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丹
(鞍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0)
藝術金融近年在理論界和實踐領域非常活躍,也是國家政策的關注點之一。深入認識藝術金融特有的雙重屬性,是正確理解藝術金融相關政策取向及未來趨勢的重要前提。
1.藝術金融的核心與藝術品的特質
處于藝術業和金融業交叉領域的藝術金融,目前尚無統一定義,很多研究者從不同視角對藝術金融加以界定。上海大學教授西沐認為,藝術金融是“圍繞藝術資源資產化在藝術產業發展整個生命周期中的融資與服務過程”[1](P13);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卓志認為,藝術金融是“圍繞藝術與金融市場中藝術品或藝術資產為交易對象的資金融通或調劑余缺,并由此相關的一系列金融產品和工具的開創交易、以及藝術金融市場的中介、監管和風控等的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2](P22-23);濰坊銀行原董事長史躍峰認為,藝術金融是“各類圍繞藝術品市場主體進行的資金融通和與之相聯系的信用活動”[3](P12)。
從金融的核心和藝術品的特質出發,更容易認識藝術金融的屬性。
源自日本的金融一詞是“金錢融通”的縮略語,國內1915年出版的《辭源》將金融定義為“金錢之融通”。至今,狹義的金融通常被定義為“貨幣(或貨幣資金)的融通”。金錢或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其融通,實際是所代表的價值的融通。金錢或貨幣的融通可以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中進行,對此,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強調:“金融的核心是跨空間、跨時間的價值交換”[4](P60)。由此可以認為,藝術金融的核心,是與藝術品相關的跨空間、跨時間的價值交換。
與普通商品相比,藝術品具有兩方面特質:其一,增值性。藝術品價值的增長,可以貫穿在其“生產創作-傳播銷售-消費收藏”全產業鏈條中。藝術品的使用價值不僅由其生產創作生成,還可以在傳播銷售、消費收藏等環節中得到發現、挖掘、提升、鞏固,從而使其市場價值不斷增加。其二,貨幣性。藝術品通常因為耐用而便于長期保存,由于體積較小而便于攜帶,由于所需技術高超而凝聚大量勞動,所以在被持有、流通過程中能行使與貨幣相似的貯藏、支付等職能,與作為一般等價物的金銀貨幣非常相似。甚至有人認為,藝術品就是藝術家與畫廊、藏家達成共識的貨幣。
藝術品的增值性、貨幣性,使藝術金融在跨空間、跨時間的價值交換中具有雙重屬性。
2.藝術金融具有產業金融、金融工具雙重屬性
針對藝術品增值特性的藝術金融,是在“生產創作-傳播銷售-消費收藏”產業鏈中實現跨空間、跨時間的價值交換,是以藝術品為對象的金融。這種面向藝術品實體產業的藝術金融,實際是一種產業金融。
與能源金融、交通金融等產業金融類型一樣,作為產業金融的藝術金融通過融通資金、整合資源為藝術產業服務,通過滿足藝術品產業鏈的融資需求獲得利潤。與其他產業金融不同的是,藝術產業金融不僅可能在藝術品的生產、銷售過程中創造價值,還可能在藝術品的消費、收藏過程中創造價值,從而與藝術產業共享豐厚的利潤回報。由于產業藝術金融所面向的藝術品是非標產品,所面向的相關主體具有很強的個性差異,金融機構所設計的產品必須更多樣,所提供的服務必須更精細。藝術品產業的非標性和個性差異,也使開展藝術產業金融業務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使藝術金融機構承擔相當多的風險。
針對藝術品貨幣特性的藝術金融,則是讓藝術品充當一般等價物實現跨空間、跨時間的價值交換,是以藝術品為媒介的金融。這種將藝術品虛擬為價值交換工具的藝術金融,實際是一種特殊的金融工具。
藝術品作為金融工具時,與貨幣一樣具有貯藏、流通、支付功能。在戰亂中,藝術品是比黃金、股票等更容易隱匿和逃避監管的財富,更容易在國內外脫手,愈是有名氣、愈是真品、愈是便于攜帶的藝術品,行情愈好。在雅賄行為中,藝術品由于方便攜帶且價格彈性巨大,可由行受賄雙方隨意約定價格,成為跨空間價值交換的首選。近年,隨著國內外藝術品市場快速發展和藝術品價格迅猛上漲,許多金融資本介入藝術品投資,很多藝術品逐漸成為與股票、期貨相似的投資品。由于金融工具只是用于證明融通貨幣余缺的憑證,所證明的價值量可以與其自身實際用途無關,藝術金融工具的巨大虛擬性,可能造成藝術品價值與價格嚴重脫離,進而引發藝術金融危機。
1.藝術產業金融實踐為文化金融提供借鑒
文化產業是我國經濟的新支柱和新增長點,近年金融界為支持文化產業做過大量努力,包括開展銀行貸款、上市融資等形式。然而,由于文化企業普遍規模小、分布不集中、競爭力差、抗風險能力弱、有形資產少、缺乏抵押擔保物,缺少評估標準及評估機構,融資擔保等中介體系不健全,文化產業很難從證券市場獲得直接融資,也很難從銀行獲得信貸支持。同時,由于金融業對文化產業認識不深,對資金需求了解不夠,缺乏相應的服務機制、產品、業務經驗,缺乏無形資產評估體系、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金融服務文化產業的能力有限。
文化資源的資產化是破解文化金融難題的重點,因為文化資源只有從靜態存量資源轉化為文化資產,才能夠產生動態的價值增量,才能實現文化金融與文化產業的共創共贏。由于文化資源個性強、產權歸屬復雜、價值評估困難,文化資源資產化也是文化金融的難點。
藝術品在所有文化產品中傳播面最廣、使用周期最長、文化含量最高、凝結勞動量最大,是最典型的文化產品。藝術品產業也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統計局2012年印發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中,分布于文化藝術服務、工藝美術品生產、文化產品生產輔助生產等大類,涉及純藝術品、實用藝術品、文物藝術品的經營或生產等方面。藝術產業金融在藝術品資源資產化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對文化金融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在藝術品資源資產化的諸多實踐中,藝術品質押融資成效最為顯著,建行深圳市分行、民生銀行福州分行、農行景德鎮分行、工行上海分行等都推出過針對不同藝術品類的質押融資業務,濰坊銀行還通過以預收購人為核心的風控機制,成功化解了藝術品真偽鑒別、價值評估等難題,成為其常態化開展的業務。此外,藝術金融界針對藝術品產業特性開展的藝術品授權、藝術品租賃、藝術品信托、藝術品基金等實踐和試驗,旨在將多種藝術品資源轉化為寶貴的藝術品資產,創新了相對完善的業務模式、機制和產品,其經驗和教訓都可以為整個文化金融提供借鑒。
2.藝術金融工具過度虛擬化為文化金融提出警示
金融創新是雙刃劍,正如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姜洋所說:一方面,通過金融產品、組織、制度和技術創新,可以提升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如果金融創新脫離實體經濟盲目擴張,大搞資金體內循環和脫實向虛,則容易引發金融風險,阻礙實體經濟發展。文化金融的根本目的,同樣是服務于文化實體經濟。但是,由于很多文化產品具有一定的金融屬性,本身很可能在金融創新過程中成為金融工具,而金融工具的過度虛擬化,將導致文化金融創新脫實向虛,引發諸多風險。
在諸多文化產品中,藝術品的金融屬性最強,在金融工具化后最容易過度虛擬。
藝術品份額化是藝術金融工具過度虛擬化的典型。2011年天津文交所推出的“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是將藝術品的所有權等額拆分發售,讓投資者從藝術品增值中獲益,或上市交易賺取差價。該所首批發售的兩件中國畫評估價為600萬元、500萬元,發售價每份1元,兩個月內吸引3萬多投資者投入資金數十億元,盤中最高價達每份18.7元、18.5元。2010年前后,上海、深圳、成都、鄭州、湖南等地的文交所都發售了份額化交易的藝術品,形成了一波份額化熱潮。藝術品被份額化拆分后脫離了自身的藝術屬性,成為與證券極為相似的虛擬價值符號,投資者完全寄希望于從不斷抬高的交易價格中獲利。藝術金融工具過度虛擬會導致價格失真,很容易形成暴漲之后的暴跌。
郵幣卡電子盤是更大規模的藝術金融工具。郵幣卡市場參與者為減少交易成本,將實物集中托管,用憑證交易取代實物交割。南京文交所2013年率先推出的郵幣卡電子盤,使郵幣卡交易完全證券化。電子盤允許投資者認購電子憑證后在線交易,也可申請贖回實物。但是,大多數投資者并非郵幣卡收藏者,主要為了憑證買賣賺取差價,并不提取實物,其交易機制與股票十分相似。該業務很快被多地文交所、郵幣卡市場、大宗商品交易所復制,至2016年,線上產品已近五千個。在盤中,特別會員可能通過虛假托管、虛假宣傳、操縱市場等方式將成交價逐步抬高,然后減持,由于價格已遠偏離其真實價值,高位接盤的投資者可能被洗劫一空。
藝術金融工具的過度虛擬化證明,文化金融很容易催生過度投機,所帶來的非理性繁榮根本無法持續。
1.疏堵結合的兩種藝術金融相關政策
藝術金融的相關政策包含于文化金融政策之中,鼓勵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是國家政策的一個重要取向。
文化產業地位在改革開放后不斷提高。從1988年文化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布《關于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文化市場一詞、1992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認可文化的產業性質,到2009年國務院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發展文化產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至今,國務院及相關部門頒發了大量政策性文件,用以調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近年出臺的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政策如下:2003年中共中央通過《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問題的決定》,鼓勵多渠道投入資金促進各類文化產業共同發展。2005年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印發《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關于文化領域引進外資的若干意見》等,鼓勵非公資本和外資進入文化產業。2010年中宣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提出以金融業支持文化產業。201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鼓勵文化企業向資本市場融資。2013年中共中央通過《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2014年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提出了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具體要求。
與之相對,是對藝術金融個別領域的重拳出擊。2011年,針對一些從事產權交易、文化藝術品交易和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等的違法違規問題日益突出、風險不斷暴露,國務院發布《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簡稱38號文)。為貫徹落實該文件,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專門發布《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簡稱37號文),明確禁止包括藝術品在內的份額化產品的公開發行、集中交易,文交所的份額化藝術品交易被有效遏制。2017年,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關于做好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回頭看”前期階段有關工作的通知》(簡稱31號文),專門指出了郵幣卡類交易場所現貨發售交易的特征、違規問題、整治措施,隨后發布的《郵幣卡類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工作專題會議紀要》(簡稱49號文),提出了推進郵幣卡類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工作的具體要求,使險情頻發的郵幣卡交易得到重點整治。
2.文化金融政策的未來趨勢
馬克思將資本劃分為實體資本和虛擬資本。實體資本包括產業資本、商業資本、貨幣資本等現實資本,它們可以進入實體經濟領域,依靠生產、流通與銷售產生剩余價值。而虛擬資本是現實資本的所有權證書,其本身并沒有價值,但能夠依托金融系統進行相對獨立運動,為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虛擬資本只是現實資本的“紙制復本”,具有高度的虛擬性、投機性、風險性,其價值并不取決于所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其持有者更依賴市場價格預期、更注重短期流動,由此會導致較大幅度的價格波動。
上述疏堵兩種藝術金融相關政策,分別由于金融服務文化產業不足、藝術金融工具嚴重虛擬化,指向藝術金融中的實體資本匱乏和虛擬資本過度。
實體資本匱乏和虛擬資本過度,是目前中國經濟亟待解決的大問題。在經濟新常態下,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切實抑制金融過度虛擬是大勢所趨。未來,宏觀文化產業的金融需求將日益增加,而藝術金融工具仍難以抑制虛擬化沖動。如何促進資本回歸文化產業、防范文化金融資本虛擬化,仍是宏觀文化金融政策的主導方向。在微觀上,文化金融政策將針對文化產業特性走向精細化。產品特性和產業主體差異,決定著產業金融和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盡管北京、上海、廣州、陜西等地已結合本地實際深化文化金融政策,郵幣卡等藝術金融工具也得到了專項治理,但對于形態極為龐雜的文化產業、種類極為豐富的文化產品而言,文化金融仍有很多需要深耕的空間。分別針對藝術產業金融、藝術金融工具的雙重屬性落實落地,是文化金融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