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琦
摘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親和力不足,針對性不強,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專題化教學模式系統性、針對性、問題導向性強,利于開放式呈現概論課程內容,利于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多層次需求。文章在分析專題化教學模式的特點的基礎上探討概論課程專題化教學路徑,為提高概論課程時效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專題化教學模式 教學時效性 對策
概論課程是高校思政必修課程之一,在高校思政課程中居核心地位。概論課程教材自出版以來,進行過多次修訂,目的是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利用高校思政課堂渠道,通過思政理論課程的引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滿足學生的成長成才需求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建議。為了突出概論課程的針對性,為了落實立德樹人任務,需要采用專題化教學模式,在增強概論課程吸引力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專題化教學模式的特點
1.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整合,突出課程的系統性和針對性
專題化教學是以教材編寫體系為依托,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教材章節進行重新凝練,通過相互連接且獨立主題的確定,由多名教師進行共同講授的一種教學模式。教材記錄著課程的基本內容,是教學的依托,保證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嚴肅性和穩定性是對教材內容的尊重。教材內容雖然豐富,但不能囊括所有社會生活知識,也不能因教學對象而改變內容。課堂教學活動是靈活的,是生動的,專題化教學模式能依托教學目標通過教學重點、社會熱點等知識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在實現教材內容與主題內容整合的基礎上推動教學由教材向教學體系轉變。專題化教學模式不受教材的編寫體系限制,教師在應用專題化教學模式時,可以在把握教材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目的是通過熱點事件的融入,提高學生的吸收效果。
2.通過教師集體完成教學任務,實現集體智慧的集結
專題化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一門課程由一位教師全程完成的傳統,而是將不同專題分配給不同領域中的具備學術專長的教師進行講授,所有授課教師協同完成一門課程的講授,大家在合理分工、相互協作的基礎上,通過集體力量的凝聚,使學生接受不同學術背景、社會背景教師的思想熏陶。概論課程內容豐富,一個教師完成一門課程的講授,難以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專題化教學模式是通過特定領域對某一問題有研究深度、廣度的專家進行特定課程內容的講授。專題化教學模式要求協作教師進行交流與研討,通過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學生管理等問題的探討,實現優勢互補,在集體智慧凝結的基礎上提升教學效果。
3.通過科學研究促進教學,實現科研與教研的統一
課程教學是以理論為支撐,通過對理論的理解、升華,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高校思政課程雖然理論性、政治性強,但學術性也較強。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如果只講出理論性而缺乏學術性,或只講出學術性而缺乏理論性,都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講授課程時,要將教學與科研進行有效整合,要學會在科研的狀態下研究教學方法,目的是實現教學相長。專題化教學模式利于教師對某一領域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在掌握理論知識間的邏輯關系的基礎上在教學中進行邏輯關系的展示,以增強課程教學的層次性,使課程更具感染力。專題化教學模式利于教師深入研究教學規律,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進行教學方法的使用,以增強課程的時代感,使課程更具實用性。
二、概論課程專題化教學模式的應用路徑
1.科學合理設計專題
專題是專題化教學模式的基礎,決定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開展。在設置專題時,要科學合理,要體現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要通過專題的整體性和連貫性突出教學內容,同時要體現教材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概論課程教材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經驗及學科最新研究成果。概論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用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進行大學生教育,以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社會主義建設信心。概論課程教材政治性強,對高校思政教育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時以教材為依托進行專題設計,利于概論課程的實踐實施,利于教學內容與教材內容的整合,利于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整合,利于實現概論課程教學從教材體系化向教學體系化轉變,最終實現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牢固掌握。概論課程專題的設置不是因人而設,不是隨意而設,不是經不變,而是以最新版本教材為依托,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融入,發展學生的思想。專題設置時除了以教材為依托,還要處理好不同專題之間的關系,使各專題既獨立,又能相互關聯,目的是強化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使學生在知識重合與交叉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習效果。
2.有效強化問題導向
教學的目標是通過教學內容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要進行雙向知識傳授,使學生在透徹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應用概論課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專題內容要具備問題意識,以實現通過問題導向突出概論課程主題,進而提高概論課堂教學的靈魂性,使概論課程更具說服力和吸引力。專題化教學要以社會主義建設為切入點,著眼改革開放中國的新變化和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將教材上的問題、教師的問題、學生的問題、社會的問題進行整合,以通過問題導向使學生透徹理解知識,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導向可以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知識探究,如在課前,教師可以通過概論知識點與現實問題的關系為切入點,對社會思潮中的正確和錯誤觀點進行解讀,發現學生沒有掌握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知識,并通過熱點結合進行講授。在課堂上,教師也要不斷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并以其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引導,以使專題化教學更具針對性。
3.強化創新教學方法
教育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藝術,采用何種教學方法直接關系教學效果。目前的“00后”大學生生長于網絡時代,他們思維活躍,想法多樣,課堂活動參與性強。在實施專題化教學模式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為目的進行方法創新。在課堂中,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的作用是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等提高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性。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注意創新,根據不同類型的專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視頻觀看法、課外實踐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在活動中認可概論理論,并能依托概論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概論課程主要是通過基礎知識講授向學生傳播先進的思想,目的是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在豐富的教學方法引導下,在多樣化教學活動中,學生能通過深入社會,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并堅持“四個自信”和“兩個維護”。教師也可以將專題內容拓展到網絡空間,使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并與教師交流,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4.持續重視教學管理
科學管理是生產力,概論課程教學過程是通過潛在的生產力的挖掘提升教育效果。專題化教學模式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秩序性管理,能保障專題化教學模式順利實施。重視教學管理要具備持續性,專題化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一個班級的概論課程由幾位教師共同完成,不同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進行對接,以共同管理好課堂。各專題教師要協同制定班級管理制度,并嚴格按照制度執行。一個班級的授課教師可以組成一個課程組,每個授課組下再設置授課小組,每個授課小組由4名左右教師組成,每名教師負責幾項專題的講授任務。授課小組由組長和組員組成,組長負責小組教學內容的分配,并協同其他教師管理班級。條件許可的學校,可為每授課小組配備一名研究生助教,協助課堂紀律的管理,協調課堂活動的組織。專題化教學模式由多位教師共同完成概論課程講授,各專題既獨立又關聯,需要由一位教師對所有專題的教學要求、教學重點進行界定,以使小組內所有教師能縱向把握不同專題之間的關系。小組成員要共同學習國家政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目的是有效提高概論教學的時效性。對學生進行管理是為了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通過主動學習體驗學習的樂趣。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手段,如手機APP、微信小程序等進行課堂活動的組織,使學生主動學習,進而優化學習效果。學生人手一部手機,教師可以利用手機APP的資源進行簽到、測驗、搶答等功能的應用,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新媒體平臺,學生可以收到教師布置的作業,教師對作業的反饋,進而了解自己學習的短板。通過新媒體平臺,教師可以快速統計出學生的出勤等考勤情況,通過增加平時考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專題化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利于提高概論課程的時效性。在應用專題化教學模式時,教師要依托教材精心設計專題,要強化專題化教學過程中問題的引導作用,要根據不同專題進行不同方法的創新應用,要重視課堂管理,并實現課堂管理持續性,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牢固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并將其應用于自己的實踐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全家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化研究型教學改革探究——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高教學刊,2018,(4):124-127,130.
[2]舒展,劉亞北.問題式專題化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5):26-26,27.
[3]范守忠.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化教學模式的構建——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5):209-210.
[4]李娟.“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專題教學探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9,31(12):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