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雄 侯官響


【摘 要】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迪慶藏族自治州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迪慶藏族自治州已徹底改變傳統的農耕經濟。但在經濟增長方式上,迪慶藏族自治州嚴重依賴固定資產投資和財政支出,消費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較低。在產業結構中,迪慶藏族自治州以旅游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消費水平不足和單一的產業結構成為制約迪慶藏族自治州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培育消費增長點和高原特色產業成為迪慶藏族自治州經濟增長和優化產業結構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迪慶藏族自治州;經濟增長;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121.3;F1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3-0030-03
0 引言
迪慶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區,區域內藏族、傈僳族、納西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88%,作為邊疆少數民族聚集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經濟發展不僅關系到黨和國家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也關系到社會的長治久安。長期以來,迪慶藏族自治州受制于氣候、交通和其他基礎設施,其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低于云南省內其他地區。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迪慶藏族自治州經濟和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同時對迪慶藏族自治州經濟發展進行研究顯得更有必要。一是總結經驗,迪慶藏族自治州在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方面取得的成績可為其他地區的發展提供借鑒;二是對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探尋當前經濟增長方式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推動經濟增長動力有一定的差異,在一定的增長方式下經濟增長帶動的投資需求對不同產業的影響程度都不相同,各產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有大有小,從而形成特定的產業結構。在工業化初期,以固定資產和工業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必然使第二產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量中占據較大的份額,而到后工業化時期,以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則第三產業產值將表現得更為突出。產業結構同樣會影響經濟增長,各產業的產出供給與社會需求結構一致的情況下,產業結構適應經濟增長,兩者相互促進,實現協調發展;相反,各產業的產生供給偏離社會需求,則可能出現部分產業供給不足,或是部分產業出現產能過剩,這種資源的錯配不僅影響經濟增長,而且可能引發經濟危機。判斷產業結構是否合理,主要通過觀察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各產業產出的利用水平,前者是資源投入在不同產業之間的配置所帶動的經濟增速,后者為產出與經濟持續增長的關系。
1 迪慶藏族自治州經濟增長
根據國內生產總值GDP核算方程GDP=C+I+G+NX,經濟增長動能來自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和凈出口NX,考慮到迪慶藏族自治州的資源稟賦,采取各變量與的比重以判斷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經濟增長動能(見表1)。
根據迪慶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省的統計年鑒數據,迪慶藏族自治州GDP規模由2005年的27.9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98.65億元,增長逾7倍,同期云南省GDP增長4.76倍;迪慶藏族自治州GDP占云南省GDP的比重為8.05%,提高到12.01%。縱向比較看,迪慶藏族自治州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最高,其次為財政支出,消費次之,出口最小。橫向比較,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固定資產和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遠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出口和消費占比則顯著低于云南省。
迪慶藏族自治州經濟增長最主要是依靠固定資產投資,其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包括基礎實施、房地產和民生工程。中央政府關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明確以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的投資帶動當地經濟增長的支持路徑。通過對電力、水利、公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通過對各類學校和醫療機構等民生工程的建設,極大地改善經濟基礎、教學和醫療環境,帶動相關產業,促進上、下游產業的投資需求,以推動經濟增長。以外,迪慶藏族自治州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增加對房地產行業的投資需求,迪慶藏族自治州2005年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80.58%,即城鎮化率僅為19.42%,而到2017年城鎮化水平達到34.58%。
消費成為制約迪慶藏族自治州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其一,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的首要原因。迪慶藏族自治州農民人均純收入長期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相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結合迪慶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省在2017年的34.58%和46.69%的城鎮化率,同期迪慶藏族自治州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39 629元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40 850元,城鄉收入不均衡成為制約消費的首要原因。其二,消費觀念是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藏族、傈僳族、納西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其傳統生活習俗秉承勤儉節約,藏傳佛教、天主教和道教等宗教信仰也強調自制和節欲的修行原則,在民族傳統和宗教信仰的影響下,迪慶藏族自治州的消費增長速度較為緩慢。其三,商品市場需求與供給的錯配也將抑制居民消費意愿,迪慶藏族自治州商品市場中絕大部分商品來自外地產區,產品的設計、使用等方面未能充分考慮當地的民族傳統,以致在商品市場中出現供需的錯配。其四,居民消費意愿受社會保障水平的影響。目前,隨著國家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保障制度不斷推進,居民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但農村地區和城市職工的社會保障覆蓋面仍具有較大的差距,迪慶藏族自治州城鎮化水平較低,社會整體保障水平不足,成為制約消費的重要因素。
長期以來,迪慶藏族自治州財政支出遠超過其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持續提高,且顯著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可以長期保持財政赤字表明其財政獲得中央和云南省財政轉移支付的大力支持,由于迪慶藏族自治州市場經濟發展滯后,企業的數量和規模較小,導致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有限,而薄弱的經濟基礎又需要大量的投資,上規模的非公有經濟占比更是少之又少,各類投資活動還是要依靠政府。在中央和省財政支持下,迪慶藏族自治州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各項建設與其他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小,社會保持繁榮和穩定。
在進出口方面,迪慶藏族自治州出口占GDP的比重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但也觀察到云南省出口在GDP中的占比也較低。目前,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優勢產業在制造業,而云南省在制造業方面因地理區位、經濟基礎、技術環境、人才儲備等方面都遠落后于沿海地區,在全球經濟中更不具備競爭優勢。迪慶藏族自治州除了旅游業之外的產業又尚未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2017年迪慶藏族自治州出口占GDP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
2 迪慶藏族自治州產業結構
合理的產業結構是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條件,產業結構必須隨經濟發展而不斷調整。從2005—2017年,在12年的時間跨度內,迪慶藏族自治州通過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基礎和城市建設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繼續依靠固定資產投資促進經濟增長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今后勢必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如何主動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當前經濟發展中亟待研究的課題。
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產業機構持續優化,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長期保持下降,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保持穩定,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穩中上升,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的產業特征。觀察到迪慶藏族自治州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0.19,下降到2017年的0.06,低于云南省0.1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0.079,可以說發展到現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已徹底擺脫了傳統的農耕經濟。迪慶藏族自治州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穩定在0.4左右,和云南省平均水平較為一致,但從第二產業增加值的增速來看,2005—2017年云南省第二產業增加值翻了4.41倍,相比迪慶藏族自治州翻了7.09倍,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迪慶藏族自治州其他產業和各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和動力條件,缺乏主導行業的第二產業不足以支撐經濟的長期增長。第三產業已成為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主導產業,迪慶藏族自治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續顯著增加,2017年該比重達0.56,遠高于云南省的0.47和全國的0.52,豐富而獨特的旅游資源在第二產業的支撐之下快速發展,也帶動餐飲、住宿、交通、工藝品消費等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見表2)。
迪慶藏族自治州依靠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在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的支撐下,2017年迪慶藏族自治州旅游業收入是GDP的1.5倍,同期云南省旅游業收入與GDP比例為0.42,旅游業發展成為其主導產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和居民增收的最主要動力來源。2017年,迪慶藏族自治州接待國內外游客2 676.89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9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為298.86億元,創匯40 384.57萬美元,以上指標與2005年相比分別增長10.12倍、4.53倍、14.88倍和4.29倍。通過進一步開發旅游資源,改善旅游的硬件設施,優化旅游的市場環境,充分保護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打造迪慶藏族自治州自然風光旅游與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品牌,進一步發揮旅游業在經濟增長和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作用。
3 迪慶藏族自治州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調整
3.1 迪慶藏族自治州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主要特征
(1)投資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迪慶藏族自治州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遠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并且還在持續提高。作為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地區,存在固定資產需求不足的特點,經過十多年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發展,基礎設施和城市面貌得到極大改善,為發展產業和消費市場奠定了基礎。
(2)旅游業快速發展,成為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主導產業。旅游業的發展充分帶動了民航、客運、旅行社、餐飲、住宿等諸多行業,旅游行業從業人數逐年上升,直接和間接的旅游收入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持續提高,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能力顯著提升。但旅游景點的分布和開發的不均衡,造成地區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旅游業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的因素,相關行業的供需也具有較大的波動性。
(3)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經濟產業單一,經濟發展嚴重依賴旅游業。迪慶藏族自治州受自然環境的制約,發展工業、制造業等產業的先天條件不足,但特殊的高原寒溫帶氣候適合發展藏藥、中藥等高原特色農業。西藏自治區利用獨特的地理和氣候優勢,大力發展藏藥產業的思路值得迪慶藏族自治州借鑒。
(4)迪慶藏族自治州消費需求不足,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造成消費需求不足的因素較多,農村居民收入較低、傳統消費習慣、市場細分不足造成商品供需錯配和社會保障水平不足都影響消費水平的提高。
3.2 迪慶藏族自治州經濟增長和產業機構調整的對策
(1)夯實旅游業的發展基礎。著重從交通、旅行社、景點、住宿、餐飲等旅游相關產業和行業入手,切實提高旅游業的服務水平和發展質量,重視游客的旅游體驗。緊密圍繞自然旅游和民族傳統文化旅游兩項特色旅游資源,充分發揮各類營銷和宣傳手段,打造“香格里拉”的旅游品牌。同時,應加強旅游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旅游業蓬勃發展,造成部分自然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特別是對冰川、雪山等不可修復的旅游資源。政府應該在旅游業的開發和管理中加強監管,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充分保護好自然資源、文化資源、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真正做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對民生工程的投資力度。對自然條件惡劣、發展難度較大的村落加快整體搬遷工程;徹底解決影響生產生活的水利、電力、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優化中小學校的教學環境和生活環境;改善衛生醫療的硬件設施和服務質量。通過對民生工程的投資,充分帶動經濟增長,解決發展過程中不平衡的問題。
(3)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產業。迪慶藏族自治州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為其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深入探索、培育、開發產品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廣闊的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例如雪蓮、人參、鹿茸、黨參等產品和產業,打造極具民族特色的高原產業。
(4)積極培育消費增長點。長期的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都有較大的提升。消費市場的產品供給需結合當地的發展階段、產業特征、社會文化和民族習慣。強化市場細分,對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對生產和生活、對必需品和紀念品等各類需求提供多元化的產品,培育消費的增長點。
參 考 文 獻
[1]彭沖,李春風,李玉雙.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波動的動態影響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13(3).
[2]李子成,陳鋒,王穩妮.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周期波動的關聯性分析[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3(1).
[3]孟范昆,劉東皇.消費結構升級與產業結構升級互動關系實證研究[J].商業時代,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