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詠梅
(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淄博窯”顧名思義是淄博地區窯址的總稱。淄博地處山東中部,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2005年淄博市沂源縣“扁扁洞遺址”發現完整的陶瓷制作遺址文化層,將淄博地區的制陶史推至一萬年前。淄博地區先后經歷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據專家考證屬夏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創造,出土文物有紅陶、灰陶、黑陶(蛋殼陶)、白陶等。商周時期淄博地區陶器的燒制呈現出東夷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的熔融的特質,特別是姜氏封齊后,采取了一系列促進農工商發展的政策,漁鹽業、紡織業、制陶業得到很大的發展,臨淄逐漸成為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齊國官書《考工記》中詳細的記載了甗、盆、甑、鬲、簋、豆(圖1)等陶器的制作,臨淄制陶業設“陶工”,對陶器生產有相對規范的要求。臨淄考古曾在齊景公的殉馬坑中發掘了兩件原始青瓷,但臨淄當地并沒有發現燒制原始青瓷的窯址和文化層,所以不能斷定這兩件原始青瓷是臨淄當地燒制。東漢墓葬出土鉛綠釉陶器和大量彩繪陶;臨淄北朝崔氏墓出土青釉瓷白杯、青釉瓷碗、獅形水注、雞首瓷瓶等瓷器。同樣沒有找到相對應的窯址。而在臨淄西南約35公里的寨里鎮發現了青瓷窯址。
如上文所述,淄博地區從事陶器生產有較為長遠的歷史,在原始社會晚期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已燒制出質量較高的白陶,白陶的制作是使用經淘洗的高溫黏土,燒成溫度接近于瓷器,因此又有素面瓷器之稱。淄博市淄川區口頭鄉曾出土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白陶單耳杯等陶器,在其附近發現有煤礦,與煤共生的青土,能耐高溫,適宜燒制瓷器。淄博地區經歷了長期的從陶到瓷的生產實驗,終于在北朝晚期燒制出了青瓷,距今約有1400多年的歷史。青瓷的燒制是釉料中Fe2O3的含量小于2%,依托還原氣氛燒成,燒成后瓷器釉面青中泛黃多是由于釉中含鐵量較高或還原不充分所致。
《中國陶瓷史》中記載:“山東省淄博市寨里窯是目前已知的北方青瓷產地之一,它位于淄博市淄川區城東北十余里,年代為北齊時期,它發展較早,持續生產的時間頗長,是北方青瓷一個重要產地……”[1](P163)寨里窯因發現于淄博市淄川區寨里鎮而被命名,從寨里窯窯址面積看,當時的瓷器生產已初具規模,寨里窯青瓷發展早,范圍大,持續時間長,是我國北方早期青釉瓷器的重要產地。該窯址生產的青瓷胎骨較薄,斷面呈灰白色,燒結程度較高;早期產品釉色大都斑駁,有中國早期青瓷的特點;晚期產品工藝有所改進,采用二次上釉工藝,釉層加厚,釉色瑩潤,胎骨堅硬,達到了較高的青瓷水平。寨里窯青瓷器形以碗、盤、罐、缸較常見。1982年6月,在寨里窯南約10公里的龍泉鎮和莊村出土的北朝青瓷蓮花尊(圖2),總高約60厘米,頸部有旋紋,肩部有四系,下面有四層貼花,腹部刻有向上的蓮花型紋飾,足部有翹起的蓮花瓣型貼花,與河北省出土的青釉蓮花尊(現藏于故宮博物院)裝飾風格相似,整體裝飾有時代特色,頗具匠心,堪稱我國早期青瓷器中的藝術珍品,1987年,經國家文物局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在淄博中國陶瓷琉璃館。

圖2 寨里窯青釉蓮花尊
寨里窯開啟了淄博窯瓷器燒制的歷史,隋唐時期,仍以青瓷生產為主,釉面光潔,胎體燒結度高,瓷器生產已相當成熟,主要服務于周邊地區人民的生活所用。
至唐代,寨里青瓷的生產逐漸衰退,其釉色變為黑中泛青,有黃釉瓷生產,釉色的改變不外乎原料、燒成技術和窯爐燒成氣氛的改變,但這些改變卻為后來的茶葉末釉、黑釉瓷生產打下了基礎,在青瓷的燒制過程中,隨著釉料中氧化鐵的含量不斷升高,燒制出的瓷器可能是黃釉、醬釉或黑釉。當釉料中氧化鐵的含量大于2%,小于5%時為黃色釉,淄博窯的黃釉瓷是在青瓷燒造過程中創造出的又一特色品種。唐代南卓著《揭鼓錄》書中記載魯山窯產花釉腰鼓,現代科學考古的發現已證明南卓記載無誤,所發現的文物資料證明陶瓷腰鼓在唐代非常盛行,除魯山窯外,唐代長沙市、耀州窯、交城窯及河南禹縣窯、鄭縣窯等均生產陶瓷腰鼓,其釉色品種為花釉和釉下彩兩種。“宋開府嫌,雖耿介不群,亦深好聲樂,尤善揭鼓,始承恩顧,與上論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宋憬與唐明皇談論鼓事,宋提出當時流行的腰鼓“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魯山花瓷是河南魯山窯黑釉瓷,那此處講“青州石末”是什么呢?北宋歐陽修《硯譜》中曾記載“青州、濰州石末研,皆瓦硯也。其善發墨非石硯之比,然稍粗者損筆鋒。石末本用濰水石,前世已記之,故唐人惟稱濰州。今二州所作皆佳,而青州尤擅名于世矣。”歐陽修講青州石末硯是瓦硯,也就是土制,需要經高溫燒成。現在青州地區考古并沒有發現成熟的,有類似“石末”的陶瓷器窯址,唐代淄博地區屬青州府管轄,而且此處的“石末”不是黑釉瓷器,應該是淄博地區生產的陶瓷器,是淄博窯的茶葉末釉早期產品。在青州市博物館藏一件唐代茶葉末釉蒜頭小瓶(圖3),瓶身施釉不到底,釉色呈黃褐色,局部有斑點結晶,右側有大塊黑釉斑,應為燒成中窯變,或是“過火”(在高溫燒成中其他瓷器的釉色跑到這件瓷器上),由此推測這件瓷器或許是與黑色釉瓷器一窯燒成。茶葉末是一種高溫結晶釉,化學成分與黑釉相似,屬于石灰釉,淄博地區至唐代在青瓷燒造基礎上又發展出了茶葉末釉瓷器即“青州石末”。

圖3 唐代茶葉末釉蒜頭瓶
“茶葉末”一名最早見于《陶雅》:“茶葉末釉,黃雜綠色,妖嬈而不俗,艷于茶,美如花,范為瓶,最養目。”《陶雅》又名《古瓷匯考》是一部記錄清末古董商人心得體會的雜錄,因清代官窯(景德鎮燒制)茶葉末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的瓷器,因其極似茶葉細末而得名。茶葉末釉是一種高鐵、高鈣、高鎂的鐵結晶釉,釉面啞光類似石色,因為有鐵的結晶,高溫燒成后,在釉面上呈金色末點狀。茶葉末釉在燒成中需要慢燒慢冷,升溫過快或降溫過快都會影響釉面光澤和結晶程度。想要得到釉面啞光又有微結晶的茶葉末釉需要熟知釉料的燒成曲線和長期的燒制經驗。茶葉末釉在氧化氣氛下呈黃褐色,在還原氣氛下呈黃綠色。景德鎮清代茶葉末釉多黃綠色,是釉料中氧化鐵強還原所致,而淄博茶葉末釉呈黃褐色,應該是北方饅頭窯氧化焰燒成,還原不充分所致。除此之外,北方白云石含鎂,多在釉中加白云石。唐宋之后茶葉末釉制作工藝失傳,曾一度斷燒。清初景德鎮官窯曾復燒茶葉末釉。1905年清政府在淄博博山下河街建“博山工藝傳習所”發展近代陶瓷工業,1910年陳希齡先生將已失傳的淄博茶葉末釉復燒成功。民國時期淄博產茶葉末釉瓷器一直被古董界當古瓷器買賣。茶葉末釉在近現代一直有延續性發展,現將當代景德鎮與淄博的茶葉末釉料配方對比如下:
景德鎮茶葉末釉配方:寒水石7.5%,赭石5.8%,白土7.5%,滑石子7.5%,二灰11%,釉果37.74%,紫金土22.64%。[2](P21)
淄博茶葉末釉料配方:藥土40.55%,草木灰20.45%,滑石3.5%,長石25.25%,石英6.75%,唐山小白干3.5%。
茶葉末釉的創燒或許是在青瓷燒制過程中的窯變或殘次品,但這種至美若缺的釉色卻得到了淄博窯工的賞識,進而發展為名貴釉種。
唐代,淄博地區的另一個窯口磁村窯異軍突起,開始大量燒造各種瓷器,唐初同樣以燒造青釉瓷器為主,器皿以瓶、罐、壺、盤為多,造型輕巧別致,釉色純凈。中期開始大量燒制黑釉瓷器,寨里窯和磁村窯從最初的青瓷燒造到燒制黑瓷,應該與當地的原材料有關,這兩處窯址燒制瓷器的黏土為當地的青土,青土含鐵量高,半透明的青釉總能露出胎體的顏色,主要滿足于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實用的器皿,即日本柳宗悅先生所說的雜器:“最一般的民眾所使用的雜物器具。又因為是任何人都要使用的日常器具,故也可稱為民具。總之,是極其普遍的、誰都能買、誰都能拿的每天不能離開的用具……”[3](P62)這種只需要很少的錢就能買到的生活雜器,生產者更關注產量和生產效益,那么,相對應提高胎體的細膩度,使用覆蓋能力強的釉色是更好的、更快的解決辦法。黑釉的含鐵量在10%以上,釉藥能夠完全遮住胎體,除了釉色較深外,不影響正常使用,而且與青土的胎體結合良好,整體風格更符合民用雜器的質樸氣質,具有一種崇尚自然的質樸美。
淄博窯黑釉瓷器類型豐富,釉色瑩潤,色黑如漆,生產時間最長,以生產服務于淄博周邊廣大民眾的生活器具為主。但淄博窯工在黑釉瓷器生產上并沒有止步于一般黑釉,而是一直在探索中突破,如黑釉結晶瓷器俗稱雨點釉(如圖4),漆黑的釉面上泛起寥若繁星的銀色斑點,因斑點大小一致,如雨點落在黑色的釉面上又叫雨點釉,這成為磁村窯的標志性產品,也是我國最早的油滴瓷器,在我國北方諸窯中頗具特色。雖然宋代雨點釉名噪一時,卻因之后的兵荒馬亂導致工藝失傳而停燒,直至上世紀初,博山老藝人候應會先生將雨點釉工藝復燒成功,開始被運用到各種藝術瓷和茶具上。雨點釉是氧化鐵的過飽和狀態,鐵結晶的呈現與燒成溫度和速率有關,釉料中的氧化鐵1200℃時開始分解起泡,升溫速率越快起泡越大,氣泡裂破后形成“小坑”,周邊的鐵分子開始往“小坑”里流,直至這些低洼的起泡“小坑”被鐵填滿,填平,因此在冷卻后形成銀斑結晶。在近代雨點釉茶具的使用中發現了非常有意思的變化,當喝紅茶時,茶湯紅褐色,透過茶湯看銀色斑點呈金黃色;喝綠茶時,茶湯呈黃綠色,透過茶湯銀色斑點是銀白色。這種變化將品茶意境的妙不可言表現得淋漓盡致。宋代斗茶用打茶法,白色茶末較多會掩蓋雨點釉的色澤變化,明代以后改散茶,雨點釉卻已失傳,直至今日可以在品茶湯,觀茶色時細細欣賞著雨點釉的微妙變化。淄博窯對黑釉的鐘愛遠不止這些,近現代還發展了淄博花釉,即在黑色釉料基礎上用其他釉色繪畫,出窯萬彩的釉面效果是黑釉瓷器更長遠的發展。

圖4 當代淄博雨點釉天球瓶
我國的傳統瓷器燒造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青瓷(白里泛青)以還原焰燒成;另一類是白瓷,以氧化焰燒成。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陶工們在長期的陶瓷制作過程中發現使用白度高的原料或盡可能地去除釉料和泥料中的鐵,就可以燒制出白瓷。唐代陸羽《茶經》有“越窯青瓷似玉似冰……邢窯白瓷類銀類雪……”的評判,可見陶瓷燒造在唐代雖然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但世人還是對青瓷更加情有獨鐘。寨里青瓷的燒成,根據發現的窯爐型體,經過專家們的分析,認為寨里古窯已形成半倒焰窯,所以寨里窯能夠燒制青瓷,但半倒焰的饅頭窯容易出現還原不充分青中泛黃的釉色,總的來說,這種窯爐更適合氧化焰燒成。但寨里窯沒有等來燒制白瓷的輝煌,便走向了沒落。相比之下,唐代晚期磁村窯繼續燒制黑釉,兼燒醬色釉、綠釉瓷器,且能燒制絞胎、三彩及少量白釉及白釉點綠彩瓷器,開創了淄博窯生產彩瓷的先河。此時磁村窯燒制的白釉瓷器盡管胎體的白度不足,表面使用化妝土,但其釉色光亮,造型輕巧,裝飾多樣,燒成溫度較高,極具地方特色。磁村窯發展到宋代,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燒造規模日益擴大,品種迅速增加,北宋初年白釉瓷器燒制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因而改為以白瓷燒制為主,間燒白地黑花、黑釉、醬色釉瓷器,還燒制雨點釉、兔毫釉、茶葉末釉、三彩瓷器等等,燒制工藝也從簡單的支燒到覆燒,再到刮圈疊燒,如圖5碗中央有一圈刮痕,是因為燒成中為產品疊燒,上面坯體底足部分與下面坯體接觸部位的釉要刮掉,以免在燒成過程中粘連,這種燒成方式以及窯址中窯爐的結構表明當時淄博地區已使用煤窯,用煤做燃料,還原焰燒制青釉時非常容易產生“吸煙”現象,即青色釉面會有大塊的黃斑,氧化焰燒成青瓷呈黃綠色不美觀,但宋代饅頭窯用煤炭燒制白瓷和黑瓷沒有明顯的燒成缺陷。此時陶瓷裝飾工藝也有較大改進,從單一青色、黑色、白色到三彩,刻花、剔花、篦劃花、黑釉起白線(粉杠瓷)、茶葉末釉、雨點釉等,甚至出現了模具,提高了成品率和產量。據載,因磁村窯燒制瓷器產量巨大,北宋時期官府曾在磁村設官收稅,稱“磁村務”,進而證明當時瓷器燒制的規模和產業的興隆境況。
磁村窯白瓷的燒造可以說是占了天時地利人和。北宋末年,北方連年戰亂,但主戰場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山東卻相對太平。河南、河北的窯工在避難時很可能來到山東,因靠手藝謀生而來到生產陶瓷器的淄博磁村窯。從磁村窯出土白瓷的裝飾風格中可以看出磁村窯與河南、河北窯口裝飾方法的相似性。磁村窯白瓷盤、碗里壁刻以花草紋,空間以篦狀工具劃出不同式樣的復線(如圖5),既突出了主題,又增加了裝飾效果,這種裝飾流行于河北磁縣的觀臺、彭城及河南鶴壁、禹縣扒村等窯。歷史的巧合成就了磁村窯白瓷的發展,豐富了淄博地區瓷器燒造的歷史。

圖5 白瓷扒花碗
但淄博地區并沒有發現大量適宜燒制白瓷的粘土,白瓷土量少,分布相對分散,呈雞窩狀(不是礦藏,沒有相對的深度和厚度,呈土堆狀,不能大量開采),如羅村瓷石、彭陽瓷石等,對于宋代手工作坊的小規模生產或作為化妝土使用是適宜的。而且淄博白瓷土含鐵量低含鈦量高,鈦在氧化氣氛下呈淡黃色,在還原氣氛下呈黑灰色,淄博白瓷的燒制是使用饅頭窯氧化焰燒成,因此淄博白瓷白中泛黃。淄博窯原材料的局限性和以滿足民用為主的日用陶瓷生產特質決定了白瓷沒有更深遠的發展。在淄博陶瓷史上,白瓷的生產如同曇花一現,卻豐富了淄博陶瓷的生產類型和式樣,拓展了制瓷工藝和空間。
淄博地區沒有高質量的高嶺土,因此淄博地區的白瓷生產時間短,產量較小。至近現代,淄博人從材料學的角度,科學研發出高滑石瓷——魯青瓷和合成骨質瓷——華青瓷。
1.魯青瓷的生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淄博地區的材料研發主要立足于山東附近的原材料,淄博沒有大量適宜白瓷燒制的粘土,但山東煙臺棲霞地區有大量的滑石礦,棲霞滑石最早用來制做電瓷,是一種良好的絕緣材料。生滑石呈片狀,未經煅燒很難成型,煅燒后白度高、透光性好、晶體多、強度高,但可塑性差,熱穩定性不好。如果燒成溫度不夠,坯體吸水性很高。綜合滑石的優缺點,在博山陶瓷廠、淄博瓷廠、山東硅酸鹽研究所技術人員的共同研究下,終于合理掌握了滑石在坯料中的配比,燒成各方面性能良好的高滑石質瓷。高滑石瓷以滑石、粘土、長石為主要原料,燒成溫度在1290-1310℃,成瓷后瓷胎由“方石英、頑輝石與玻璃相組成”。滑石的用量約70-75%,生滑石先球磨約20小時后榨成泥餅,在匣缽內煅燒至1200℃,并保溫6小時(目的是破壞其片狀結構),然后單獨球磨一段時間,再與其他組分混合球磨制成泥料。長石(鉀長石)含量約為10%,粘土含量低于20%,粘土過多會影響瓷器的白度。滑石瓷燒成范圍窄,高溫可塑性差,燒成時容易變形,一般采用高溫素燒+低溫釉燒的二次燒成工藝。高滑石瓷的白度、色調、半透明度、吸水率、機械強度、熱穩定性等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了一般日用細瓷的水平。淄博產高滑石瓷可以燒制乳白瓷、魯青瓷、象牙黃瓷三個品種。魯青瓷系在高滑石瓷胎上施含鐵、鋇的長石釉,采用還原焰燒成。因釉面青翠光潤、晶瑩欲滴,既有中國傳統青瓷的特色,又有瑩綠明快的獨到之處,并為山東所創,故名“魯青瓷”。趙樸初先生曾經用“光滑朗潤魯青瓷,疑有仙人捧玉卮。雪沫乳花浮午盞,靜參禪味吃茶時”[4]來稱贊魯青瓷。
魯青瓷的研發是淄博青瓷的創造性發展,或許是源于中國人對玉文化的崇敬,淄博人創造了真正意義上的高品質青瓷,1977年淄博為北京飯店日式餐廳生產魯青瓷餐具,被稱為“打不破的瓷器”,從而享譽全國,1983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1987年獲比利時布魯塞爾第36屆尤里卡世界發明博覽會金獎。淄博的魯青瓷是淄博陶瓷材料創新的初探,這一成功的嘗試激發了淄博陶瓷在材料研發方面更深入的拓展。
2.合成骨質瓷的生產
骨質瓷又稱骨灰瓷(Bone china),是以骨灰、高嶺土、長石、石英為原料的“磷酸鹽-高嶺土-石英-長石”系統瓷(圖6)[5](P22)。骨質瓷早在19世紀初由英國人試驗成功,1821年,骨灰瓷的比例被“標準化”,國際上認為骨灰含量達46%的坯料(現在骨質瓷新的國際標準是骨灰含量36%以上),能生產出最好的骨質瓷。早期的骨質瓷使用的是動物骨粉,骨粉脫膠后經高溫煅燒,再加入到粘土,長石,石英的坯料中。骨質瓷同樣需要經過高溫素燒和低溫釉燒兩次燒成的燒成工藝。燒制出的白瓷白度可達80度以上,具有白度和透明度高的特點,產品薄而規整,釉面光亮,呈暖白色,針孔少,屬于高級細致瓷,但熱穩定性較差。

圖6 合成骨質瓷
骨灰瓷以磷酸鈣為助溶劑,磷酸鈣本身的熔點并不低于1743℃,它的助熔作用主要是能與石英、高嶺土共熔,且共熔溫度為1290℃,骨灰瓷坯料的組成點接近于共熔點,所以燒成范圍窄,燒成溫度必須控制在1280℃以下。所以骨灰瓷一般也采用二次燒成。在1250-1270℃以下將坯體燒結,瓷胎經拋光處理后上低溫熔塊釉再經1080-1120℃低溫釉燒。燒成后瓷胎由“方石英、鈣長石、莫來石、玻璃相”組成。國際上骨質瓷僅英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少數國家生產。中國1970年代初,河北唐山最早研制,1979年山東淄博開始研制,1980年研制成功并投入生產。[6](P177)早期骨質瓷中使用的骨灰是動物骨粉,先將動物骨頭經蒸汽蒸煮后,除去雜質和油脂,再裝入匣缽內經1100℃煅燒而成。動物骨粉屬生活廢料,使用動物骨粉制作陶瓷是相對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生產鏈,但高品質的骨質瓷對動物骨的要求相對也很高,因為牛骨、羊骨、魚骨中磷和鈣的含量不同,成年動物骨與幼年動物骨的鈣磷比也不同,在陶瓷生產中很難要求每一批動物骨的成分是一樣的。相比之下每一批動物骨粉制成的骨質瓷在高溫燒成后都可能呈現不一樣的燒成結果。
近年來為提高生產質量,世界上許多國家開始提出研制新型骨質瓷,即嘗試用其他含磷酸鈣的材質代替動物骨灰,坯料中磷酸鈣用量占30%-50%,其余部分為長石、石英和強可塑性的高嶺土。上世紀90年代日本提出new bone合成骨瓷,即使用合成原料代替動物骨粉,化學實驗中碳酸鈣與磷酸反應后生成磷酸鈣,與動物骨粉的成分相似,同時合成骨質瓷的原材料不會受不同批次動物骨中磷和鈣的比例變化的影響,坯體性能更加穩定,但成本較高。1999年山東省硅酸鹽研究所也研制成功合成骨質瓷,并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同年,合成骨質瓷在淄博地區投入生產。
華青瓷是合成骨質瓷,是淄博窯又一創造性青瓷,魯青瓷和一般青瓷的發色是靠釉中氧化鐵的還原燒成發色,而華青瓷是靠胎體發色。相比國內外其他產瓷區的乳白色(或奶白色)骨質瓷,華青瓷在泥料中加入了氧化銅等金屬氧化物,因此,華青瓷的發色是靠氧化銅的氧化燒成發色。氧化銅在氧化氣氛下呈綠色如漢代鉛綠釉,在還原氣氛下呈紅色如釉里紅。但氧化銅在高溫燒成時極不穩定易揮發,華青瓷的創燒是近代淄博窯長期從事材料研發的結果,為中國陶瓷的多樣性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華青瓷在2018年作為青島“上合”峰會國家領導人指定用瓷(圖7)。

圖7 2018青島上合峰會用瓷—華青瓷
縱觀淄博窯青瓷的發展,可以感受到淄博窯不斷創造的拓展性精神和淄博陶瓷返璞歸真、至美若缺的氣質美。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淄博窯的創造性燒制還將繼續,中國陶瓷的多樣性發展還將繼續。滿足于廣大人民群眾生活需要的陶瓷器生產,是大眾所向的,具有樸實無華的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