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富英,蔡亞紅,朱玲蘭,林娟英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浙江杭州 310006
鼻咽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放射治療是鼻咽癌根治性治療的有效方法[1]。由于放射治療損傷正常的鼻黏膜組織,放射性鼻竇炎的發生率明顯增加,臨床常表現為頭痛、鼻塞、流涕、嗅覺功能減退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為預防放射性鼻竇炎,目前常在患者放療期間及放療后進行鼻腔沖洗,但由于鼻腔沖洗水壓較小,只能沖洗掉鼻咽部、鼻腔黏膜表面的滲出物、濃涕及壞死組織,而鼻竇內的炎性滲出物和壞死組織無法徹底清除,另患者機體免疫力低下,易合并細菌感染,致急性鼻竇炎發生[3]。因此本研究嘗試采用中藥超聲霧化鼻吸入聯合鼻腔沖洗對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療后鼻竇炎進行預防,取得較好效果?,F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首次就診診斷為鼻咽癌且在醫院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腫瘤內科手冊》[4]鼻咽癌診斷標準的住院患者;一般情況良好,未合并其他部位的腫瘤病灶,預計生存期>3個月;治療方案為電子直線加速器6 MV-X線進行常規分割照射,連續完成每周5次,共7周的放射治療,每次照射劑量為2 Gy,總照射劑量為70 Gy;年齡20~70周歲;認知能力正常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心、肺、肝、腎、造血系統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耐受放射治療的患者;不按治療方案完成治療,無法判斷療效者。采用隨機數字表將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的116例患者分為觀察組58例和對照組58例。觀察組:男38例,女20例;平均年齡(46.78±8.39)歲;鼻咽癌Ⅰ期40例,Ⅱ期16例,Ⅲ期2例。對照組:男30例,女28例;平均年齡(47.57±7.84)歲;鼻咽癌Ⅰ期45例,Ⅱ期11例,Ⅲ期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從放射治療第1天開始進行鼻腔沖洗,沖洗前向患者宣教沖洗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將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倒入鼻腔沖洗器,患者取坐位或者站位,頭部稍稍前傾向下,胸前放一臉盆。將鼻腔沖洗器的一頭對準一側鼻孔,藥液進入鼻腔后囑患者用鼻深吸氣,用嘴呼氣,使沖洗液完全吸入鼻腔內,再由口部吐出,吐入臉盆。沖洗左右鼻腔各10 min。先沖洗堵塞較嚴重的一側鼻腔,再沖洗另一側鼻腔;操作時禁止說話,以免引起嗆咳;勿用力擤鼻涕,避免引起鼻腔出血;若出現打噴嚏、咳嗽、嘔吐等癥狀,立即停止操作,癥狀緩解后再行沖洗。鼻腔沖洗1次/d,直至療程結束,共7周(49 d)。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0.9%氯化鈉注射液鼻腔沖洗完畢后再予中藥超聲霧化鼻吸入。中藥煎劑成分包括:桑白皮6 g、白芷3 g、薄荷3 g、赤芍6 g、當歸6 g、麥冬9 g、北沙參9 g、蜂房3 g、桔梗6 g、石菖蒲6 g,由醫院中藥房濃煎成50 ml。操作前,將50 ml中藥液濾渣后倒入超聲霧化器霧化罐中,配鼻腔專用噴頭。調節霧量,以不引起患者嗆咳為準。將鼻噴頭對準鼻孔,指導患者用鼻深吸氣,期間觀察患者對中藥的反應、有無鼻腔出血等情況。若出現咳嗽、噴嚏、劇烈嗆咳等現象,立即停止,癥狀緩解后再行鼻吸入。中藥超聲霧化鼻吸入1次/d,每次左右鼻腔各10 min,直至療程結束,共7周(49 d)。
1.3.1臨床癥狀積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在干預前及干預后第4周和第7周由護士對患者臨床癥狀進行評價,主要癥狀分為頭痛、鼻塞、流涕和嗅覺功能減退。癥狀積分:無癥狀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積分癥候:0分不存在該癥狀;1分輕度,提示癥狀偶爾發作,不需要藥物干預便可自行緩解;2分中度,癥狀經常發作,需藥物干預才能獲得緩解;3分重度,癥狀持續存在。
1.3.2療效評價標準
療程結束時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由臨床醫生結合鼻內鏡檢查結果及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綜合評價療效。治愈:鼻塞、流膿涕消失,鼻腔通氣,鼻內鏡檢查無異常;有效:鼻塞、流膿涕基本改善,鼻腔基本通氣,鼻內鏡檢查可見少量分泌液;無效:癥狀未改善,鼻內鏡檢查膿性分泌物仍較多。總有效率=(治愈病例數 + 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1.3.3放射性鼻竇炎發生率
比較放射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的放射性鼻竇炎發生率。放射性鼻竇炎判定標準采用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7],由臨床醫生診斷。放射性鼻竇炎發生率=放射性鼻竇炎發生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運用SPSS 19.0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等級資料以例數表示,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第4周和第7周,觀察組頭痛、鼻塞、流涕和嗅覺功能減退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續)
觀察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6.6%,對照組為84.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放射治療3個月后放射性鼻竇炎發生2例(3.4%),對照組9例(15.5%),觀察組放射性鼻竇炎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921,P=0.027)。
鼻腔沖洗是目前防治放射性鼻竇炎最常用的方法,0.9%氯化鈉注射液或3%氯化鈉注射液是常用沖洗液[7]。單純的鼻腔沖洗只能沖洗掉附著于鼻咽部和鼻腔黏膜表面的滲出物、膿涕及壞死組織,但由于鼻咽癌患者機體免疫力低下,隨著放射治療次數和放射劑量的增加,患者患鼻竇炎的概率也相應增加,且癥狀加重,因此單純的鼻腔沖洗法療效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中醫學認為放射線是熱毒外邪,由于熱毒傷津耗氣,致肺胃陰虛津傷、邪毒滯留于鼻竇,同時傷及脾胃功能,脾失運化則水濕內停,濕熱上蒸停聚于竇內,氣血生化不足,無力上輸至鼻竇而引起鼻竇炎[8]。因此,防治放射性鼻竇炎應以清解熱毒為主,滋陰生津為輔、扶正祛邪為原則[9]。本研究采用中藥超聲霧化鼻吸入聯合鼻腔沖洗預防鼻咽癌放射治療后鼻竇炎,此方藥中,桑白皮、白芷、薄荷具有清解熱毒、宣肺通竅之功效,當歸、赤芍具有補氣活血之功效,北沙參、麥冬具有滋陰生津之功效,桔梗、蜂房、石菖蒲具有排膿行散之功效,諸藥合用,具有養血潤鼻、宣肺通竅、化膿排毒之功效。超聲霧化霧滴小而均勻,隨著深而慢的呼吸,藥液充分進入鼻腔及各鼻竇并均勻分布,使藥物最大程度發揮作用[10]。將二者結合起來,使中藥在鼻腔及各鼻竇黏膜表面廣泛均勻分布而充分發揮其藥效,保持鼻腔、鼻竇的通暢引流。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常規鼻腔沖洗的基礎上加用中藥超聲霧化鼻吸入后第4周和第7周,患者頭痛、鼻塞、嗅覺功能減退和流涕等癥狀顯著改善,癥狀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6.6%,高于對照組84.5%,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有研究顯示,中醫藥防治放射性鼻竇炎有著比較理想的臨床效果。閆偉等[9]采用中藥超聲霧化鼻吸入聯合鼻腔沖洗治療,結果顯示40例實驗組患者的炎癥因子高敏C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降低,纖毛傳輸速率增加,提示中藥超聲霧化鼻吸入治療能更好地促進炎癥修復。目前認為纖毛傳輸速率在評價鼻腔黏膜功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纖毛運動障礙是患者放射治療后鼻竇炎發生發展最為關鍵的一個病理因素。李泳文[11]、屈濤等[12]研究顯示,鼻腔沖洗聯合蒼耳子散加味方,可以增加纖毛傳輸速率,中醫聯合應用療效更佳,從而降低了鼻竇炎的發生率。本研究評價指標雖然未從纖毛傳輸速率進行觀察,但研究結果與其相似,即放射治療3個月后由臨床醫生診斷結果可知,對照組放射性鼻竇炎發生9例(15.5%),觀察組為2例(3.4%),對照組放射性鼻竇炎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可見中藥超聲霧化鼻吸入聯合鼻腔沖洗能較好地預防鼻竇炎的發生,且操作簡單、安全、無痛苦,患者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