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億強
【摘 要】從嚴治黨的建設方針指導下建設國有企業的“大監督”格局機制是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必要,也是現階段不斷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升級、完善國有企業內部管理的重要要求。文章首先介紹建設國有企業“大監督”格局的必要性,然后以此為基礎分析“大監督”機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指出構建“大監督”機制的具體策略,旨在能夠為我國國有企業建立“大監督”機制提供參考,促進我國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國有企業;“大監督”機制;存在問題;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3-0237-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現階段應當從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著手實現從嚴治黨的政策,改善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保證從嚴治黨工作的堅實基礎。國有企業發展至今通過企業運營的方式進行國有企業的經營和管理,為國家獲得了豐富的經濟效益,推進了我國經濟建設與發展步伐。構建國有企業“大監督”機制是針對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而提出的,監督體系的不斷完善能夠保證國有企業中貪污事件不斷減少,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同時是從嚴治黨的重要要求。
1 構建國有企業“大監督”機制的必要性
建立健全國有企業“大監督”機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從嚴治黨”的新要求。從要求提出以來,中央及地方機關已經出臺了多項企業改革指導文件,用于幫助企業內部的自我完善和系統升級。文件指出,相關部門應當更好地監督監管企業運營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在監督監管的壓力下,企業更具自我完善的能力,進而促進我國國有企業管理水平的升級、管理方式的優化。由此可見,構建國有企業“大監督”機制具有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性。
保證黨內監督水平的穩定提升,實現企業內部監督管理水平的不斷優化,是國有企業“大監督”機制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實現以上二者的變化,基本出發點是“從嚴治黨”的貫徹落實,將黨內監督機制與企業內部管控機制相結合,“兩手抓,兩手硬”,真正建設國有企業的“大監督”機制。
國有企業“大監督”機制的確立能夠更加明確國有企業內部權責分配,明確各個部門的協同合作關系,保證企業的經營管理在科學基礎上穩步推進。國有企業監督機制的完善能夠極大地營造企業黨風廉政建設的良好氛圍,保證從嚴治黨工作的順利落實。由此可見,企業“大監督”環境的構建是我黨建設發展的必然要求,亦是十分重要的。
2 新時代構建國有企業“大監督”機制存在的問題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國家和政府對國有企業“大監督”機制的建設和完善要求不斷提升,企業自身的探索步伐也在不斷加快,不容忽視的是在建設過程中國有企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大監督”機制的創建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問題,阻礙了國有企業的發展。
2.1 國有企業工作人員對“從嚴治黨”認知不明確
為保障“從嚴治黨”工作的順利推進,國有企業“大監督”機制的構建勢在必行。但是,部分國有企業工作人員對于從嚴治黨的觀念認知不到位,對于相關工作的開展也不夠理想。
部分國有企業的相關工作人員認為,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可以根據硬性的工作指標進行評定,從嚴治黨的理論是流于表面的工作指導,在真正貫徹落實企業經營發展戰略中并不能將從嚴治黨的理論進行具體的判定和衡量,進而導致工作人員對從嚴治黨的工作理念不夠重視。部分國有企業的工作人員認為從嚴治黨就是不發生重大違紀違法事件,不影響國有企業的整體形象即可。還有一部分領導人員認為進行從嚴治黨理念的貫徹落實應當歸咎于紀檢監督部門的工作任務,與國有企業之間經營與發展的關系不是十分密切。以上對從嚴治黨的認知錯誤均影響了國有企業構建“大監督”機制的順利進行。
2.2 國有企業內部的監管監察部門職權行使不力
國有企業“大監督”機制能否順利構建的關鍵一點在于企業內部的監管監察部門能否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與職權?,F階段,我國國有企業中的監管檢查部門均難以正確有效發揮自身的職權。雖然國有企業在自身的監督監管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改進和建設效果,但是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制約著“大監督”機制的建立。首先,國有企業的經營規模較大,涉及的領域廣,專業性強,廉潔風險點多面廣,而企業紀檢監察部門人員受專業和知識面的制約,不能全面掌握國有企業全部經營過程中的黨風廉政建設風險點,缺乏專業化的監督監管能力,阻礙了企業內部監督監管的順利執行。其次,企業的紀檢部門未與企業的其他部門進行聯合協調的監督監管工作,業務部門、職能部門不能有效發揮各自的監督責任,要在監督監管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應當從各個部門出發,充分發揮業務部門、職能部門的業務監督、職能監督及民主監督,將關口前移,進行更有針對性、更具體的監督,作為紀檢監察部門應按照黨章賦予的監督執紀問責職責,落實監督的再監督,對監督工作執行不力,發生黨風廉政建設問題和腐敗案件的人員執紀問責。
3 新時代構建國有企業“大監督”機制的具體策略
3.1 提升國有企業工作人員對從嚴治黨工作理念的重視程度
提升國有企業工作人員對從嚴治黨理念的重視程度是“大監督”機制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相關部門應當定期進行從嚴治黨工作的價值觀培訓,組織座談會,不斷宣傳從嚴治黨的工作重心和工作要求,提升工作人員對其認知程度,舉辦相應座談會,了解現階段工作人員對從嚴治黨的認識情況,不斷引導工作人員重視這一政策。國家相關部門應當建立國有企業“大監督”機制的評價體系,設立相關標準進行企業內部的整體考核,評價現階段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對“大監督”機制建立而進行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企業對“大監督”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促進這一體制最終建立和完善,進而實現從嚴治黨的目標。
3.2 建立國有企業內部紀檢部門與相關部門的協同配合
首先,國有企業紀檢部門應當發揮其職能和優勢,不斷提升自身的監管檢查作用,從制度上明確各部門的監督職責,形成有效的監督檢查機制。其次,紀檢部門應當與相關部門建立協同合作的工作機制,使企業內部的各個部門都加入到監督工作中,從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人事調配、審計、巡察等各個方面對企業進行監督,保證企業從嚴治黨工作的順利進行。再次,國有企業應當建立健全對企業工作人員的評價考核機制,對日常工作進行階段性的評價,能夠提升企業中部門之間的交流,有效保障工作效率與監督工作質量。
3.3 整合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戰略,完善“大監督”機制模型
提出系統完善的“大監督”機制模型能夠保證企業穩定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大監督”體制建設,是“大監督”機制順利構建的重要前提之一。國有企業應當對這項工作提高重視程度,利用相關部門的有效聯動,完善企業紀檢部門的工作流程。明確“大監督”機制的權責分配,實現責任倒逼,將每一項工作的監督風險點,責任落實到單位、部門、具體崗位上。
“大監督”機制模型能夠實現橫向和縱向的深化擴展,不斷加深監督監管工作的影響力,以及對企業的積極作用。企業內部相關部門和機構共同承擔監督監管工作,部門之間既是監管的主體,又是監管的客觀對象。各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既是部門責任承擔者,又是“大監督”機制下的責任主體。
以上內容的實現需要國有企業樹立堅定的建設目標,明確企業內部責任分配,了解企業部門之間權利分工,各部門的監督監管均能夠有據可查。同時,紀檢部門能夠與企業中各個部門之間實現協調合作,擴展企業的監督范圍,不斷打破監督盲區。企業的各部門之間應當增加溝通和交流,一旦發現企業中存在違法亂紀的現象,應當及時向紀檢部門反映情況,并嚴格處理,進而保證從嚴治黨政策的貫徹落實。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建立國有企業的“大監督”機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歷史進程中的必然選擇?,F階段,國有企業“大監督”機制的確立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根據有關研究調查結果表明,國有企業的監管機制、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大監督”機制的合力構建藍圖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急需解決。由此可見,在建設“大監督”機制的過程中,提升國有企業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完善紀檢部門與企業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提出具有科學性和完整性的“大監督”機制藍圖,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國有企業的建設要點。
參 考 文 獻
[1]郭曉東.對構建國有企業大監督格局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化工貿易,2015(28):45.
[2]陳敏元,王春松.對構建國有企業“大監督”工作格局的探索與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9(5):124-
125.
[3]劉旭東.創建企業合規管理大監督格局之我見[J].現代經濟信息,2018(24):81.
[4]于洪強.國有企業構建反腐倡廉“大監督”格局的實踐與探索[J].法制與社會,2018(24):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