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洋
摘要:宗祠,又叫祠堂,它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征。博白古稱白州,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重視“家族”,以至于博白至今仍有許多家族祠堂的存在。如,廣西博白金圭塘王氏宗祠、博白亞山鎮潭頭劉氏宗祠、博白葉氏宗祠等等。宗祠里面的匾額、楹聯、族規族訓等,全都成為了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隨著這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宗祠也開始受到人們重視,尤其是特有的教育功能,也是值得人們研究與發揚的。
關鍵詞:廣西博白祠堂;文化傳承;祠堂教育功能
宗祠,又叫祠堂,是一個家族最重要的場所。它除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是宗族成員婚喪嫁娶、登科、升遷以及召開家族重要決策會議等處理宗族內部重要事情的“圣地”,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征。。博白古稱白州,是客家人聚居地。可能因為客家人數量較少,所以額外重視“家族”的存在。家族祠堂又恰好是家族最有凝聚力的地方。因此,無論家族規模的大小,客家人幾乎都有屬于自己的家族祠堂,至今博白仍有許多家族祠堂的存在。如,廣西博白金圭塘王氏宗祠、博白亞山鎮潭頭劉氏宗祠、博白葉氏宗祠等等。過去,宗祠在家族人們心中有崇高的地位。但到了今天,宗祠的實際作用雖然變小,但文化傳承與精神寄托以及教化功能仍然存在。
1 家族宗祠的文化傳承
由祠堂傳承下來的文化一般被稱為宗族文化
首先,宗族文化中最看重的是孝道。“孝”,數千年來都是為中華民族所重視的,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處于核心地帶,也是家族宗祠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家族宗祠中的孝道可分兩種:一、“善事父母”,也就是贍養父母、尊敬長輩。二、“追孝”,所謂的“追孝”就是“追行孝道于前人。指敬重宗廟、祭祀等,以盡孝道。”前者主要指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尊敬同宗長輩,一般指孝敬生者。這一點除了存在于祠堂文化里,在其他的中華傳統文化中也多有體現。對于第一點,家族是充當一個“審判者”角色,家族祠堂就是審判與懲戒的場所。若有不孝者,就會被帶到祠堂進行審判與懲罰。后者則一般都是存在祠堂文化中,是家族子弟對祖先的孝,即通過祠堂祭祖的形式,緬懷宗族先祖,彰顯其在宗族子孫中的地位。尤其是那些曾經光耀門楣的的先祖,值得后輩尊之敬之,并作為榜樣學之效之。第二種“孝道”除了祭祀活動,還會在祠堂中還會懸掛一些代表宗族先賢的遺物、匾額、楹聯等。例如,博白王氏宗祠里面有“五子登科”、“翰林院庶吉士”、“欽點知縣”等匾額。部分宗祠的墻壁上還會張貼或雕刻上宗族前輩的光輝事跡。
其次,家族宗祠對其他中華傳統美德也多有傳承,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博白家族宗祠里面的匾額、楹聯上。有的是勉勵家族后輩子孫奮發上進的,例如,匾額為“光遠第”,其楹聯為“光昭世澤,遠大家聲。”有的是警戒族人需遵紀守法的,例如匾額為“風閣流芳”,其楹聯為“知紀遵倫地,循規蹈矩門。”還有鼓勵族人積極面對生活,對美好未來滿懷期待的,例如:匾額為“護國寺”,其楹聯為“氣存天地,靈著古今。”部分博白家族宗祠還會會把家族里出現過得值得人們稱頌與學習的經典故事,貼或刻在家族祠堂的墻壁上,引家族成員前來瞻仰與學習。例如,其中一個家族宗祠就貼有一個名叫分柑的故事。傳說,有一對祖公祖婆收到了兩位外姓族佬的十個大柑,這兩位還帶了許多人去做客。祖公祖婆收到大柑后,立刻讓丫鬟把五個大柑剝好送給客人品嘗,又把剩下的五個搗碎,放到鍋里煮,讓每人都能吃上一碗,人人有份。
再者,祠堂所傳承下來的文化有一部分屬于民俗文化。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當人們遇見解決不了或無法解釋的事情時,喜歡求助于神靈。因此,“風水”一說在古代很是盛行,而家族的宗祠都會建在“風水”比較好的地方。例如,博白的王氏宗祠就被人們稱之為“風水寶地”。金圭塘的創建者是王履坦,據說此人為一位明師。這點在王氏宗祠內一碑文中有所記載,碑上刻有《履坦公功績碑文序》,碑文云“曾與王克勝孫濟云等遠奔江西江洲學玄。拜江耀廷為師,……。學成旋里,得一陰陽寶地。”當然鬼神之說不可信,但由“風水”衍生出來的祭祀活動,包括特殊節日、音樂、舞蹈和獨特的美食都是具有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
2 家族宗祠的教化功能
家族宗祠除了具有傳承文化的作用還具有教化功能,家族宗祠的教化功能主要體現在對家族晚輩的教導與勉勵,對所有宗族子弟的教訓與感化兩個方面。這兩方面,一般在家族祠堂的匾額、楹聯、修祠記、美德故事、家譜以及一些教育活動上多有體現。
2.1 對家族晚輩的教導與鼓勵
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認為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所以家族十分重視對家族晚輩的教育。一方面是教導晚輩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敬仰家族先賢。另一方面則是重視晚輩在學識方面的培養,希望子孫后輩可以光耀門楣。重視教育這一點在家族宗祠的楹聯上有所體現。例如,楹聯:“為帝為王為相為黨魁祖宗英賢歷代勛名書馨香,立言立功立德立偉業裔孫俊俏千秋俎豆播馨香。”等等。除了楹聯有的家族宗祠還有一些教育活動。例如,博白金圭塘王氏宗祠設有“金圭塘賢林發展基金”,每年都會為獲獎學生頒發獎金與獎品。還有別的家族宗祠會在每個暑假發放助學基金,請有所成就的家族子弟分享自己的勵志故事與成功經驗等。
2.2 對家族子弟的規范和約束
家族宗祠的教化功能除了具有對家族后輩的教育功能,還具有對所有家族子弟的規范與約束功能。這一點在家族宗祠里有“硬性”和“軟性”兩方面體現。“硬性”是族規,族規的制定不僅有類似法律的嚴格懲戒手段,也有對家族子弟道德的約束。“軟性”則是宗祠內的楹聯、美德故事、祭祀活動等可以對家族子弟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這方面的內容在前文已有所提到,例如,楹聯上的話語,有鼓勵后代的,有重視孝道的,也有勸誡家族成員遵紀守法的。美德故事則是一些家族值得稱頌的美德事件以及先賢的勵志故事。“軟硬兼施”,相互配合,既用嚴厲的家族族規進行警告與懲戒犯,又用楹聯、美德故事等給家族子弟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
3 結語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復興,家族宗祠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也開始得到重視。但大多數人對于祠堂還保有迷信、守舊、迂腐、頑固等刻板印象。筆者認為想要祠堂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中起作用,必須先轉變人們對于祠堂的刻板印象,放大祠堂的文化傳承與教育功能,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祠堂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健康,王炳熹.宗族祠堂的當代文化價值[J].前進,2019(06).
[2] 李春霞,程麗秋.論家族祠堂文化的教育與傳承——以博白客家家族祠堂為例[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6,37(04).
[3] 李惟佳.家族文化視角下的民間祠堂匾額[J].藝海,2020(02).
[4] 盧品文.祠堂文化特色及其保護研究——以長汀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