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森 張金鑫


【摘 要】近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使得人們對高品質生鮮農產品的需求愈發旺盛,而人們對生鮮農產品的滿意程度又取決于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效率與發展水平。文章立足于云南省普洱市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現狀,針對現階段普洱市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普洱市;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3-0007-04
1 概述
普洱市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決定了其在農產品生產上極富優勢。近年來,普洱市在農產品產量快速增長,蔬果、水產品、畜牧產品等高原特色農產品正走出普洱,遠銷國內外。與此同時,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倒逼人們對生鮮農產品的品質提出了更為嚴苛的新標準、新要求,而生鮮農產品從加工、儲藏、保鮮到交易,各個環節都離不開冷鏈物流的支撐。據統計,普洱市80%的生鮮農產品現階段仍以敞開式公路運輸,冷鏈流通率低,腐損率高達20%~30%,與發達國家冷鏈物流腐損率5%以下的水平尚存在一定距離。因此,冷鏈物流作為普洱市生鮮農產品流通的關鍵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引起廣泛重視,其發展也必將對普洱市乃至云南省現代農業發展起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2 普洱市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2.1 生鮮農產品體量大,農產品冷鏈物流需求旺盛
普洱市在農產品生產上極富優勢,近年來其主要的生鮮農產品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蔬菜產量為52.26萬t,相比2017年增長4.9%;畜牧產品總產量為21.56萬t,相比2017年增長3.8%;水產品產量17萬t,相比2017年增長5.6%;2014—2018年,普洱市蔬菜水果、畜牧產品、水產品的總產量達到121.05萬t,增長率達到5.1%。隨著主要生鮮農產品的規模、需求量的不斷增長,普洱市冷鏈物流市場規模也不斷擴大,農產品冷鏈物流需求日益旺盛。普洱市近五年主要生鮮農產品產量如圖1所示,2013—2018年普洱市農林牧漁總產值及平均增長率見表1。
2.2 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進展,冷鏈企業快速成長
“十三五”以來,普洱市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初步進展,從“十二五”時期的基本空白,到現在已建成冷庫20余個,冷庫面積超2 000 m2,庫容量超1 600 t,在建冷庫容量超2萬t。冷藏保溫車10余輛,大部分超市配有冷柜,農貿市場配備了小型的冷庫和冷藏車,種植基地基礎設施也在不斷推進。
普洱市現有涉及冷鏈物流業務的企業20余家,已初步具備一定程度的基礎冷鏈運輸和倉儲能力,并呈現出多種形式的發展業態,逐步向以全程冷鏈和批零配送為主要業務的第三方冷鏈物流體系轉變。一批冷鏈物流企業快速成長,市場競爭能力不斷提升。
2.3 市場體系逐步完善,政策環境提供有力保障
至2018年底,普洱市共10余個大型農貿市場投入運營,年交易額超過百億元,并陸續開工20余個標準化農貿市場建設項目,已初步構建起集收購、儲存、運輸、配送、信息、發布、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農產品流通網絡,成為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紐帶,為建立產銷一體化的普洱市冷鏈物流市場體系創造了條件。
近年來,云南省和普洱市各級政府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給予高度重視,出臺了《云南省“十三五”冷鏈物流規劃》《普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實施意見》《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加快了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良好的政策環境為普洱市冷鏈物流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4 交通建設發展迅速,冷鏈物流得到支持
截至2018年底,普洱市公路通車里程為22 288 km,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為230 km,一級公路為22 km,二級公路為1 026 km。泛亞鐵路中線玉磨鐵路正在加速推進,到2021年,普洱市將實現鐵路“零”的突破,實現墨江、寧洱、思茅3個縣(區)通鐵路,對外貨物運輸能力達1 000萬t,實現3 h從思茅到達昆明。雙機場布局基本形成,2018年,普洱思茅機場和瀾滄景邁機場旅客吞吐量合計87.7萬余人次,貨郵吞吐量為1 202 t。水運建設持續推進,糯扎渡庫區航道已達四級航道標準,瀾滄江-244界碑工程加快推進。口岸設施初見成效,已建成國家級口岸勐康口岸、思茅港口岸,省級口岸孟連口岸,建成通道17條。全年貨物運輸總量為4 693.12萬t,比2017年增長4.5%;貨物運輸周轉量為633 622萬t km,比2017年增長1.1%。具體情況見表2。
3 普洱市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
3.1 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薄弱、“斷鏈”現象普遍
普洱市現有冷庫尚未達到現代化、專業化水平,設備老舊落后現象普遍,冷藏車、低溫加工配送中心等建設在投入上力度不夠。公路冷藏及保溫車數量缺乏,占貨運汽車保有量的比例較低,與發達省市差距較大。生鮮農產品產地的田間地頭冷庫資源嚴重不足,果蔬預冷及冷藏設施明顯缺乏,難以滿足現有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和錯峰銷售的需要,季節性使用問題突出。
普洱市目前尚未形成完整貫穿生鮮農產品從供應、倉儲、運輸再到最終銷售環節的冷鏈物流體系,這也導致了生鮮農產品的冷鏈運作過程中頻繁出現“斷鏈”現象。“斷鏈”現象的產生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幾點:第一,普洱市山地過多,交通不便,冷鏈運輸調度難,運輸成本高,80%的生鮮農產品以敞開式公路運輸,生鮮產品冷鏈流通率低,在“最先一公里”環節品質難以得到保障。第二,運輸、配送環節溫控手段粗放,過程缺乏監控,未能達到生鮮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所規定的溫度標準,“板車+棉被+冰袋”的運輸方式依然存在,冷藏貨物的裝卸和進出冷庫過程大部分都是在外置開放式月臺下操作,處于“斷鏈”狀態。第三,缺乏足夠的經濟實力及專業知識儲備,普洱市農民的冷鏈意識不夠,這也直接造成生鮮農產品在田間地頭得不到有效預冷而導致產品品質受損,價值大打折扣。
3.2 冷鏈模式發展滯后、冷鏈技術有待更新
普洱市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較為滯后,大部分運輸、配送和倉儲均由經銷商和生產商自營完成,沒有形成一體化的“生產商—冷鏈商—經銷商”模式。現代信息技術、制冷技術、冷藏技術、倉儲技術和運輸技術應用不廣泛,多數企業冷凍冷藏技術和裝備落后,無法為生鮮農產品流通提供系統的低溫保障。
3.3 冷鏈龍頭企業缺乏、冷鏈物流人才不足
目前,普洱市冷鏈物流企業多為中小企業,主要以區域性服務為主,層次低、實力弱、規模小、服務功能單一、經營管理粗放、整體效率不高,缺乏區域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的冷鏈物流龍頭企業,無一家是中國星級冷鏈物流企業。由于企業規模小、經營分散,無法實現資源共享,各企業自建冷庫使得企業運營成本居高不下。
不同于其他的物流人才,冷鏈物流人才在對物流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的掌握方面要更具有針對性,他們需要掌握冷鏈加工、儲存及運輸等方面的相關知識與操作技能。然而,現階段由于普洱市冷鏈專業技術、管理人才和操作技工的短缺,導致絕大多數從事冷鏈物流行業的人并非掌握冷鏈物流知識與技能的物流專業畢業生,素質普遍偏低,無法滿足冷鏈物流發展的需要。
3.4 冷鏈物流網絡信息化程度低,冷鏈物流企業各自為營
由于尚未具備完善的冷鏈物流信息網絡,所以普洱市生鮮農產品的流通與消費之間仍無法做到信息互聯互通。生鮮農產品從采購、儲存、運輸再到終端銷售的整個過程中也由于缺乏信息獲取平臺使得供求不平衡、信息不對稱現象普遍存在。現階段,普洱市的冷鏈物流企業絕大多數尚未擁有自己的信息平臺,少數擁有自己的信息系統、競爭力相對較強的物流企業之間也缺乏有效溝通對接,各自為營、不良競爭時有發生。由于單個企業所掌握的有關生鮮農產品的信息具有片面性及局限性,所以信息的準確率和可信度大打折扣,極易受市場供求情況波動的影響,這無疑給冷鏈物流企業的運營帶來了巨大風險和增加成本。
3.5 食品安全意識不強,冷鏈宣傳力度不夠
現階段普洱市居民的消費觀念與消費方式還處于轉變期,雖對生鮮農產品的品質要求有所提升,但“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等傳統觀念仍未從農村全面消失,因而食品安全知識匱乏,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及缺乏防范意識等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與此同時,由于缺乏系統的冷鏈知識及眼前利益的驅使,所以許多農產品企業及農戶并不清楚冷鏈物流的意義所在,不愿在冷鏈設備的采購上進行投入。傳統的“板車+棉被”的物流運輸方式不僅造成腐損率的居高不下,還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帶來了食品安全隱患,嚴重阻礙了普洱市冷鏈物流業的進一步發展。
4 普洱市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加快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減少“斷鏈”現象
鑒于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普洱市政府應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對農產品冷鏈的各個環節予以相應補助。現階段,普洱市生鮮農產品多依靠公路進行運輸,因此加大力度建設公路對于普洱市冷鏈物流發展具有重要助推及保障作用。此外,冷鏈運輸工具的專業化程度對于冷鏈物流的效率與質量也至關重要。因此,普洱市政府要鼓勵相關企業購置符合標準的冷藏運輸設備及車輛,滿足不同生鮮農產品的溫度要求,最大限度地提升整個普洱市的冷鏈運輸能力和冷鏈產品的質量與新鮮度。支持農產品加工和銷售企業配置低溫倉儲、分揀與加工等專業冷鏈設施設備,提高冷鏈裝備水平,逐步減少“斷鏈”現象的發生。在冷庫建設方面,要實現全市范圍內的合理規劃與配置,積極引入高端冷庫技術,以支持普洱市冷鏈物流的發展。
4.2 創新冷鏈物流運營模式、應用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
鼓勵普洱市生鮮農產品經營主體加強與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合作,開展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的冷鏈共同配送服務。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市場主體聯合運用VMI(供應商管理庫存)、JMI(聯合管理庫存)、CPFR(協同規劃預測補貨)等先進供應鏈管理模式。同時,要加大力度建設冷鏈配送網絡,完善冷鏈物流配送節點的功能和布局,構建城鄉一體化的配送體系。加快信息網絡建設,積極引進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制冷技術、冷藏技術、倉儲技術和運輸技術,為生鮮農產品流通提供系統保障。
4.3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快冷鏈物流人才培養
扶持、壯大市內已具備一定競爭力的冷鏈物流企業,重點支持冷鏈倉儲設施建設和冷鏈技術升級改造,促進市內冷鏈物流龍頭企業發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大力引進省內外具有先進技術和模式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在普洱市設立分支機構,鼓勵實力雄厚、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來普洱投資興業,為全市冷鏈物流發展注入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模式,帶動普洱市整體冷鏈發展水平提高。
積極促進冷鏈物流企業與省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共建冷鏈物流研究中心,進行產學研合作對接,開展多方位的項目合作和指導,形成多層次的人才教育方式和培訓體系。支持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開設冷鏈物流專業,產教融合培養冷鏈電商、冷鏈金融及冷鏈裝備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支持企業和行業協會及民辦教育機構舉辦從業培訓,對冷鏈物流企業的員工進行分級、分類、分層次的短期培訓,完善企業冷鏈物流人才的梯隊建設,為現代冷鏈物流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上的支持。
4.4 加快冷鏈物流信息化建設、加強企業間信息交流
采用5G、北斗導航、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技術,著力打造一批在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冷鏈物流公共信息交易服務平臺,集在線交易、信息發布、位置跟蹤、全程控溫、質量追溯、技術咨詢、產業動態分析等功能于一體,有效提升全市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標準化、智能化綜合服務水平。在冷鏈物流公共信息交易服務平臺上實時更新生鮮農產品信息,促進生鮮農產品冷鏈信息的相互交流與資源共享,解除現存的冷鏈物流企業間“信息孤島”現狀。大力支持建設冷鏈“云倉”,整合社會冷鏈倉儲、冷藏車輛等物流資源,提高冷藏設施利用率和流通效率。在大型農產品生產及物流企業開展農產品冷鏈物流質量安全可追溯示范點建設,逐步完善冷鏈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4.5 強化食品安全意識、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宣傳普及
對國家、省市所發布冷鏈物流相關政策性、優惠性文件進行宣貫、培訓。強化對冷鏈知識、冷鏈政策及食品安全等公益性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與冷鏈物流相關知識的關注度、認知度、關聯度,改變消費者理念和生活習慣,從需求端拉動冷鏈物流產業發展。鼓勵運用微信公眾平臺、直播、短視頻、微博、新聞客戶端、搜索引擎等新媒體和自媒體為普洱市的農民提供平臺,宣傳推廣普洱市生態有機無污染的高原特色農產品,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打造冷鏈物流安全時效高的核心競爭力。
5 總結
普洱市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模式、技術、企業規模及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尚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本文在綜合分析了云南省普洱市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針對現存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適應普洱市冷鏈物流業發展的可行對策,對推動普洱市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冷鏈物流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 考 文 獻
[1]唐秀英,冷雪梅,楊琳琳,等.云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及對策分析[J].物流技術,2014(24):11-16.
[2]艾小玲.江蘇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J].物流技術,2017,36(10):23-27.
[3]王勇富.云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40(8):30-32.
[4]馬小雅.“互聯網+”背景下廣西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6):214-216.
[5]黃武,汪德榮,馬小雅.廣西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6,40(8):82-85.
[6]曾憲浩,吳巧玉,盧揚,等.貴州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40(6):42-43.
[7]畢國通.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商論,2017(2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