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霞
(福建省長樂第一中學,福建福州 350200)
《燭之武退秦師》是經典篇目。高中語文教材幾經變化,仍保留該篇目,不單因為它是文化經典《左傳》中的重要篇章,更是因為文中燭之武舌退秦師的辯才彰顯了語言的魅力與效能。“一體四層四翼”高考評價體系,通過確立“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這一高考核心立場,回答了“為什么考”的問題;通過明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層考查目標,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問題;通過明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四個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問題。在這一體系的指導下,我們回頭反芻材料,會有一些新的教學設計理念。
自2015年始,高考作文寫作開始強化語言應用性,向交際性寫作回歸。作文命題會突出時代情境下的事件情境考量,強調場合、讀者或聽眾,并且要突出作者或說者,體現個性化特色,可以說是對學生智商與情商、分析性思維與解決性思維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查。
這種具有交際功能的文本范例在教材中為數不多。因此,當僅有的幾篇好的文本出現在面前時,我們要好好發掘、充分利用。當然《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的講述層面是由左丘明進行的,這里涉及的作為必備知識的文言字詞與人物形象分析等,暫且不表。我們進入文本內容,也就是燭之武所處的情境中來分析他的言語策略。
首先,回顧燭之武對秦伯游說的具體內容。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
凡124 字,退兩國之軍,當然足以彪炳史冊。
我們可以試著用交際性作文的分析層次,來分析還原一下燭之武的交際備案過程。
交際情境是什么?“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這樣的鄭國危亡時刻,秦、晉兩大強國聯合,鄭國國小力弱。
交際場合是什么?燭之武是“夜縋而出”,屬于秘密拜見秦伯。因此,他的交際場合是一個私密的場合,他不需要對聽眾進行分類考量,只需考慮將游說點集中秦伯一個人就行。
交際對象是誰?秦伯,其無攻打鄭國的合理性與迫切性,只為分羹奪利而來,與晉伯有小嫌隙,有利益之爭,所以對晉有防備。
交際身份是什么?鄭國使者,絕對強者壓迫下的弱者。其能認清時勢,理性定位。
交際目的是什么?退秦國之師?秦師之圍解了,那晉師之圍呢?所以燭之武的智慧高明就在這里,不僅要退秦師,還要借力打力,瓦解秦晉聯盟,借秦解秦師。
交際策略是什么?示弱,以利瓦解,并以利相誘。
從這里可以看到,交際策略的制訂主要是依據對自己的清醒認知與對交際對象的透徹了解,這決定著交際目的能否最終實現。
這里有一個小要點容易被忽略,就是如果秦國放棄攻打鄭國,而晉國堅持攻打鄭國,秦國是否會為鄭而與晉為敵呢?這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歷史也不能假設。但是,當以此設問來進行研究,我們或許對燭之武形象的理解會更深刻。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說是按照應用性的評價體系做出的對文本形式上的分析指導。但是,這些結論是如何得來的?思維是如何運作的?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一些分析法將思維的“暗箱”操作顯性化,通過對具體教材文本的分析授學生以“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這里,筆者將用一種SWOT 分析法來解密燭之武的策略制訂。
SWOT 分析法,即態勢分析,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與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進行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運用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全面、系統、準確地研究對象所處的情境,從而根據研究結果制訂相應的發展戰略、計劃及對策等。SWOT 分析法常常被用于制訂集團發展戰略和分析競爭對手情況。在戰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學生的學習能力極強。教師引入這種管理領域的分析方法,能將中國已有的分析思維方式格式化,使學生掌握分析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并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從外在形式來看,燭之武是用“利”離間了秦晉。細究起來,他是如何改變秦伯的想法呢?其實,燭之武是將秦伯的思維方法改變了,具體分析見表1。
表1 鄭國態勢分析
原來,秦伯答應與晉侯來攻打鄭國,帶有雙贏的想法,即力量懸殊之下,唾手即可分一杯羹,按原計劃估計還是平分。但燭之武利用地理差,將秦晉攻打鄭的平等地位變成了優劣之差,再加上晉侯曾經的失信行為,秦伯對他的信任值降低,晉國和秦國的關系大不如從前且兩國處于競爭關系。種種因素匯集,燭之武巧妙地將秦伯的思維由雙贏思考模式變成了“囚徒困境”,也就是一種非零和博弈思維。秦伯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放棄了同盟的最佳選擇。這也是燭之武必須單獨見兩方中的一方的原因。分離秦伯、晉侯的信息,不讓秦伯與晉侯有交換意見達成共識的機會,拋出利益的變量,讓二人的同盟瓦解[1]。
當我們分析到這里,再回頭看前面燭之武與秦伯的對話,燭之武這個雖不受重用但依舊關注天下形勢的智者形象躍然紙上,其對時局的分析、對地理的了解、對人心的洞察讓我們嘆服。學生在分析中也更能體會到中國人的智慧。
這種跨學科引入方法與思維的教學方法,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鑒賞能力,既豐富了課堂,又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還使語文學科更理性,更有趣味性,更富有綜合性、實用性。教師不妨在高考新評價體系下,時時反觀教材的傳統篇目,嘗試改變自身的教學策略,使語文課堂生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