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摘要:習近平思想有四個方面,強軍思想,經濟思想,大國外交思想和生態文明思想,可見生態文明思想的分量及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因此,以貴州省為例,闡明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引導著貴州的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了貴州建設的生態進程,指導了貴州的生態實踐。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貴州;實踐意義
近年來,在習總書記的指示下,貴州思路發生了轉變,堅持生態與發展兩大底線,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規劃,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發展生態經濟、深化綠色改革、厚植綠色文化,很好地踐行了習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
1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了美麗貴州建設的進程
面對中國新的發展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生態思想和理論,推動了中國美麗建設的進程。在習近平生態思想的指導下,我省以經濟建設為軸心,以生態文明建設為重點,緊緊咬住綠水青山不放松,創造了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打造“多彩貴州公園省”,實現人民富裕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 生態環境部分
從2012年到2018年,即貴州在實踐習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以來,生態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見表一)
此外對農村600個行政村進行環境綜合整治。貴州從2012年到2018年,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發展,
1.2 政治建設部分
建立領導干部責任制和健全生態文明考核體系,在2014年,貴州已經做出取消十縣GDP考核,推出《貴州省市縣經濟發展綜合測評辦法》,將高效農業、扶貧、旅游、生態環境納入考核重點。同時,貴州領導干部堅守“綠水青山即金山銀山”的理念,承擔起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和使命,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推向新的階段。
1.3 經濟建設部分
在習近平的生態思想指導下,工業方面,一方面,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綠色產業,以綠色、低碳、循環利用為重點。另一方面,我們將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綠色發展,如大數據,并將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產業結合起來,建設一批實體經濟企業與大數據深度融合產業,共計200個項目,綠色經濟“四型”產業總投資1561億元,共計400個條目,從而推動生態經濟新的增長點。在農業方面,我們將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基礎,實現“三變改革”,推進農業發展,并取得實效。在旅游方面,增加18個新的4A級景點和5A級景點(梵凈山),游客增加了30.2%,達到9.69億人次,旅游總收入增加了33.1%,達到9400多億元,呈井噴態勢,同時帶動30.3萬貧困人口受益增收。
1.4 文化建設部分
一方面,生態文化已和貴州文化融為一體,成為大多數人的精神動力和價值理念。另一方面,動員了全省各部門和大眾學習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安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課程進黨校。建立生態價值道德倫理觀,推動生態貴州的建設。
1.5 社會建設部分
黨的領導下,我們全民共創共建,加大了對綠色城市,綠色城鎮,綠色社區及綠色建筑的打造,引導人們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2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了當代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我國除了面臨生態危機的壓力,經濟社會也正處于“三期疊加”階段,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也處在“三期疊加”的重大戰略判斷期。也就是說,處于生態壓力堆垛和負荷推進時期,處于需要提供更優質的綠色生態產品的重要時期,處于有能力處理好生態和環境問題的窗口時期。在此階段,必須在習總書記生態文明的指導下,推進貴州的生態文明建設,堅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守著綠水青山苦熬”的窮路,只走“五位一體”,將綠色+”理念與大生態、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大健康、大開放緊密結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2.1 生態環境
第一,打好污染防治戰。抓好對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的整改。深入開展揚塵、工業企業等大氣污染治理,推廣生態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的使用。開展城市黑臭水體及清河治理攻堅行動,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保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第二,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劃定省級“三線一單”,建立應用監管平臺,嚴格生態環境準入。加快綠色貴州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以及梵凈山等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加強飲用水源地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強開展石漠化、營造林、退耕還林、水土流失等工程的綜合治理修復和改造。
2.2 政治建設
第一,充分發揮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領導作用,增強黨員干部生態文明意識的覺悟和主動性。健全考核辦法,全面從嚴治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起著重要促進作用,因為地區生態文明的推行關鍵在人,關鍵在領導干部。第二,嚴肅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全面依法治省。習近平提出的相關制度和法治,在政治層面上指導著當代中國及貴州的生態文明的建設。貴州根據總書記指示精神,在全國率先推出第一部生態文明促進法,實施100多項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多項試點工作走在全國前列。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如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同時逐步完善生態文明相關重要法律法規,一是生態保護紅線,將生態保護上升到系統思考和整體規劃。二是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將環境管理的被動局面變為主動防控,即將個體污染物的控制轉化為多種污染物的控制,對生態系統進行整體修復,加強了生態文明體系的建設。三是加強環境監督和問責制度。可借鑒美國的超級基金法,誰損害誰賠償以及追究銀行和擔保人的聯合責任。引入環境污染獎勵辦法,加強專項執法行動,加強聯合執法,交叉執法,改進聽證和輿論監督,將生態文明轉化為共同責任和聯合行動。
2.3 經濟建設
習近平同志認為,在促進經濟與環境協同發展,在經濟增長伴隨著數量變化的同時,更應該注重質量的提升,而不是只注重數量而忽視生態環境。因此,我們貴州在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把生態環境放在重中之重。
在工業建設方面,加快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推進“千企改造”“千企引進”“雙千工程”,發展了“四型”產業,深化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新型綠色產業,延長綠色產業鏈,形成工業發展的新動能。推進綠色經濟增殖計劃,將綠色經濟占比從40%多進一步提升。支持建設以綠色理念為基礎的貴安新區等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在農業建設方面,傳統農業轉型升級,走現代生態農業和第六產業之路。如按照“農業+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態及教育、文化、體育”產業發展模式,建設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的農業產業園,以現代農業、休閑農業為主要方向,轉型升級傳統農業。
在旅游業建設方面,我們在生態資源上有著獨特的優勢。可以大力打造大旅游,全域旅游,旅游+度假,旅游+休閑,旅游+現代服務業模式。推進度假旅游時代背景下的山地特色旅游業發展,新建旅游區和度假區。同時貴州是多民族省份,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及生態景觀旅游資源,我們可以彰顯兩個多樣性的資源優勢,進行空間疊加,打造“多彩貴州公園省”。
2.4 文化建設
外部法律約束很重要,但將外部約束轉化為內化意識行為是至關重要的,這種轉變需以各種有效形式進行,當然重點是文化教育和宣傳。
第一,加強家風在生態文化中的作用。習總書記很重視傳統家風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以家風影響帶動孩子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
第二,加強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建立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村莊,建立生態文化走廊,生態博物館以及生態道德教育基地,以各種形式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讓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理念形成大家自覺自發地行動。
第三,樹立良好的生態大省形象,增強生態話語權。習近平總書記及黨中央推出了綠色的“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把優質產能,綠色制造,生態環境友好的產業與全世界人民共享。以及構建了互利共贏、擁有同一個地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同在十九大報告當中被提出的民族共同體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一樣,成為第三個“共同體”理念。這是我們黨的視野從自身民族擴展到全人類的一個高度。作為貴州也要堅持大開放原則,充分發揮我們在生態方面的優勢作用,學習其他省份和國外先進的生態治理經驗,同時與世界分享自己的生態產品和生態文化。
2.5 社會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需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公眾參與的“三方聯動”機制,實施市場化運作,建立可持續的生態補償及獎懲機制,最終達到“三生共贏”“三效并重”。
總之,習近平在生態環境、政治制度、經濟建設、文化教育、社會建設等方面所蘊含的的生態思想及生態理念,是當代中國以及我們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向標,為我們貴州的生態文明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2019年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Z].北京:人民網,2019.
[2]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中共六盤水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