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存喜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一中學,甘肅武威 733399)
2017年,教育部頒發的《國家中長期健康教育事業建設規劃綱要(2017—2035)》指出,健康教育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業,是關系全國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事業,是改善青少年身體健康狀況的重要舉措。隨著新型教育理念的普及,我國體育與健康教育發展層次不斷提升,健康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現階段的青少年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身體素質堪憂,以羸弱的身體應對高強度的人生挑戰,必然會不堪重負。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意義不能停留在理論層面。如果學校僅僅局限于傳授學生以理論知識,而不培養學生“終身鍛煉、健康生活”的理念,那么學生的身體素質很難得到提升。體育教育在賦予學生強健的體魄時,也要從科學的角度入手,形成長效、穩定的教育模式[1]。
《中國青少年健康報》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各個階段的青少年在參與體育運動方面的情況不容樂觀,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比較差,小學階段的學生每周參與身體鍛煉的平均時間為4.5 個小時,初中生每周參與鍛煉的平均時間為2.6 個小時,高中生每周參與鍛煉的平均時間為1.9 個小時,大學生每周參與鍛煉的平均時間為3.4 個小時。這些數據遠遠低于健康鍛煉的時間,這也是我國青少年身體健康問題頻發的重要原因。
在學校教育中,如何轉變學生的健康理念、拓寬健康教育的范疇,是教育工作者必須直面的問題。從實踐的角度而言,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內涵也越來越廣泛[2]。首先,教育工作者要落實體育課程的目標,指導學生進行科學鍛煉,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例如,在體育課程建設中,學校可以優化體育課程方式,豐富體育運動項目,納入包括跑步、籃球、足球、跳高、跳遠、排球、游泳等多樣化的項目,形成學校體育教學的內涵。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關的項目。當按照興趣選擇體育訓練時,學生的參與性自然也會得到提高。其次,在體育訓練中,教育工作者要掌握科學的指導方法,制訂符合學生身體素質的訓練強度。例如,在跑步指導中,教師要從訓練時間、訓練強度、訓練頻率等方面進行規劃。對于體質較弱的學生,在其一開始參與體育鍛煉時,教師應制訂強度最小、時間最短、訓練頻率最低的計劃;隨著訓練進度的深入,逐漸加大強度、增加時間、強化鍛煉。這樣就能夠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當前,學生對健康成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而他們的身體健康水平卻比較低下,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教師要在教學指導中緩解健康發展與身體素質低下之間的沖突。
首先,教師要轉變學生被動運動的狀態,激活學生的健康思維,讓學生在運動中體會到樂趣,同時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形成良性發展的態勢,進而促進青少年身體素質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以科學的方式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學生的健康水平。
其次,教師要堅持落實體育課程標準,每周保證至少有兩節體育課,讓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在教學指導中,教師可以創設具有趣味性的體育運動活動。體育課的目標不在于競技性,而在于引導性。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的意義,不僅在于掌握科學的體育運動知識和技巧,還在于形成“終身運動”的理念。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趣味運動會”,組織學生參與趣味投籃、兩人三足等活動。這些趣味性的體育運動,不但能夠塑造學生健壯的體魄、提升其身體素質,而且能夠轉變學生的健康觀念,讓學生投入體育運動中。
從實踐的角度而言,體育教育的內涵也越來越廣泛,教師要落實全面健身的目標,指導學生進行科學訓練,以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3]。在體育教學中,首先,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體育運動活動參與性。運動需要長期堅持,需要有強烈的體育意識。因此,教師應培育學生的體育精神,強化學生的運動意識,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健康運動能力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其次,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學生的運動理念,拓寬體育教學的范疇,這是體育教師必須思考的方向。
例如,在體育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可以優化體育設施基礎,強化體育運動項目的技能指導,從體育技巧、運動理念、健康觀念、素質拓展、身心協調、綜合素養、科學健身等方面進行多樣化的體育運動訓練和指導,并且進行專門化的指導。同時,教師可以組建學習小組,讓每個小組的成員都參與到體育運動學習活動中,并讓基礎好的學生引導基礎差的學生進行學習,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關的體育學習項目,加入相關的學習小組。當按照興趣選擇體育運動訓練時,學生的參與熱情自然能夠提高。
在現代化的教育體系中,健康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不僅僅關注生理健康,還關注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只有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才能有效提升。體育運動本身就充滿魅力,在指導學生強化身體素質時,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以開放性的形式創設趣味活動,讓學生在體育學習活動中感受到快樂。教師要以運動項目的基本特征為核心,引導學生在趣味性活動中掌握健康理念的核心內涵,從而激活學生的健康意識。
例如,在體育訓練活動中,教師要掌握科學的指導方法,制訂符合學生身體和心理素質的運動負荷。如在一般的運動技巧指導中,教師要從健康觀念、生理承壓、動作規范等方面進行指導。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方式是多樣化的,教師可以以班級學生為對象,制訂鍛煉計劃,讓學生以4~6 人為一隊,進行體育運動訓練。這樣既能讓學生適應體育運動的強度,又能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后,教師要根據小組成員的表現進行評分,以促進學生體育基本技能的提升。總之,教師要以綜合性的團隊訓練,引導學生在全面發展的理念下掌握運動健身的技巧,完善學生的健康理念。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體育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與科學理念的強化,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層次也有所改善。在未來的教育體系中,我們還要將健康教育落到實處,不斷地提升實效性。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理念,使其樹立終身鍛煉的觀念,拓寬體育健康教育的范疇;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參與性,引導學生做好規劃,制訂科學的鍛煉計劃,兼顧身體、心理、認知等各個層面的健康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探索一條科學道路,形成平衡、良性、科學、長效的健康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