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鑫 大慶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通過“農業+旅游”融合發展,改善農村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發掘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旅游功能,成為解決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
林源鎮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西南部50公里處,面積404平方公里,鎮內林場、草原面積廣大,旅游資源極其豐富且交通便利,具有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諸多優勢。林源鄉村旅游發展主要集中在田間林中,在農業、林業資源基礎上進行旅游景觀改造。本次規劃立足林源自然資源優勢,并提出對林源鎮自駕游沿線旅游功能區的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
在林源鎮環線72公里公路基礎上進行自駕游路線開發設計,對自駕游沿線進行一環、四區、五節點、二十景、分區擴展的概念性規劃設計。
2020-2023年,圍繞林源生態小鎮自駕游環線72公里沿線的旅游交通、旅游資源、生態農業園、土地綠道、接待設施等進行整體改造。圍繞六井子采摘園、千畝黃花菜基地、長林村、瑞鶴莊園等核心吸引物進行自駕游環線概念性規劃,詳見圖1-1。

圖1-1 林源生態小鎮旅游環線示意圖
本規劃是指導林源鎮進行農業旅游融合發展的概念性規劃方案,規劃在林源鎮現有資源基礎上,對旅游市場定位、旅游項目、旅游功能區及配套設施建設進行指導的綱領性文件。
第一階段:2020-2021年,打造林源鎮自駕環線旅游品牌,綠化環境并進行旅游功能區改造,預計投資金額1830萬元。
第二階段:2021-2022年,成為大慶市首屈一指的環線自駕游旅游項目,旅游接待設施完善,旅游功能充分發揮,預計投資金額2000萬元。
第三階段:2022-2023年,吸引黑龍江省哈大齊沿線自駕旅游者,打造黑龍江省知名生態自駕營地,預計投資金額2100萬元。
林源環線自駕游是目前大慶市內唯一“環線自駕+生態旅游”結合的自駕線路,圍繞林業、農業資源,以自駕游為主要旅游方式,進行旅游目的地建設,開展各類休閑觀光度假活動。不斷提升旅游目的地整體品牌形象,打造大慶首個“環線自駕+生態旅游”旅游品牌。
引入現代經營模式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模式,促進林源產業結構調整,組織開展特色生態農業旅游和自駕旅游,激發旅游者參與熱情,聚攏人氣,開發地氣,吸引商氣,創造價值[1]。
林源開發環線自駕游線路不僅是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也是對土地、森林、物產、能源等多項資源的整合利用,為農民致富和地方經濟建設貢獻力量,爭取在規劃期實現林源鎮旅游收入突破5000萬元。
林源鎮位于大慶市西南部,農業、畜牧業和生態林業資源豐富,沙質耕地占85%以上,森林覆蓋率超過20%。近年來,營造千畝以上片林、百畝以上片林10個以上,綠化護路林、高標準綠化村屯、綠化街道、綠化村屯公路等在大慶市鄉鎮發展中勢頭強勁。
林源鎮距離大慶市中心50公里,區位優勢明顯,路況設施良好,交通便利。本身自然資源豐富,具有天然的農業、林業生態資源優勢[2]。自駕游前期發展具有一定影響力,對于大慶市居民具有一定吸引力。
林源鎮旅游業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缺乏人文旅游資源和文化旅游產品,旅游休閑環境較差,對于旅游者體驗影響較大。另外,旅游整體接待設施落后,旅游服務水平較差,成為旅游者反應比較多的問題。
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后,黑龍江省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旅游,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等工作。隨著自駕車持有率的大幅提升,城市周邊游成為短途旅游首選。各級政府對于發展農業旅游非常重視,積極開展專項資金支持,為林源鎮發展提供了機遇。
休閑農業旅游同質化水平高,競爭激烈,沒有特色的產品將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大同區其他鄉鎮也在積極開展農旅融合發展,對于林源鎮本身的特色化開發提出了挑戰。
“世外林源”主題定位突出,圍繞72公里公路環線自駕游線路進行沿路旅游功能區改造,進行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開發設計,打造宜居、宜游的鄉村旅游環境。
1.一環
72公里鄉村公路環線自駕游。
2.四區
①綠色農業區:以六井子、東北野生花卉培育基地為主要吸引物,吸引生態旅游者、家庭旅游者和親子游旅游者。
②休閑民宿區:以長林村為節點,打造野炊區、星空影院、帳篷天文營,開發農家樂、種植體驗區、林下體驗區、長林村采摘園等不同層次的住宿接待設施,主要吸引自駕游、團隊游旅游者。
③自駕營地區:以瑞鶴莊園為核心打造自駕營地,完善現有設施,開展多種營地活動,打造大慶市首家自駕營地社區。
④湖上游覽區:以南湖公園、對喜湖為核心打造湖景旅游項目,如垂釣、賞花、觀景臺、沿湖棧道、騎行公路等。
3.五節點
六井子采摘園、新村(四村)、長林村、棠谷、瑞鶴莊園。
4.二十景
①綠色農業區:苜蓿花海、六井子采摘園、東北野生花卉培育基地、黃花海、百花園、香氛農場。
②休閑民宿區:野炊區、星空影院、帳篷天文營、農家樂民宿、林下體驗區、長林村采摘園、黑龍江美麗鄉村示范點、種植體驗區、尖山子森林氧吧花樹區。
③自駕營地區:棠谷、瑞鶴莊園。
④湖上游覽區:南湖公園、對喜湖水上樂園。
5.分區擴展
①沿各個節點及道路兩側,形成項目片區構造;
②景觀外墻立面改造,統一風格,形成東北特色民居樣式;
③沿路綠化改造,突出鄉村風貌;
④分區進行沿路自行車租賃點、徒步補給站建設。
為了加強旅游品牌宣傳及旅游目的地定位,突出林源旅游形象和資源特征,設計林源主題旅游標志,傳播林源整體的農業旅游。
圖5-1為林源旅游整體標志,旅游標志體現綠色生態、花木林源主題,綠色代表農業、黃色代表收獲、紅色代表交錯的公路和林蔭路,突出“世外林源”主題,傳遞田野意趣。圖5-2為林源72公里自駕游線路標志,自駕游線路是林源核心旅游產品,交錯形如中國結的環線公路,形成了整體的“游源”主題。公路交錯形成的四個圓形圖案象征著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四個區塊,分別為“四區”。

圖5-1 世外林源主題旅游標志

圖5-2 林源72公里自駕游線路標志
林源鎮目前在自駕游環線建設過程中缺少標識系統,如表5-1所示,將林源鎮重要公路、路口及旅游項目作出具體標注。
1.推進自駕營地建設
在農旅融合過程中,自駕游旅游產品作為林源鎮的核心產品決定了在進行旅游規劃設計過程中應該圍繞自駕游產品配套設施提出具體策略。汽車營地是在交通發達、風景優美之地開設的,專門為自駕車愛好者提供自助或半自助服務的休閑度假區。主要服務包括住宿、露營、餐飲、娛樂、拓展、汽車保養與維護等[3]。林源鎮目前具有大量的空地,可用于自駕營地建設。例如,在六井子采摘結束后,游客可以攜帶自己收獲的農產品到野炊區打造獨特的戶外烹飪體驗。通過 “燒包米”“燒黃豆”等讓中老年人重拾兒時樂趣,突出林源鎮農旅融合特色。還可以打造“汽車影院”“帳篷營地”,加強給排水系統改造,區分商品售賣區和主題觀賞區,打造夜間旅游體驗。
2.開辟種植體驗區
城市居民到鄉村去旅游的過程實際上是收獲農耕體驗的過程,通過農旅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例如在林源鎮長林村-紅旗林場道路兩旁農田可以開辟種植體驗區,在旅游者采摘休閑的同時,能夠體驗農業勞動過程,提高旅游者參與性。旅游者認領農田,每年都可以出租耕種,后續可以通過網絡直播平臺,與農戶建立聯系,了解農田長勢和收成情況。
3.開展林下體驗活動
旅游體驗是通過參與旅游活動來實現的,目前林源鎮的整體旅游活動都是采摘活動,對于產品的附加值發掘不夠,旅游體驗層次較低,難以形成長期可持續的旅游消費。根據林源鎮林業發達的特點,進行林地資源開發,建設蘑菇采摘園;還可以建設戶外拓展區提供公司團體等進行團建活動安排;打造風力發電科普基地、互動體驗區、親子游戲休息區、指導兒童進行風車制作并在展示區進行展示。配備戶外拓展設施、科普展覽館、講解服務、電子導游機、風車制作工具等。
打造“林源生態采摘節”。林源鎮長林村作為“黑龍江省美麗鄉村示范點”,集中進行鄉村風貌改造,利用長林村農戶大棚區進行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由主管部門統一規劃,設置可移動售賣亭,方便季節性轉移。除直接銷售水果外,還可以出售鮮榨果汁、果肉沙拉、水果干等,夏季可推出冰飲、水果冰沙等衍生產品或旅游紀念品。還可以進行生態長廊建設,兼具觀賞功能、科普功能和休憩功能。
打造“穿越花海來看你”花卉節。在六井子向西2.5公里處的東北野生花卉基地開展賞花、科普、展銷活動,設計“花卉迷宮”增強旅游體驗性。通過了解東北野生花卉品種及種植規律,體驗東北野生花卉種植過程,可以提供學生團體或其他組織參觀,開展研學旅行,加強科普功能。開展“百花叢中笑攝影藝術節”,以讓旅游者將拍攝出的照片打印出來張貼在看板上,進行比拼競賽,笑容最美風景最好的作品由旅游者投票產生,主辦方提供獎品等。
打造“闖關東”文化名片。林源鎮長林村大部分都是20世紀50年代闖關東過來的村民,圍繞“闖關東”進行文化產品開發,建設文化長廊、文化館、村史館等,用村民的經歷和故事讓游客深入了解一段居民遷徙史。打造“闖關東”旅游名片,建設“長林村村史館”,通過文字、圖片、實物、視頻等動靜結合的方式,打造“闖關東”情境體驗空間,也可以讓村里的老人“口述歷史”,對于中老年客源群體來說,具有極強的文化吸引力和情感共鳴。
增加旅游產品附加價值。設計“香氛農場”主題體驗區,在花卉園基地附近,主要吸引女性消費者和親子旅游者。通過精油制作、干花制作、手工香皂制作、花茶制作、香薰蠟燭制作等,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旅游產品附加值。配備設施有精油作坊、干花壓縮、香皂作坊及花茶制作等工具,以及停車場、洗手間、休息區、互動區等。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各省市地區政府都抓緊時間通過各種方式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文化融合、農旅融合、發展鄉村旅游成為吸收社會資本,有效配置資源,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途徑[4]。文章在黑龍江省林源鎮農旅融合發展背景下,提出了林源鎮“農業+旅游”開發的基本理念、總體定位和具體設計策略,突出林源鎮資源特色,進行旅游功能區建設改造。目前概念性規劃局限在理念和設計階段,之后具體落實規劃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更精確的測量和實踐檢驗,為科學規劃和長遠發展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