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海寺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建成于明正統八年(1443年),寺內大雄寶殿壁畫與建筑同期完成。壁畫不僅體現出創作者的嚴謹構思和巧妙設計,而且在線描、著色、貼金與勾金等各方面技巧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整體散發出一種富麗典雅的宮廷氣息。
關鍵詞:法海寺;水月觀音;線描;神情;衣紋
1 法海寺
法海寺建于明正統四年1439年,耗時四年于正統八年1443年完成,位于北京西翠微山南麓,是明代佛道畫中的極品、明代壁畫之最、中國的西斯廷圣母,法海寺明代壁畫與山西芮城永樂宮元代壁畫、敦煌莫高窟壁畫并稱我國三大壁畫。法海寺壁畫以佛教為主題,由宮廷畫師工筆描繪,因此從繪畫原材料到繪制水平,都堪稱明代寺觀壁畫之最。法海寺壁畫不但繼承了古代傳統藝術,形成了新的時代風格,也打破了我國壁畫長期以來固有的模式,從人物造型到繪畫技法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
法海寺壁畫分布在大殿的三面墻,東西山墻和后山墻,壁面積達236.7平方米。大殿所繪壁畫十鋪,共畫人物七十七人,男女老幼、神佛鬼怪,神采各異。表現的是梵天帝釋等禮佛的情景。壁畫構圖嚴謹,人物的主次、聚散、疏密布局巧妙富有節奏感。人物刻畫個性鮮明,不同類型的人物得到了很好的藝術表現。壁畫中人物解剖比例準確。衣紋線條皆綿長灑脫。運筆具有卷軸畫中線描的特點,極富表現力。
在水月觀音這幅菩薩像中,有人物,有樹石,有禽獸。材質上,有金屬,織物,土木。所以,用線上,是要有分別的,要表達出物像的質感。比如:人物的皮膚,不能用粗重的線條去畫;而畫頭飾和盔甲時,線條若是細而弱,那是撐不起來金屬的質地的。簡而言之,每個物像,都會有自己專屬的線條語言。一般地說,畫中的線是穩定簡練、準確而有運動的感覺的。這種綿長灑脫的線條,不僅顯示了畫家們的藝術修養,也體現了明代寺觀壁畫的傳統和淵源。
2 線描特色
2.1 線描的傳承
法海寺壁畫人物線描和永樂宮壁畫還有山西其它寺廟壁畫線描的師承都是一脈相傳的。都是從唐代人物畫圣吳道子的線描筆法傳下來的。他的筆法取形既準而又變化莫測。蘇軾曾說:“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傍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米。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處。所謂游刃余地,運斤成風,古今一人而已”。東坡又有贊美吳道子筆法的詩句:“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吳帶當風”是后人形容他畫的人物衣帶凌風飄舞,人物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贊譽。千百年來在人物和佛像雕塑方面,都一直繼承吳道子的畫法,形成了我國(吳裝)吳道子畫派人物畫的正宗。
2.2 面部的描法與神情的刻畫
我們知道,人物面部的線描主要是為不同人物面型,不同性格,不同表情而服務的。從法海寺和永樂宮的壁畫中都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人物的善惡美丑,喜怒哀樂,慈祥、詭譎,肅穆、威武、柔媚、無不通過剛柔粗細,變化多端,提煉夸張的線描表現出來。法海寺壁畫中的“帝釋天”面部用很簡練的線勾畫出天神肅穆的面容。“廣目天王”的面部,又用頓挫有力的線描來刻畫天王面部肌肉的起伏,和圓睜的二目。再用排列式的筆法畫出天王飄動的胡須,形成天王威武神靈的形象。人物面部線描中眼睛的線描最重要,因為它關系到整個面部的表情。“廣目天王”向前看的眼睛,“比丘”向下看的眼睛。“水月觀音”及“信女”,“帝釋天”及“嬪從”,還有“拈花侍女”等眼部,都是用柔和細線勾描出人物慈祥、靜穆、聰慧的各種不同表情。晉顧愷之所說畫人物必須要“傳神阿堵”(阿堵是晉朝稱眼睛的方言)是很有道理的。
2.3 衣紋的描法和其它線描
首先是結構合理,如臂、腿、肩、腰等部位均極準確合理。法海寺人物衣紋多用鐵線描和游絲描相結合的描法,也用些行云流水描和釘頭鼠尾描。較永樂宮的線描稍細,但以圓潤柔勁見長,尤其是長帶和飄帶。有的人物披肩的細帶雖長達數尺,亦能一筆畫到底。飄帶更是法海寺壁畫人物衣紋中的特色。這里的飄帶比永樂宮的人物飄帶為多,隨風卷舒,屈曲轉反,變化萬端,大有“吳帶當風”的神韻。
其它的描法如“廣目天王”身上的甲葉用有力如寫篆書的筆法勾畫出甲葉鐵的硬度。又如頭上戴的各種不同的冠冕,不計其數的寶珠,都能用輕重剛柔的線表達出來。還有那一筆而成的佛光,和那冉冉升騰的祥云,令人拍手叫絕!普賢座下一頭六牙象,用線頓挫柔勁而簡練。還有“金獅犼”的卷毛,用筆根根不亂,圓轉有力。更令人驚嘆不已!
作者簡介:閻詩菲(1995—),女,遼寧營口人,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