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
2018年3月教育部已經發布了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提出目前我國現代學徒制要積極探索建立校企的聯合招生和聯合培養,實現“雙主體”育人的長效機制。如此政策背景下,全國各地的職業院校紛紛開展了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但是現代學徒制在我國的實踐推廣還有很多相關問題亟待破解。
現代學徒制的實質就是通過雙主體育人來完成多方共贏的校企合作模式,要實現這種有效的合作模式要求校企雙方在資源上共享,在優勢上互補從而能夠互惠共贏,共同發展。這就需要找到學校、企業合作契機和利益點,從多方利益角度出發。但是企業從中沒有獲得應有利益,積極性不高。具體來分析主要是存在以下問題。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受行為結果性動力、社會性動力、內部控制性動力影響[2]。當前宏觀環境無論是政策執行層面還是法律法規都沒有保障,企業沒有利益,很難獲得動力深度參與職業教育。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通常是根據學校安排和需求,協助學校進行實踐教學環節的培養,處于輔助地位。
我國高職教育在教師建設上偏重于學歷,通常是應屆研究生完成學歷教育后直接走上講臺,并沒有企業實踐工作環節,缺乏專業實踐經驗。雖然通過企業挑選派遣專業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專業技能上的要求,但是在課堂教學的組織、教學能力不足,影響教學效果。現代學徒制的試點院校中,普遍采用的院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組成教學隊伍來完成教學任務,通常院校教師和企業師傅會分開教學,缺乏整體協調和合作,在教學上各自開展[3],難以形成有效體系,沒有體現出整體性特點,對現代學徒制模式應用效果產生嚴重影響, 使得人才培養不能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從而影響現代學徒制開展,人才培養無法提升。
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與人才培養缺乏長效配套機制,適應的崗位企業遴選制度也不夠健全。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是通過企業對市場的敏銳性和前沿性來決定其人才培養方向,通過企業把市場行情、經濟動態、技術革新等方面的需求導入到人才培養體系中,只有建立起全面有效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能夠推進校企融合的廣度與深度,提升現代學徒培養的質量[5]。
作為雙主體的人才培養方式,現代學徒制要求在學校和企業之間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校企合作應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則,使雙方的利益都得到滿足。高校與企業都是人才培養的主體,校企合作的開展是為了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與職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對企業來說可以產生的效益包括較低的學徒津貼,學生畢業后的人才儲備,良好的社會形象等,這些對于大企業而言,利益會更能把控。對于小企業,培養出來的學徒可能更容易被其他企業雇傭,因而相比較來說投入大,而風險性高,難以建立長效機制。校企合作中要考慮更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職業院校要推行現代學徒制,對于合作企業資格的選擇需要建立校企合作企業的遴選機制,明確合作企業的遴選標準。從長效運行的角度,前期企業的遴選可以有效提高最終教育價值的實現。校企合作的主要承擔者是企業,找到適合市場經濟形勢發展的企業,才能培育出契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因為在對企業遴選過程中,其指標模型主要是從企業行業影響力、企業經營狀況、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和企業人才培養能力等,具體指標模型如表1,在具體評價指標中可以根據區域經濟情況和行業、企業情況進行量化確定。

表1 企業遴選指標體系
相關的遴選流程要從校企合作企業的評價機制、考核機制和評價退出機制等進行全面的管理循環。根據遴選標準和價值觀認同的策略,相關利益方推薦潛在成員企業加入或者企業主動申請。
合作企業要全程參與職業教育課程開發之中,以職業活動為中心選擇課程內容,構建課程體系與結構。課程層次劃分為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職業專長課程三個層次,讓學生從寬泛到專精,由淺入深,呈階梯螺旋式上升。企業參與學徒制的課程開發,應注重職業活動、職業經驗以及職業技能的訓練,規范企業的培養過程,保證職業教育的質量。
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的評價體系應既包括對學徒的考核,也包括對企業師傅的考核。具體來看,對學徒考核的主體應除學校自身外,還可以通過相關行業、企業或第三方機構來開展。考核的內容根據學徒培養標準和行業職業資格要求,對學徒知識掌握程度、崗位實際操作水平、工作表現、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等來開展;考核的方式結合崗位職業要求開展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的原則,同時將考核的結果作為定期檢查、反饋的依據,完善或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對于現代學徒制師資隊伍薄弱的環節,還應加強與企業構建針對企業師傅的考核評價體系及評價機制,校企雙方可以每年對師傅進行等級考核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