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衛,黃 寧,梁 幸
(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4)
防水混凝土結構具有多重作用,是房建工程中的重要結構形式,除了作為承重結構使用外還可發揮出優良的防水作用[1]。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對施工工藝提出更高要求,所含工序較為復雜,若某個環節施工不到位均會直接破壞整體質量,導致后續使用中發生滲漏水現象。對此,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對該結構的防滲漏技術展開分析,提出一些應用要點。
橋林街道中心城區保障房項目總建筑面積632690.27 m2,含地上18層,層高3.4 m,地下一層。項目所在區域分布有地下水,基于勘察結果得知埋深絕對標高10.86~14.67 m,因地下水的存在將對混凝土鋼筋結構帶來輕微程度的腐蝕。設計抗浮水位,標準為室外地面下0.500 m,控制其年變化幅度在1.000 m內。
房建工程施工中對于防滲材料的要求較高,現階段瀝青的應用范圍較廣,其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施工單位可從中創造更豐厚的經濟效益。但就瀝青的防水性能而言,其并未達到房建工程所提出的標準,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導致瀝青性能發生變化,常伴隨有瀝青防水層受損的情況,從而出現結構滲漏。
工程經驗表明,房建工程中滲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與設計方案有關,由于前期設計工作中缺乏對防滲漏技術的考慮,在實際使用中引發不同程度的滲漏問題。例如設計方案中并未設置完善的排水系統,當工程竣工且投入使用后極容易在外墻等結構處發生滲漏,不僅降低了使用者的居住品質,而且對其安全造成威脅[2]。此外,部分設計者的設計理念存在偏差,高度注重外觀設計,這種“面子工程”雖然具有很高的觀賞性,但普遍存在砌塊緊密性不足的問題,遇強降雨天氣時結構發生滲透。
房建工程項目所包含的工序較多,工作量相對較大,從項目設計到竣工通常需要經歷較長的階段,施工中工藝方案具有指導性意義,若缺乏規范會給正式施工帶來錯誤指導,從而出現房屋質量不達標的情況,部分情況下降低了結構的防滲水平。此外,部分施工單位局限于對速度的追求,出現了隨意刪減工藝的行為,而由于房建工作量較大,施工監理雖然參與到質量監管工作中但難以面面俱到,若質量問題未得到有效的處理,后續因建筑施工時間的延長,也將發生防水混凝土結構滲漏現象。
(1)水泥。為滿足建筑結構的防水要求,原材料的質量控制至關重要,選擇水泥材料時要求其具有水化熱低、安定性良好的特點,較典型的有普通硅酸鹽水泥;且在使用前做好材料的保管,若水泥受潮結塊則禁止投入使用。
(2)集料。砂石也是施工中的重要材料,要求其最大粒徑<40 mm,且在拌制混合料前需將其清洗干凈,經檢驗后若含泥量<2%且滿足級配連續的要求時,方可投入使用(表1)。
(3)水。混合料拌制用水應以潔凈水為宜,其不可含有雜質,硫酸鹽含量≤1%。
(4)水灰比。混凝土孔隙率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標,而此方面的性能又可通過水灰比來反映,合理控制水灰比具有必要性,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混凝土抗滲性,具體關系為:伴隨水灰比的增加,生產所得的混凝土抗滲性表現出下降的趨勢,二者具有反比變化規律。

表1 砂、石檢測標準
除上述提到的基礎物料外,混凝土拌制中為達到改善性能的目的通常還摻入適量外加劑,在其作用下提高混凝土的防凍抗滲水平[3]。外加劑主要與水泥發生作用,通過吸附、分散等方式產生較明顯的化學反應,從而提高混凝土的性能。根據房建工程經驗,諸如減水劑、抗滲劑等都是較為典型的外加劑。不同類型的外加劑所具備的性能不同,同時應用效果還與摻量有關,因此要以合理的方式使用外加劑,充分考慮防水混凝土結構特點,混凝土拌制時控制好摻入量。
(1)混凝土配制。依據配比要求選擇適量質量優良的物料,加水并經過充分攪拌后再向其中摻入外加劑,利用攪拌機給予持續性的攪拌,確保各物料均勻分布。按合理的順序加料,具體為碎石-水泥-砂,首先持續30~60 s干拌,在此基礎上加水并進一步拌制,此階段攪拌時間延長至60~120 s,目的在于提高混凝土的均勻性。
(2)運輸。生產所得的防水混凝土需轉移到現場用于正式施工,通常選擇水泥罐車,安排專員調度運輸,單次運輸時長控制在30min內,時間過長易對混凝土性能帶來不良影響。
(3)布料與振搗。房建防水混凝土結構施工中,最為關鍵的環節當屬布料,施工人員將轉運到現場的混合料進行澆筑,此過程遵循均勻性原則,為確保混凝土的密實性,澆筑過程中兼并振動,此環節的操作遵循快插慢拔原則,監理人員參與到施工中,若表面產生浮漿且冒泡,此時當其沉降趨于穩定時即可停止澆筑與振搗[4]。此外,施工中要避免漏振或過振,也不可損傷既有構件。
(4)養護。養護是收尾環節,但其對防水混凝土結構的綜合性能具有重要的影響,基于合理的養護方式可避免裂縫問題,提高結構的抗滲性。通常,結束澆筑作業的4~5 h后即可安排人員覆蓋養護,整個過程中做到定期灑水,以便混凝土能夠有效凝固。常溫環境下養護周期至少達14 d,尤為關鍵的是前7 d的養護,此階段的混凝土強度較低,更容易出現質量問題。以混凝土強度為依據,必須在滿足要求后方可拆除,若拆除時間過早將導致混凝土暴露于外界并使性能受到影響,而在養護工作不到位的情況下極容易出現水泥水化不完全的問題,混合料中的游離水發生大范圍的表面蒸發,此過程中形成毛細管孔網,在結構內部產生滲水通道,不利于混凝土的抗滲性。
(1)施工縫處理。房建施工規模較大,施工縫是不可避免的部分,同時也是極為脆弱的區域之一。對此,在條件允許時應盡可能減少施工縫的數量,墻體具有承重作用,不可形成垂直施工縫,嚴格控制好水平施工縫的位置,要求該部分與板面間距<200 mm。施工縫處理的前提在于做好相關準備工作,鑿毛并使用清水沖洗,在該處鋪水泥砂漿,形成厚度約20~25 mm的結構層。
(2)預埋件防水。施工中,對于預埋件的防水主要選擇的是加焊止水鐵板的方式,此舉可有效提高防水效果,而在實際操作中也具有便捷性。
(3)穿墻管和對拉螺栓的處理。部分情況下,防水混凝土結構施工中會遇到穿墻管穿過該處的情況,此時需預埋套管,并于該處以焊接的方式設置止水環,應確保預埋套管的穩定性。
(4)鋼筋綁扎絲的處理。考慮到防水混凝土結構的整體性能要求,不可利用鐵絲將鋼筋固定在模板上,較適宜的方式是設置砂漿墊塊,嚴格控制該墊塊的厚度,鋪設橫、縱向鋼筋后將形成交叉點,將墊塊置于該處[5]。綁扎墊塊鐵絲的接頭不可隨意設置,要求其彎向鋼筋內側,不可出現與模板接觸的情況;所設置的拆模鐵件若裸露在外,此時將形成滲水通道,從而出現水沿鐵件滲流的情況,導致混凝土發生滲漏現象。
多標高涉水房間混凝土樓面在使用中易出現滲漏,其原因源自于多方面,如質量欠佳、設計方案不合理、施工未落實到位等。鑒于此,應從技術角度切入,總結其發生滲漏的原因,選擇相適應的防滲漏技術,全面提高防水混凝土結構的防滲性能,為工程整體品質保駕護航,給使用者創造舒適的居住環境,提高房建工程的經濟效益,推動建筑事業的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