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生 杜國聰 陳銘 毛萍


【摘要】 目的 對比對閉合性脛腓骨骨折患者分別應用開放固定手術、髓內釘固定手術以及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MIPPO)技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90例閉合性脛腓骨骨折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1組、對照2組、觀察組, 每組30例。對照1組接受開放固定手術治療, 對照2組接受髓內釘固定手術治療, 觀察組接受MIPPO技術治療。比較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5個月后, 觀察組總有效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1組的53.33%和對照2組的6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2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1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0顯著低于對照1組的26.67%和對照2組的13.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2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1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相比于開放固定手術、髓內釘固定手術治療, 給予閉合性脛腓骨骨折患者應用MIPPO技術治療效果更佳, 更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閉合性脛腓骨骨折;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技術;髓內釘固定手術;開放固定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10
Observation on clinical effect of MIPPO technique in patients with closed fracture of tibia and fibula? ?ZHAO Min-sheng, DU Guo-cong, CHEN Ming, et al. Zhaoqing Gaoyao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Zhaoqing 52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open fixation,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 technique in patients with closed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closed fracture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1, control group 2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1 was treated by open fixation, and control group 2 was treated by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MIPPO techniqu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After 5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96.67%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 53.33% and control group 2 66.67%,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 2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1,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0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1 26.67% and control group 2 13.33%,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control group
2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1,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open fixation and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MIPPO technique shows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for patients with closed fracture of tibia and fibula,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patients and has higher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Closed fracture of tibia and fibula;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Open fixation
傳統臨床對于閉合性脛腓骨骨折患者多給予切開復位配合內固定治療, 但由于創口較大, 術后患者恢復時間較長, 故康復速度較慢。隨著微創技術的逐漸成熟, MIPPO技術在臨床已得到廣泛的應用[1]。現為探究將該技術應用于該疾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特選取
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90例閉合性脛腓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收集相關資料, 并進行分析, 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閉合性脛腓骨骨折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1組、對照2組、觀察組, 每組30例。對照1組中女12例, 男18例;年齡25~68歲, 平均年齡(43.33±8.23)歲。對照2組中女13例, 男17例;年齡26~70歲, 平均年齡(43.55±5.85)歲。觀察組中女14例, 男16例;年齡25~69歲, 平均年齡(43.61±8.47)歲。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治療同意書已被患者及其家屬簽署, 且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腰硬聯合麻醉, 麻醉起效后, 將其調整為仰臥位體位。
對照1組接受開放固定手術治療, 在骨折位置選取一切口, 長度約為12 cm, 將皮膚以及皮下組織逐層起開, 剝離骨折處的骨膜, 將骨折的斷端充分暴露, 將骨折處復位后, 通過螺釘以及解剖鋼板進行內固定。通過C形臂X線機透視確定骨折固定、復位滿意后, 將引流管置入, 將切口縫合。
對照2組接受髓內釘固定手術治療, 在骨折端選取一切口, 將骨折端顯露, 將骨折處復位, 并給予輔助固定。再于脛骨骸間切跡下骸韌帶內側行一切口, 通過開髓器鉆孔, 將髓腔擴大, 置入髓內釘(直徑9 mm), 通過交鎖螺栓固定兩段, 并配合阻擋釘提高固定程度。
觀察組接受MIPPO技術治療, 術前先通過影像學對患者的脛骨面形態進行掃描, 再根據掃描結果進行鋼板塑形。在C形臂X線機下復位患者的骨折處, 復位滿意后, 在距骨折斷端約7 cm的位置取一切口, 切口方向為縱向。在深筋膜與骨膜之間通過剝離器建立一軟組織通道, 順著該通道將鎖定鋼板置入。將自攻螺釘于骨折兩端處分別置入, 確保復位滿意后, 將螺釘擰入。手術結束后將切口縫合。
所有患者術后均給予抗血栓以及抗感染治療。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治療5個月后, 對患者進行隨訪, 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臨床療效評定。顯效:經影像學檢查骨折處骨痂連續通過, 活動不受限, 患肢長度正常, 骨折處無移位和成角, 無叩擊痛與壓痛, 整體愈合時間≤15周;有效:經影像學檢查骨折處骨痂連續通過, 患肢長度縮短≤2 cm, 骨折處前后成角≤10°, 無明顯叩擊痛與壓痛, 整體愈合時間≤18周;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對比術后不良反應(鋼板斷裂、固定失敗、延遲愈合)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三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5個月后, 觀察組總有效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1組的53.33%和對照2組的6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2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1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三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0顯著低于對照1組的26.67%和對照2組
的13.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2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1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將脛骨與腓骨合稱為脛腓骨, 是人體中腿部的骨骼, 此處骨折屬于骨科常見疾病類型[2]。目前, 臨床對于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為切開復位治療, 但受脛骨周邊軟組織較少, 血液供給量較少等因素影響, 患者術后恢復較慢[3]。且下肢本身稱重較大, 故如固定效果欠佳, 術后極易發生松脫、斷裂等情況, 影響患者康復[4]。現為探究何種治療方式固定效果更佳, 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 治療5個月后, 觀察組總有效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1組的53.33%和對照2組的6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2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1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0顯著低于對照1組的26.67%和對照2組的13.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2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1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 MIPPO技術是橋接式技術以及微創技術的綜合體, 相比于開放固定手術以及髓內釘固定術, 切口顯著縮小, 無需將骨折端進行直接暴露, 便可以給予相應的固定。降低了手術創傷, 對骨折端的軟組織以及血運起到了保護作用, 可有效縮短骨折愈合時間[5, 6]。且其在操作的過程中, 是通過專用器械對骨折處進行間接復位, 固定效果更佳, 可顯著降低骨折愈合后肢體縮短的發生情況。
綜上所述, MIPPO技術在閉合性脛腓骨骨折患者治療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祥福, 倪維玉, 王武琦, 等. 四柱分型理論下MIPPO技術治療老年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觀察. 中華全科醫學, 2018, 16(5):
773-776.
[2] 朱成棟, 喬高山, 夏建忠, 等. MIPPO 技術與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中下段骨折的療效比較.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8, 33(2):192-194.
[3] 林志宏, 洪啟東, 王加裕. MIPPO 技術聯合生肌象皮膏治療嚴重開放粉碎性脛腓骨骨折.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5, 30(10):1108-1109.
[4] 季煦, 萬春友, 劉亞北, 等. Hybrid 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遠端開放骨折臨床療效. 醫藥前沿, 2017, 7(12) :147-149.
[5] 葛啟航, 萬春友, 劉亞北, 等. 脛腓骨開放骨折Taylor 空間支架外固定術后軸向應力刺激對骨折愈合的影響研究.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7, 31(8):931-935.
[6] 冉川. MIPPO 技術治療閉合性脛腓骨骨折臨床療效的對照研究. 中國社區醫師, 2019, 35(10):57, 60.
[收稿日期:20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