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內蒙古是一個農業大省,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56.81%,近年來內蒙古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國中下等水平。加快內蒙古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全省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已成為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通過研究內蒙古2012-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或可支配收入的結構組成、趨勢變化以期了解內蒙古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從而對內蒙農村地區今后發展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1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內蒙古統計局2012—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年鑒》。可支配收入增長來源、趨勢、結構分析采用傳統數據對比及圖表分析法。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中國統計年鑒》統一標準,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結構分為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在分析不同收入水平農村居民收入結構時,又將其經營凈收入分解為第一產業經營凈收入、第二產業經營凈收入和第三產業經營凈收入。
2 結果與分析
2.1 可支配收入的構成變化
內蒙古2012-2018年期間內蒙古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構成和構成因子的變化見表1。
2.1.1 經營性凈收入
經營性凈收入在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主導,但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其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59.48%下降到2018年的52.02%,平均每年下降1.243個百分點(表2)。在經營性凈收入中,來源于第一產業的收入平均所占比例達88.35%,第二產業平均占1.11%,第三產業平均占10.55%(表3)。第一產業中,農業占62.99%,牧業占36.08%。2012-2018年,內蒙地區第一、二產業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逐年下降,第三產業的占比逐年較小幅度提升,說明內蒙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緩慢,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低,經營性凈收入主要來源于第一產業。
2.1.2 工資性收入
工資性收入是農民增收的重要補充,對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拉動最為明顯。但是從表2可以看出內蒙古地區工資性收入占比并不是很高,由此可見農村人均工資水平較低。由圖1顯示,2012-2018年期間,內蒙古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經營性凈收入占主導工資性收入為補充,兩者占到可支配收入的77%。
2.1.3 轉移性凈收入
由表2可見,2012-2018年來內蒙地區人均轉移性收入快速提高。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的扶貧力度,反映在轉移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由2013年的14.86%上升到 2018年的23.22%(表2),年均增長1.4個百分點,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
2.1.4 財產性凈收入
財產性收入占比很小,且在2012-2018年期間無顯著變化,但仍有挖掘潛力,應對如何通過拓寬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來源以實現農民增收給予充分的重視。
2.2 內蒙古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變化分析
由內蒙古2006-2018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構成因子曲線的斜率分析(圖2)可知,“十二五”期間,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十一五”相比,增速明顯加大。在“十二五”期間,工資性凈收入的增速高于經營性凈收入的增速。到2014年,內蒙古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對可支配收入的貢獻超過了經營性凈收入。說明農業產業化經營初見成效,農業的經營效率有較大提高。“十三五”期間,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凈收入有較小幅度的增長,經營性收入確增長率降低很多。由圖3可知,2016年的經營性凈收入增長率為僅為0.5%,2016年后,經營性凈收入增長較快。
3 政策建議
3.1 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由上文數據可以看到,內蒙農村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50%以上來自于經營性收入,而經營性收入80%又是來自于第一產業農業的經營性收入,所以農業對于該地農村地區人民至關重要。加快農業產業結構化調整,提高農副產品質量,提高自身農業產品競爭力尤為關鍵。要注重農業科技創新,實現資源節約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結合現下流行的互聯網平臺,實現多渠道銷售。推廣本地特色以及優勢農產品,打造品牌效應,實現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持續增加。
3.2 增強農名自身素質提高,增加就業機會
工資性收入近些年增長率一直在降低,說明農名通過工作所獲得的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較低,這里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突破的領域。該地區政府應該定期對有工作意愿的勞動人民進行培訓,增強他們自身適應工作的能力和本領,同時及時提供用工信息,不要造成信息的不對稱,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3.3 加大惠農支農力度
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提高精準扶貧效率,縮小農村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對農村就業、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貧困人口的幫扶力度。落實補貼讓農民受益,增加農民的熱情對于種植糧食,降低成本壓力帶來的價格的上漲農業材料,充分發揮政策有利于農民的影響,增加他們的收入,并確保和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月紅.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消費統計分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06).
[2] 李慧燕,張可欣,張淑榮.天津市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十三五”指標預測[J].當代經濟,2016(33).
[3] 馮朝暉.淺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核算[J].統計與管理,2016(11).
[4] 毛健.吉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問題的解析[J].經濟縱橫,2000(06).
作者簡介:程明秀(1995—),女,安徽蕪湖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金融學。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