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淼 曹曉娜
天津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天津 300070
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飛速進步,一系列環境和資源問題日益凸顯。近年來,“垃圾圍城現象”將我國環境問題推入大眾視野的中央。垃圾分類被普遍認為是解決困境、提高資源化利用效率的關鍵環節[1-2]。進行有效的垃圾分類能讓可回收物回收再利用,充分節約資源,也能讓一些不可回收物燃燒產熱以供能。國家飛速發展,環境問題必須得到解決,因此垃圾分類迫在眉睫。迄今,全國已有46個城市將強制生活垃圾分類[3],天津市就在其中。本研究對天津市中心城區與其他城區居民環保意識及行為進行調查,對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系統給予意見,為天津市更好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從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實現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采用多階段抽樣法,選取天津市中心城區與其他城區共11個區(和平區、河西區、河東區、南開區、紅橋區、河北區、靜海區、薊州區、武清區、寶坻區、濱海新區)進行調查。每個轄區隨機抽樣抽取4個社區,再從社區中便利選取居民共240名。納入標準:①年齡18至60周歲;②知情同意,愿意加入本研究;④為調查地居住一年及以上居民。排除標準:①意識不清,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本研究屬于橫斷面現況研究方法,采用的調查方法是問卷調查法。問卷分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調查對象的基本資料,包括居住地區、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個人年收入,該部分可便于進行數據的歸類和整理;第二部分為調查對象對環境問題的認知情況,涉及居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居住地區環境問題嚴重程度、環保責任主體認知和影響環境問題的原因認知等問題;第三部分為調查對象的垃圾分類知識狀況,涉及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程度、居民獲取垃圾分類信息和知識的渠道、居住地有關垃圾分類具體規章制度的了解程度;第四部分為調查對象的對垃圾分類的態度(即調查對象的環保意識),其中涉及垃圾分類認同感、價值取向等;第五部分為調查對象的垃圾分類行為,涉及居民的日常垃圾分類行為和參與性垃圾分類行為兩方面;第六部分為問題及方式,包括調查對象認為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和可接受的宣傳方式。其中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別測試調查者環保意識及行為,各包含5題,選項從“非常愿意”、“比較愿意”、“無所謂”、“不太愿意”和“非常不愿意”,分別給分“5-1分”。計算最終得分,得分按等級分為4級:極弱為5-10分,較弱為11-15分,較強為16-20分,極強為21-25分。得分越高,說明居民環保意識或行為越強。
根據調查結果采用Epidata3.1軟件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7.0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根據中心城區與其他城區居民環保意識和行為得分分別進行秩和檢驗(p<0.05),并根據秩和檢驗結果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本次實踐研究共發放問卷240份,現場回收2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232份,有效率96.6%,調查對象年齡范圍為18-60周歲,且均在調查地居住一年及以上,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一般基本資料(n=232)
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 3 1.29初中 8 3.45高中(職高、中專、技校) 23 9.91大專 44 18.97本科 113 48.71研究生及以上 41 17.67職業機關事業 27 11.64單位企業 46 19.83個體經營戶 37 15.95其他 122 52.59 1萬元及以下 21 9.05大于等于1萬,小于3萬元 29 12.50大于等于3萬,小于5萬元 45 19.40大于等于5萬,小于7萬元 38 16.38大于等于7萬元,小于10萬元 74 31.90 10萬元以上 25 10.78個人年收入
環境問題(50.16分)在居民重點關注問題中排名第2,僅次于貧困問題(52.45分),高于就業問題(49.49分)和子女教育(48.80分)等其他問題。有49.39%的居民認為環境保護責任主體是政府,個人(21.55%)和環保組織(18.97%)次之,企業(10.09%)最后。居民認為的導致當前環境問題的原因首要是政府環保力度不夠,占54.02%,見表2。
表2 造成當前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n=232)
對于天津市現行的生活垃圾分類標準,有68.23%居民的回答是不正確的;居民獲取垃圾分類信息和知識的渠道中,電視、廣播最多,占66.49%,其次是互聯網瀏覽(61.41%),而從政府部門宣傳和環保組織獲得垃圾分類信息和知識較少,見表3;居民自身易接受的倡導垃圾分類回收方式中,首要是電視網絡宣傳(62.51%),其后是社區活動(52.36%)和派發宣傳單、入戶宣傳(45.81%)(詳見表4);88.67%的居民認為必須實行垃圾分類。
表3 獲得垃圾分類信息和知識最多的渠道(n=232)
表4 居民易接受的倡導垃圾分類回收的方式(n=232)
對中心城區與其他城區居民有關環保意識得分進行秩和檢驗。檢驗結果顯示,中心城區與其他城區居民有關環保意識存在差異的Z值為0.94,對應α(α=0.05)標準下,P值為0.1736,可以認為中心城區與其他城區居民的環保意識不存在差異。此外,居民對于公益性、繳費性、“以物換物”等垃圾分類活動的參與意愿度分別為68.93%、55.69%、66.33%,均較高。
根據秩和檢驗結果顯示,中心城區與其他城區垃圾分類行為存在差異的Z值為-2.22,對應α(α=0.05)標準下,P值為0.0132,可以認為中心城區與其他城區垃圾分類行為存在差異。其中,中心城區58.93%的居民平時有垃圾分類習慣,其他城區為51.22%;36.51%的其他城區居民選擇“不會將家庭生活垃圾分開處理”,中心城區僅為23.58%。經logistic回歸分析,文化程度和性別2個影響因素進入回歸模型(見表5)。其中,中心城區調查對象學歷集中在本科、研究生及以上水平,其他城區調查對象學歷集中在大專、本科水平,見圖1;中心城區調查對象中男性偏多,其他城區調查對象中女性偏多,見圖2。
表5 中心城區與其他城區垃圾分類行為影響因素的 logistic回歸分析(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目前居民認為的實施垃圾分類處理的困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①居民缺少垃圾分類方面的有關知識(68.10%);②垃圾分類設施不夠完善(65.52%);③政府宣傳力度不夠(56.47%)。居民認為的讓自己及家庭成員保護環境的最好兩種方式分別是對環保個人和家庭進行獎勵(39.22%)和處罰破壞環境者以警示(31.90%)。
環境問題得分僅次于貧困問題,但有近一半的居民認為環境保護責任主體是政府而非個人,表明在環境問題重視程度和環保主體問題上,居民認知存在偏差,即認為環保問題很嚴重,但責任主要在政府。這也與調查結果顯示的較多居民認為導致當前環境問題的原因是“政府環保力度不夠”相呼應,與畢競悅[4]的觀點相同,即居民尚未明確自身在環保中的重要性和主體作用,是導致環境治理問題推行困難的原因之一。
對于天津市現行的生活垃圾分類標準,有近70%的居民的回答是不正確的,這說明天津市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標準仍不明確。而電視網絡的大頻率使用和社區活動、派發宣傳單、入戶宣傳等方式較高的接受度,提示利用上述渠道加強宣傳教育的可行性較高。此外,居民對垃圾分類的參與意愿普遍較高,因此只要將垃圾分類知識和政策宣傳到位,居民積極性調動并非難事。
目前居民認為的實施垃圾分類處理的困難主要有居民知識缺乏、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和政府宣傳力度不夠三方面。而居民可接受的有關垃圾分類的處理辦法總結而言即為獎懲分明,提示設立明確的垃圾分類獎懲制度、加強宣傳教育、完善基礎設施可督促居民垃圾分類行為。
性別和文化程度是中心城區與其他城區垃圾分類行為存在差異的影響因素。從文化程度看,中心城區高學歷者較其他城區多,這一點與岳曉鵬等人[5]的研究相對應。文化程度較高的居民獲取和接受信息的能力較強,幾率較大,加之高學歷者的自我約束力較強,對生活品質要求較高,出現“垃圾直接扔”的可能性更小。從生物學角度看,經便利抽樣獲得的調查對象中,中心城區男性偏多。男性比女性更加理性、邏輯和堅持規律,對于什么垃圾該扔在什么地方更明確,而女性在弱體力、長時間的承擔家庭勞動的精神、生理雙疲勞狀態下,對于垃圾分類的用心程度和敏感程度都會略有欠缺。因此現今國內外也多有呼吁,號召女性積極投入保護環境的行列中[6]。
天津市居民垃圾分類環保意識較強,參與積極性較高,但對自身在垃圾分類中的主體作用不明確,對相關知識掌握程度不夠。性別和文化程度是中心城區與其他城區居民垃圾分類行為存在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電視網絡、社區活動及入戶宣傳的方式或為有效教育和宣傳方式。增強居民垃圾分類相關知識,促進居民環保責任主體觀念的改變,完善垃圾分類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制定更有針對性地獎懲制度,注重宣傳教育的到位性有助于垃圾分類政策的實施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