精神和道德品質。
2.2 中西合璧,做好民族音樂傳承工作
我國的民族音樂歷經千年的深刻錘煉,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擁有民族鮮明的音樂特征。這說明我國民族音樂有潛力,有能夠進行再建構的可持續活力。以開放性的姿態將音樂發展事業推向世界、與外部的世界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保持旺盛生命力,使民族音樂傳承下去。我們應站在時代最前沿,做到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本,把握審美維度,了解并吸收外來精華,再造民族音樂之魂,將現代化和民族性相結合的音樂道路走到底,將民族音樂推向新時代,創作出更好、更新的音樂形式。
2.3 深入基層群眾,領悟音樂文化,樹立新時代音樂觀
音樂不僅記載了不同時期的人文背景,還反映著人們特定的精神面貌。人民群眾是音樂創造的根本,理念發掘于生活。因此,廣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把握時代精神是音樂人首先要做到的,此外還要感悟民族音樂的精髓,創造新的音樂風格,在豐富自己的內涵和文化后,敢于打破舊模式的束縛,在創作的過程中,重視“以人為本”的創作理念,并用新的創作觀念去詮釋要表現的內容,時刻關注與人類的生存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相關的各類題材,關注尋常百姓悲歡離合的故事以及他們生活的現狀,海納百川地去吸收異國音樂的精華,力爭做到“古為今用、西為中用”。
2.4 實施品牌戰略,高唱時代主旋律
民族音樂發展的一大方向就是實施精品戰略,高唱時代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創作。我們要提倡不同風格和形式的音樂作品出現,促進不同學派與觀點的自由切磋和探討,共同總結精華和共鳴。將民族音樂在精心的創編和打造下升華為品牌音樂,使它被納入中華民族最具共鳴的審美取向中。例如,《荊山楚源》是湖北保康縣推出的文化品牌,融入各類歌舞、戲曲等,充分體現音樂藝術的創新和發展的跡象。此作品靈活而巧妙地吸取端公舞、沮水巫音、薅草鑼鼓等一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原生態”歌舞元素,集中反映了從荊山沮水之間生長出來的早期楚文化精髓,有非常鮮明的獨特性、民族性、唯一性和地方性。
3 結語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音樂文化修身養性,對于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來說,繼承發揚是責任,推陳出新是使命,要繼承我們就要做到,深入了解民歌文化,扎根文化基礎,不浮于表面,不吃空餉,不騖虛聲,盡其所能發掘其價值,感悟其神韻,真切把握傳統與現代,過去與未來,將真正發揚傳承,推陳出新,使民歌文化千古流傳作為畢生追求。結合現代音樂的發展思路,我國民歌應當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入流行音樂的養分,提升我國民歌的時代氣息。多創造出優秀的作品,融入符合現代思維的元素,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保持本色,提高作品的影響力,促進民歌文化的不斷進步,提升內在的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 譚雁.高校音樂教學改革過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方法分析[J].黃河之聲,2019(22).
[2] 吳秋伶.多元文化視域下中學音樂校本課程建設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9(22).
[3] 楚悅.談遼寧少數民族非遺音樂數字化的傳承與保護[J].文化產業,2019(24).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民族音樂創新性發展研究——以河北民歌為例”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編號:2019041302003),課題負責人:郭若斯。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