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禹含
【摘要】 目的 研究當下兒童維生素D補充劑的應用狀況以及影響因素。方法 300例進行兒童保健管理的兒童, 分別在兒童6個月、1歲、18個月、2周歲時對維生素A和D缺乏情況進行檢查, 觀察兒童維生素A、D缺乏情況及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情況;分析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的影響因素。結果 兒童1歲時維生素A、D缺乏發生率分別為5.00%、8.00%, 均明顯高于6個月時的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5.3846、25.0000, P<0.05);兒童1歲時與18個月時維生素A、D缺乏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0、0.0231, P>0.05);兒童18個月時與2歲時維生素A、D缺乏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499、0.0240, P>0.05)。兒童6個月時維生素D補充劑正常應用率高于1歲時, 1歲時高于18個月時, 18個月時高于2歲時,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7.0435、14.0249、14.6783, P<0.05)。正常補充維生素D補充劑兒童父母最高學歷為大專及以上占比73.91%、家庭月收入(12964.67±5697.14)元、居住地為城鎮占比81.82%均明顯高于未正常補充兒童的53.19%、(9687.39±5104.36)元、63.83%, 母乳喂養率41.11%、出生體質量(2.76±1.25)kg、父母年齡(26.35±4.14)歲均明顯低于未正常補充兒童的65.96%、(3.21±1.06)kg、(29.34±5.67)歲,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當下兒童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已較為普遍, 但也有部分兒童未按照規范應用維生素D補充劑。父母年齡、學歷、家庭收入、居住環境、喂養方式、出生體質量等都是兒童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的相關影響因素。
【關鍵詞】 兒童;維生素D;維生素A;兒童保健;發育;疾病預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39
維生素A和D是人體發育的必需物質, 特別對于胎兒及嬰幼兒階段人群, 在身體發育的很多環節都不可或缺[1]。特別是維生素D缺乏會嚴重影響兒童對鈣的吸收利用, 導致鈣磷代謝失衡, 也可引起佝僂病、骨軟化癥、骨質疏松, 長期缺乏維生素A、D可能還會增加夜盲癥、干燥性眼炎、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精神性疾病的發生率[2, 3]。為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和發育, 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都提倡對于<2周歲兒童應用小劑量維生素D補充劑。本研究將以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本院300例建檔兒童為研究對象, 研究分析當下兒童維生素D補充劑的應用狀況以及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建檔進行兒童保健管理的300例兒童, 所有入選兒童家長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其中男148例, 女152例;胎齡37~42周, 平均胎齡(39.30±1.08)周;出生體質量2.25~5.18 kg, 平均出生體質量(2.90±1.21)kg。納入標準:①出生時間為2017年6月~2018年12月;②在本院建檔進行兒童保健管理;③兒童父母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④兒童父母具有正常溝通交流能力。排除標準[4]:①有先天性身體發育缺陷患兒;②伴有心、肝、腦、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的患兒;③合并有其他嚴重疾病;④對維生素D有應用禁忌證患兒;⑤合并有傳染性疾病患兒;⑥不能正常在本院參與兒童保健或中途可能失訪的兒童。
1. 2 方法 分別在兒童6個月、1歲、18個月、2歲時對兒童維生素A和D缺乏情況進行檢查, 將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自制問卷調查表, 內容包括兒童出生信息、詳細資料、父母詳細資料、家庭狀況、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狀況等, 分別在兒童6個月、1歲、18個月、2歲進行兒童保健時進行發放, 并即時回收。然后將各年齡階段的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根據兒童1歲齡時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情況將所選兒童分為正常補充和未正常補充兒童, 統計可能影響兒童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的因素, 并進行分析。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維生素A、D缺乏情況 兒童在出生后6個月檢查中均未發現有維生素A、D缺乏現象。1歲時維生素A缺乏患兒15例(5.00%), 維生素D缺乏患兒24例(8.00%);18個月時, 維生素A缺乏患兒15例(5.00%), 維生素D缺乏患兒23例(7.67%);2歲時維生素A缺乏患兒13例(4.33%), 維生素D缺乏患兒22例(7.33%)。兒童1歲時維生素A、D缺乏發生率均明顯高于6個月時,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5.3846、25.0000, P<0.05);兒童1歲時與18個月時維生素A、D缺乏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0、0.0231, P>0.05);兒童18個月時與2歲時維生素A、D缺乏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499、0.0240, P>0.05)。
2. 2 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情況 兒童出生后6個月時維生素D補充劑正常應用284例(94.67%), 1歲時維生素D補充劑正常應用253例(84.33%);18個月時維生素D補充劑正常應用215例(71.67%), 2歲時維生素D補充劑正常應用170例(56.67%)。兒童6個月時維生素D補充劑正常應用率高于1歲時, 1歲時高于18個月時, 18個月時高于2歲時,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7.0435、14.0249、14.6783, P<0.05)。
2. 3 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的影響因素 1歲時, 兒童正常補充維生素D補充劑(253例), 未正常補充(47例)。正常補充兒童男125例(49.41%), 女128例(50.59%);未正常補充兒童男23例(48.94%), 女24例(51.06%)。正常補充和未正常補充兒童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35, P>0.05)。正常補充兒童胎齡37~42周, 平均胎齡(39.28±1.18)周;未正常補充兒童胎齡37~42周, 平均胎齡(39.35±1.11)周。正常補充和未正常補充兒童胎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768, P>0.05)。正常補充兒童出生體質量2.25~5.04 kg, 平均出生體質量(2.76±1.25)kg;未正常補充兒童出生體質量2.36~5.18 kg, 平均出生體質量(3.21±1.06)kg。正常補充兒童出生體質量明顯低于未正常補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3173, P<0.05)。正常補充兒童母乳喂養104例(41.11%);未正常補充兒童母乳喂養31例(65.96%)。正常補充兒童母乳喂養率明顯低于未正常補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8901, P<0.05)。正常補充兒童父母年齡20~35歲, 平均年齡(26.35±4.14)歲;未正常補充兒童父母年齡23~46歲, 平均年齡(29.34±5.67)歲。正常補充兒童父母年齡明顯低于未正常補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2676, P<0.05)。正常補充兒童父母最高學歷為大專以上187例(73.91%);未正常補充兒童父母最高學歷為大專以上25例(53.19%)。正常補充兒童父母最高學歷為大專以上占比明顯高于未正常補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991, P<0.05)。正常補充兒童家庭月收入4500~30000元, 平均家庭月收入(12964.67±5697.14)元;未正常補充兒童家庭月收入2500~25000元, 平均家庭月收入(9687.39±5104.36)元。正常補充兒童家庭月收入明顯高于未正常補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6781, P<0.05)。
正常補充兒童居住地為城鎮207例(81.82%);未正常補充兒童居住地為城鎮的30例(63.83%)。正常補充兒童居住地為城鎮占比明顯高于未正常補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7310, P<0.05)。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2.1”顯示, 當下兒童在出生后6個月時尚未見維生素A、D缺乏情況, 但在1歲時兒童維生素A、D缺乏發生率明顯增多, 18個月時維生素A、D缺乏發生率與1歲時基本持平, 2歲時兒童維生素A、D缺乏癥狀有所緩解, 但效果并不明顯。本研究結果“2.2”顯示, 兒童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率隨著兒童年齡增長而逐漸降低。在出生后6個月內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率相對較高, 隨年齡增長其降低幅度也不大, 但在1歲時, 兒童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率明顯大幅降低, 18個月時兒童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率明顯低于1歲時, 2歲時兒童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率又顯著低于18個月時。本研究結果“2.3”顯示, 正常補充維生素D補充劑兒童父母最高學歷為大專及以上占比73.91%、家庭月收入(12964.67±5697.14)元、居住地為城鎮占比81.82%均明顯高于未正常補充兒童的53.19%、(9687.39±5104.36)元、63.83%, 母乳喂養率41.11%、出生體質量(2.76±1.25)kg、父母年齡(26.35±4.14)歲明顯低于未正常補充兒童的65.96%、(3.21±1.06)kg、(29.34±5.67)歲,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兒童性別、胎齡等差異很小。與相關研究結果相符[5-7]。
綜上所述, 當下兒童維生素A、D缺乏主要出現在6個月以上兒童, 兒童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已較為普遍, 但也有部分兒童未按照規范應用維生素D補充劑。父母年齡、學歷、家庭收入、居住環境、喂養方式、出生體質量等都是影響兒童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的相關因素。兒童保健管理中, 應該對高齡、低學歷、低收入父母、出生體質量較重、采用母乳喂養、年齡較大、居住地在農村地區的兒童維生素D補充劑應用情況引起足夠重視, 加強宣教。
參考文獻
[1] 黃慧, 畢穎薇. 兒童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骨密度相關性的研究.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8, 11(35):30-31.
[2] 劉義洋, 鄧嘉茹, 楊舒儀, 等. 2016年廣州市中小學生維生素D補充劑使用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華南預防醫學, 2018, 44(6):528-532.
[3] 何淑娟, 王芳敏, 何盈波, 等. 臺州市0~6歲兒童25-(OH)D結果及維生素D補充劑的應用現狀及影響因素.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9, 27(3):20-23.
[4] 侯江婷, 鄧紅巖, 鄒秋艷, 等. 2172例嬰幼兒維生素D營養狀況及影響因素調查. 實用預防醫學, 2019, 26(4):459-461.
[5] 孫楠, 劉倩, 楊文輝, 等. 600名嬰幼兒維生素D制劑應用現狀及影響因素.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8, 26(6):660-662.
[6] 代倩倩, 高鵬, 袁宏偉, 等. 哈爾濱市城區某校初中生維生素D水平及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7, 25(11):1101-1104.
[7] 王旭, 黎常紅, 劉小芳. 878例0~3歲農村兒童血清25(OH)D水平調查分析.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6, 37(31):3942.
[收稿日期: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