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摘要:1938年抗戰期間《論持久戰》發表刊登,在這篇文章中毛主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分析了當時的戰爭形勢和敵我雙方的優略勢,對戰爭的未來發展趨勢做出了科學預見,指出抗戰勝利的道路和方法,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抗戰必勝的信念。在社會轉型的今天,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大學生就業問題作為其中的熱點話題,值得我們去思考。《論持久戰》中體現的哲學思想和具體的方法論,對于引導大學生走出就業困境,獲得職業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論持久戰》;方法論;就業困境;能力提升
1 《論持久戰》
1.1 寫作背景
1938年抗戰一周年之際,中國正處在抗日戰爭的關鍵階段,但是在黨和人民群眾內部卻出現了兩種對抗戰不利的言論觀點。一種是中國必亡論,其認為中日實力懸殊過大,中國不可能戰勝武裝精良的日本,中國的抗戰最終仍舊會滅亡;另一種是中國速勝論,認為日本人力物力匱乏無法支撐其進行持久戰爭,而且中國人民團結一致抗日,中國將會迅速擊退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戰勝利。針對這兩種沒有從客觀實際出發、主觀臆斷的錯誤認識論,毛澤東同志深刻意識到其對于抗戰進程的危害,為了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科學認識抗戰的未來趨勢,他通過分析當時的形勢和敵我優略,攥寫了《論持久戰》一文。
1.2 主要內容
在《論持久戰》中,毛主席從客觀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全面分析抗日戰爭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他在書中對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的,如何進行持久戰,為什么以及怎樣能取得最終的抗戰勝利進行了詳細論述。科學地預測了持久戰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戰略防御階段,這一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時期。毛澤東同志認為在這一時期,黨應該以運動戰的戰爭形勢為主,同時輔以游擊戰和陣地戰的形式。第二階段是戰略相持階段,這一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戰略反攻時期。毛主席認為這一階段的抗戰形勢以游擊戰為主,運動戰為輔。共產黨轉入敵后戰場進行根據地建設來配合國民黨的正面戰場的防御戰爭。第三階段是戰略反攻階段,這一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收縮時期。在這一階段,我黨必須積極號召全國各族、各階級人民積極進攻,同時借助國際反法西斯勢力的援助最終取得抗戰勝利。
2 《論持久戰》中體現的方法論
在進行《論持久戰》的撰寫時,毛主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并且將客觀實際與理論經驗結合起來,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抗戰道路。
2.1 毛主席用客觀而又全面的分析方法
中國抗戰必勝的結論不是臆想出來的,是通過對抗戰形勢的具體考察再結合中日兩國當時的國情而得出。當時中日雙方的情況可以概括為敵強我弱,但是侵華戰爭是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日本也正處于經濟危機的轉嫁階段,再加上島國物資匱乏不足以支撐過久的侵略戰爭。綜合這些先天因素再加上當時國際反法西斯勢力的支持,戰爭的結果在最開始便已經注定。并且根據這些客觀實際,毛主席制定了相應的抗戰路線以及階段性規劃,為抗戰勝利的每一步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 毛主席堅持矛盾論的分析方法
矛盾就是問題,分析矛盾得出問題產生的根源對于我們解決矛盾或者說控制矛盾的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毛主席堅持矛盾具有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對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進行探究,揭示了抗日戰爭的本質。在中日戰爭這個大矛盾中,雙方都是矛盾的一個方面,二者處于對立關系。毛主席通過對這一矛盾的分析,科學地預測到未來戰爭發展的三大階段及在每個階段應該采取的不同戰爭策略,最終推斷出抗戰勝利的準確結論,科學的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這兩種錯誤觀點,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堅定信念,加速了抗戰勝利的進程。
2.3 毛主席堅持事物動態發展的分析方法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是一個持續性的戰役而非一種結果,不論是從時間軸還是空間軸的變更上,戰爭雙方一直在推進這場戰爭不斷往前。形勢在不斷地變化,因此戰略的制定也必須要根據形勢來不斷規劃,也就是說抗戰策略、抗戰道路、抗戰方向都處在一個動態發展的狀態。今天我們更應該形成對這種動態發展思維的重視,這樣我們才能在瞬息萬變的今天更好的解決遇到的問題,更好地促進我們的發展。
2.4 毛主席堅持用前進性與曲折性統一的分析方法
毛主席將抗日戰爭分為防御、相持和進攻三個發展階段,這場戰爭的非正義性在最開始就注定其結局必然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但是抗戰路程必然是充滿曲折和艱難險阻。在長達十年的抗戰中,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必須在抗戰開始就堅定戰爭必勝的信念,讓全民族勇敢面對抗戰過程中的一切艱難險阻。這種分析方法對于今天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前途是光明的,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建設道路的曲折性。
3 《論持久戰》對今天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哲學啟示
今天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復雜。一方面大學生畢業數量日漸增加,而就業崗位欠缺。另一方面,復雜的社會風氣也在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觀。 資本市場的大環境里,要求職位與技能必須是匹配的。而大學生大多缺乏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再加上對待遇等條件的擇優原則,這就導致就業市場需求和大學生能力不匹配,從而使其陷入就業困境。而《論持久戰》中所體現的方法論,一方面有助于學生認清就業環境,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提升自身能力,對大學生走出就業困境具有積極意義。
3.1 就業必須立足客觀實際
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抗戰時期毛主席分析當時的中國國情和戰爭形勢,最終制定出正確的抗戰道路和方向。今天,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愈發嚴峻。一方面是因為社會轉型,企業對于學生的需求減少,同時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畢業生數量每年不斷增加,再加上學校對于學生工作技能培養的缺失,大學生的工作能力與企業需求不匹配。因此大學生在求職時,首先必須充分認清自己的短板,通過實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以達到和企業需求更高的匹配度。另一方面,大學生要清楚當前就業形勢,找工作不僅要找自己喜歡的,還應該找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應該是學習的延續,我們不該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要在工作中發現自身的不足,然后針對這些不足去不斷提升技能。 只有立足實際,大學生才能在求職時發揮出自身優勢,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獲得持續的能力提升。
3.2 求職過程必須堅持問題導向
問題就是矛盾,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我們要敢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一方面要善于發現問題,一方面要學會解決問題。當大學生遇到就業困境時,要學會從內部和外部去尋找失敗原因。大學生的內部問題可以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自身的能力問題,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不斷的實踐學習去慢慢提升。另外一個問題是自身的就業觀念問題,今天的大學生在就業觀上存在巨大的功利性。薪酬是我們擇業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又不能完全以利為導向。一份工作很可能伴隨我們一生,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找到真正與我們靈魂所匹配的工作。求職時的外部問題也較為復雜,選擇職業時要學會分析行業的前景問題,公司的發展問題,以及是否能給你帶來能力的提升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在求職時要考慮的東西,當我們在自己的腦海里形成問題導向,我們就可以迅速的判斷出我們的求職困境,從而提高我們的求職成功率。
3.3 把握求職發展進程,堅持前進行和曲折性的統一
事物都處在不斷地運動發展過程中,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分析了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并制定出不同的階段目標。大學生的求職也是一個長期過程,從職業方向選擇到職業技能提升,這都需要時間來驗證。因此,大學生必須學會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在行業選擇上,學生首先要遵從自己的本心,其次要去了解這個職業的發展前景以及能力需求。只有對這些形成了清晰認知,才能在之后的能力提升規劃中確定好方向。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過程,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像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的知識輸入就可以學會的。因此大學生在做好職業發展規劃后,一方面要把握好整個過程,讓求職心中有數,清楚知道接下來的目標。另一方面在遇到困難時必須要堅持,因為這些困難是不可逃避的,而且困難的解決也意味著能力的收獲,這注定是一個曲折與前進統一的過程。
4 結論
《論持久戰》中所體現的方法論和哲學思想對于今天社會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都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大學生就業問題作為今天社會上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自然也可以充分借鑒《論持久戰》中的哲學思想。大學生就業困境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利用《論持久戰》中的哲學思想,一方面可以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擇業觀和發展規劃,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大學生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這從側面也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方法論適用范圍涵蓋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對我們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勝.《論持久戰》的當代啟示[J].中國紀檢監察報,2018(06).
[3] 盧良梅,徐梅芬.《論持久戰》中的矛盾分析法[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0(02).
[4] 趙強.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
[5] 宋天華.高校就業難現狀及應對策略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4(12).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