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銣洋
【摘 要】我國社會現代化程度逐漸加深,各行各業的發展水平呈現前所未有的上漲態勢,部分行業為了增加經濟效益存在大量違規操作現象,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社會安定和團結發展。特別是金融行業存在的法律風險問題,直接決定了我國社會的整體競爭實力。因此,文章針對金融衍生產品法律風險及其管理措施展開詳細分析,為提升我國整體社會實力和金融衍生產品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金融衍生產品;法律風險;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F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3-0245-02
0 引言
金融衍生產品是金融行業在開展各項活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具有實際價值的物品,對于現代化金融行業而言,金融改革創新是保證其長久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我國金融行業提升自身競爭能力的主要力量,更是促進我國金融行業服務能力提升、加強金融市場多元化發展的具體表現形式。然而,目前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相關法律規則和市場原則還不具備較高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對金融衍生產品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缺乏科學性,因此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詳細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逐一解決,為我國金融行業的穩定發展貢獻力量。
1 商業銀行金融衍生產品的法律風險
調查研究發現,我國金融衍生產品法律風險存在的原因包括以下幾種。
1.1 法律制度的不確定性
對于法律屬性而言,預測性為人們各項生產行為的開展提供有效的引導,是制度在建立過程中需要保持的最基本要求。然而,由于法律制度的確立必須伴隨著穩定性,導致實施過程無法應對存在的紛繁雜亂問題。對于金融衍生產品也是如此,對應的法律制度明顯缺乏先進性和確定性。
1.2 交易文本的缺陷
金融衍生產品主要分為場外交易和場內交易兩種。標準化合約形式是場內交易使用的主要方式,文本合約具有較高的完整性。對于場外交易而言,文本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并且甲乙雙方對文本合約的理解出于各自利益的考慮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文本合約存在缺陷的問題經常發生,使建立的文本合約不具備有效性和可執行性。
1.3 交易對手資質不適格
從法律角度來看,金融衍生產品具有較強的雙務契約性質。以文本合同的法律理論為基礎,進行交易活動的雙方必須具有必要的教育能力,否則不僅無法形成交易活動,即使形成也會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與此同時,一部分具有主體地位的法律內容,在行使職能的過程中沒有獲得對應的授權,導致法律無法對其進行約束,最終導致金融衍生產品具有較高的法律風險。
2 金融衍生產品法律風險防范
2.1 金融衍生產品信息綜合披露形式
為了使金融企業的商業活動利益得到更好的維護,促進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以健康、公平、穩定的狀態發展,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針對金融衍生產品法律風險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建立各個防范監控點。通過對金融衍生產品法律風險管理措施展開調查研究發現,在金融領域能夠導致重大風險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第一,金融衍生產品表意人沒有明確了解金融衍生產品的標準、數量、質量、狀態等因素,導致對金融衍生產品產生錯誤的理解。第二,由于對金融衍生產品認知理解的偏差,導致在傳播金融衍生產品時出現錯誤,從而使金融企業承擔重大損失。第三,金融衍生產品表意人在錯誤認識和錯誤結果的循環中難以抽身,導致金融企業即使認識到存在的風險,也無法承受由于慣性帶來的影響。當投資方提出金融企業由于沒有有效執行對金融衍生產品信息推廣應盡的義務而產生重大風險無法及時解決時,金融企業應該承擔舉證義務和責任。在此過程中,如果僅憑借金融衍生產品銷售人員的介紹、文本合約上的專業解讀等證據,將無法有效、真實地證明金融企業在以往的金融服務中是否提供金融服務的行為。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在金融企業中建立具有全面性的信息披露機制,并保證建立的信息披露機制能夠對重要環節的工作、金融衍生產品銷售前的準備工作、跟蹤信息的披露工作進行完善和調整。在這一過程中,金融衍生產品銷售前準備工作相關信息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對金融衍生產品有效防范法律風險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金融機構在進行金融衍生產品內容介紹和風險披露等環節的書面設計時,必須保證其文字內容簡明扼要,使客戶能夠清晰、明確地了解書面資料的內容。這些書面內容主要涉及金融衍生產品的組成結構、基本交易條款的全面呈現、金融衍生產品完整的法律文件,以及與金融衍生產品對應的說明、參數、收益、指數等因素,能夠影響金融衍生產品順利交易的風險因素,對產品現金流動情況的分析,金融衍生產品銷售存在的壓力等。其中,跟蹤金融衍生產品信息披露的形式,就是在金融企業對金融衍生產品進行投資的過程中,以金融市場具體的變化情況為背景,能夠被公開記錄的各種形式,在此基礎上將金融衍生產品的投資情況定期或不定期地上報給投資人,并有效保存金融衍生產品形式要件的積累和保存。
2.2 完善“適格投資人制度”和“專業管理人標準”
想要將預防表面公平作為出發點,有效判斷金融衍生產品文本合約在簽訂過程中是否存在表面公平風險,必須全面、詳細、深入地分析金融衍生產品文本合約在簽訂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程序及金融衍生產品當事人的主觀了解。調查研究發現,一部分金融衍生產品投資人在簽訂合同的過程中,會將表面公平等因素作為原由,向司法機構申請取消其與對應金融機構之間簽訂的有關金融衍生產品的合約,此類情況數不勝數。為了有效防止此類問題的發生,金融機構必須針對這些存在法律風險的環節建立風險防范點,建立“適格投資人制度”和“專業管理人標準”制度,并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確保二者之間保持相對平衡。在金融企業開展商業活動的過程中,由于進行交易的甲乙雙方在身份地位、政治立場、經濟條件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無論優勢還是劣勢都是相對存在的,也就是在開展金融衍生產品相關活動時的公平性不具備絕對性。只有在保證商業活動順利開展的情況下,才具有相對公平的效果。在此過程中,金融企業作為專業管理者,必須有效履行自身義務,從而保證市場交易的穩定性,使金融衍生產品有效防范法律風險。
2.3 確立風險遞進保護原則
研究發現,想要保證金融衍生產品能夠防范法律風險,必須建立健全風險遞進保護原則,提高金融衍生產品創新質量和效果。金融企業在開發金融衍生產品的過程中,必須保證金融衍生產品的質量和先進程度,保證對金融衍生產品質量和創新的重視力度相對平衡。在考量金融衍生產品文本合約質量和風險的過程中,必須保證對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和金融衍生產品的盈利給予同樣的重視。金融企業必須全面考察能夠給企業帶來巨大商業和發展的金融衍生產品創新機遇,在進行金融衍生產品設計時,對可能發生的法律風險提前做好對應防范措施。在金融衍生產品的投資和銷售過程中,金融企業要有效應對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等問題,不斷優化金融衍生產品在交易之前、交易過程中、交易結束后等各個環節存在的法律風險管理制度和業務處理制度,建立相應的風險預警制度。金融機構在開發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市場時,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學的產品風險管理程序,以最小的成本努力消除或減輕不確定因素的消極影響。
3 結語
綜上所述,金融企業是我國民營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保證金融企業經營活動穩定開展,才能使國民經濟結構更加穩固。而金融衍生產品法律風險管理水平的高低,對金融企業經營管理的穩定開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金融企業必須對自身存在的法律風險進行有效管理,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優化,使金融企業法律風險管理能夠真正發揮作用,為我國社會經濟穩定發展保駕護航。
參 考 文 獻
[1]任麗.淺析金融管理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應用[J].納稅,2019,13(2):243.
[2]唐維鋼.金融衍生產品法律風險及其管理[J].法制與社會,2008(27):120,126.
[3]孟飛.金融衍生產品法律風險及其管理[J].浙江金融,2008(6):39-40.
[4](美)查爾斯·W史密森.管理金融風險 衍生產品、金融工程和價值最大化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