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康 湛磊



摘 要:建窯作為宋代的八大名窯之一,所燒制出的建盞能在我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究其原因,是在該時期的福建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影響下,建盞才會衍變出了與其他窯口所生產的瓷器大不相同的釉色、胎體以及造型。本文從宋代福建所具有的濃厚的思想文化、獨特的瓷土資源、精湛的制瓷技藝等多個方面來探索地域文化對建盞的影響,希望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建盞,并針對建盞建立一個更清晰、更系統的認識。
關鍵詞:建盞;建窯;福建茶文化;宋代理學思想;福建瓷土資源;福建制瓷技藝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3-00-04
建窯原本不過是閩北地區一個在唐末改燒黑釉瓷的普通瓷窯,而后利用當地優勢不斷改良創新,燒制出了獨具風格的建盞。到了兩宋時期,建盞隨“斗茶”風靡全國,甚至遠銷海外,更是受到日本的強烈歡迎,其優秀作品至今仍被日本奉為國寶。建盞厚重端莊的胎體、神秘莫測的釉色、實用至上的造型都與宋朝時期福建的地理位置、瓷土資源、思想文化及制瓷技藝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1 福建的思想文化對建盞的影響
1.1 福建茶文化對建盞的影響
福建茶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茶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無論古今,茶在福建一直備受追捧,甚至已經完全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福建家家戶戶皆設茶具,無論男女老幼皆愛飲茶,皆會飲茶。建盞作為飲茶工具,如此濃厚的茶文化必定會對其產生影響。
1.1.1 建茶的興盛推動了建盞的流行
宋代的茶葉生產十分昌盛,在眾多產地中,福建所產的茶葉稱為建茶,其不論是質量還是種類都位居前列[1]。上貢皇室的“龍鳳團茶”便是建茶的花樣品種之一,“龍鳳團茶”制作繁復,因而極其珍貴,即便是宋仁宗賞賜給心腹大臣,也需要幾人同分一餅,由此也可從側面看出建茶在當時的地位。隨著建茶的興起、斗茶的弘揚,建盞也隨之風靡全國,后來甚至與“龍鳳團茶”一同成為貢品。然而隨著建茶的樣式由團餅變為散條,建盞也隨之衰敗。由此可見,建盞和建茶是同命運、共興衰。再者,建茶早在南朝就聞名天下,建盞出現時間晚于建茶,且建盞與建茶同屬于福建地區,建盞難免會受建茶品飲方式的影響。
1.1.2 建盞專為斗茶而生的造型
斗茶最早開始于唐代,興盛于福建武夷山茶區。起先,飲茶只流行于文人雅士之間,到了北宋時期,飲茶已成為普遍流行的世俗行為,茶葉甚至與鹽一樣被列為生活物資,在如此氛圍下,斗茶便迅速流行起來。斗茶便是比試茶具、茶葉以及點茶技藝的優劣。宋人飲茶與前人不同,宋人用“點茶法”代替了唐代的“煮茶法”。“點茶法”是將碾磨至粉面狀的茶葉置于茶盞中,用溫度適宜的開水沖調,再用茶筅不斷地旋轉擊打茶盞中的茶湯,使茶末與水交融,泛起細膩、豐厚的白色湯花。之所以宋人會認為建盞相比其他茶具在點茶時的優勢會更突出,就是因為建盞的實用造型迎合了“點茶法”的操作步驟與成品展示的實際需要。
首先,點茶時泛起的湯花為鮮白色,黑褐色的建盞釉壁與鮮白色的湯花形成鮮明對比,黑白兩色相互襯托,更能展現出湯花的色澤,使人在斗茶時能更好地品鑒高下[2]。另外,宛如宇宙星空般神秘莫測的建盞釉面,對于宋人而言也是一種審美享受。
其次,建盞規格多為中小型,容量適宜,拿握舒適。敞口深腹、大口小底的造型不僅易于傾倒沉積的茶渣,而且可以容納更多的湯花。加之其底部胎體厚重,重心較低,在茶筅擊打時更加沉穩。此外,在建盞的臨近口沿處有一圈內陷淺槽,這就是建盞獨有的器型標志——注水線。注水線不僅能夠有效地阻擋滾燙的茶水溢出茶盞,而且內陷淺槽貼合嘴唇的形態,也非常符合人體工程學,更方便品飲。
再者,宋人飲茶通常愛好慢飲,并且注重觀賞。厚重多氣孔且含鐵量高的建盞,相對于其他茶具效果更佳,既能隔熱,便于拿握賞玩,又能保溫,保證湯花經久不散。
1.2 福建的理學思想對建盞的影響
宋代朝廷重文輕武的政策,使宋代的思想文化得以高度繁榮,繁榮的思想文化最終往往會影響審美傾向[3]。隨著宋代理學的興起,宋人的思想與審美傾向已經與唐代相去甚遠,他們開始追求天理、天人合一等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因此在審美上也偏好自然含蓄、質樸無華,甚至主張摒棄過多的裝飾[4]。當時在福建地區,理學思想已經深入人心,理學大師更是層出不窮,如朱熹就是在福建建陽創建“考亭學派”形成了理學思想體系。因此,在理學思想的影響下,建盞也形成了溫潤樸拙、端莊厚重的造型,渾然天成、神秘莫測的釉面。
2 福建的瓷土資源對建盞的影響
2.1 較高鐵含量的瓷土造就“鐵胎”
建窯位于福建北部山區,多偏酸性的紅黏土(圖1),土壤中含鐵量較高。特別是建陽水吉的紅黏土含鐵量竟高達7%~10%,取自建陽水吉的紅黏土所燒制出的建盞坯體被稱為“鐵胎”(圖2),其顏色一般為黑褐色、黑灰色,這也是建盞坯體中含鐵量很高的表現,更是建盞區別于定窯與吉州窯所產的黑釉盞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單純的紅黏土并不適合燒制瓷器,為了更易于塑形,需要摻雜石英,這就導致建盞坯體質地較為疏松粗糙,也恰恰是“鐵胎”較高的含鐵量和多氣孔且厚重的胎壁,賦予建盞比其他瓷器更強大的保溫與隔熱的效果,迎合了斗茶比試過程中的實際需要。
2.2 較高鐵含量的釉料造就建盞的釉面
建盞所用釉礦為建陽水吉所出產,建陽水吉相對于其他地區土壤,含鐵量高出了3%~9%,不僅釉礦中含鐵量高,而且植被所吸收的土壤營養成分中鐵元素占比也很高。因此,使用當地獨特的釉礦與草木灰也是造就建盞獨特釉面的因素之一。建盞的釉面斑紋就是釉料中的鐵元素、草木灰與高含鐵量的“鐵胎”在高溫還原焰下,自然形成的鐵系結晶斑紋。再者,鐵元素經過高溫燒制與氧化還原后,使建盞的釉面顏色透亮且穩定,相對于其他瓷器更不易開裂脫釉。因此,高含鐵量的釉料使建盞釉面不僅美觀,還堅固耐用[5]。
3 福建的制瓷技藝對建盞的影響
紅黏土被取回來后,并不能直接使用,要由匠人按其經驗調配,使胎土的收縮變形程度適合燒制時,才能制作坯體。僅僅是制作坯體就如此繁復,建盞的成形還需要許多同樣繁復的制瓷技藝在背后支撐。因此,建盞的誕生并非偶然,而是從古至今的各種制瓷技藝整合升級的結果[6]。
3.1 成熟的制瓷技術為建盞燒制奠定基礎
福建地區的制瓷產業由來已久,據記載,福建在大約東晉時期就開始生產瓷器了。唐代時期,瓷器已經成為國內外貿易的重要商品,在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影響下,福建利用便利的港口交通、成熟的制瓷技術、良好的瓷土資源、安定的社會環境等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制瓷業,于是福建制瓷業就漸漸興盛起來,也相應地催生了許多優秀的瓷窯,實現了在福建陶瓷史上的第一個飛躍性進步。因此可以說福建在唐代的技術積累為建盞燒制奠定了基礎,甚至可以說為宋元時期的福建制瓷業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時至今日,在福建地區,考古發現了許多古代窯址(表1),其中不乏技藝先進、規模龐大的瓷窯,也從側面證實了古代福建的制瓷技藝已經十分成熟。
3.2 獨特的龍窯柴燒為建盞燒制創造奇跡
燒制建盞所需的溫度不僅要高于其他瓷器,還需要合適的溫度區間和窯內還原氣氛,否則將無法順利燒出建盞獨特的釉面結晶。建窯位于福建北部山區,龍窯依山勢而建,自然形成了窯體坡度,利用自身結構不僅可以增加火焰溫度與氧氣進入量,還可以避開地下水,保持窯內干燥,從而易于營造適合燒制建盞的溫度區間和窯內氣氛[13]。再者,建陽地區林深樹茂,松樹較多,松樹燃燒速度快、燃點低,適宜還原焰氛圍的形成,更加有利于建盞的燒制和釉面結晶的形成。
龍窯是建盞與眾不同的樣貌得以呈現的關鍵,因為燒制溫度和還原氣氛的不同,就會出品不同釉面結晶的效果,這就是建盞的神秘魅力。如燒制溫度在1305℃前后呈現出“油滴”的釉面結晶效果,而燒制溫度在1325℃以上時會產生“兔毫”的釉面結晶效果。
4 結語
地域性是瓷器的基本特性,不同的地域條件影響了所出產的瓷器的品質和類型[14]。建窯能在兩宋時期擁有輝煌時刻,并非盲目地順應建茶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而是深刻地利用地域性影響瓷器這一基本特性,針對當地獨特的地域文化趨利避害,改燒黑釉茶盞并不斷研究發展,從而由一個普通窯口轉變成為宋代八大名窯之一。
參考文獻:
[1] 張想輝.地域文化影響下的宜興紫砂壺設計[J].大眾文藝,2019(20):116-117.
[2] 劉昱彤,梁晶.詩意空間的創新營造藝術[J].大眾文藝,2019(17):75-76.
[3] 徐雪媚,李雪艷.公共室內空間的纖維裝置[J].大眾文藝,2019(02):135-136.
[4] 張思琪,孫云鴻.宋代文人審美取向在當代中式風格室內設計中的體現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18):50-51+54.
[5] 楊薈,李雪艷,陳瑋.陶瓷在南京地鐵中的設計應用[J].大眾文藝,2019(14):108-109.
[6] 倪慶,李雪艷,于成景.南京云錦的創新設計與演變[J].美術教育研究(下),2018(11):32-33.
[7] 馮先銘.三十年來我國陶瓷考古的收獲[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01):6-36.
[8] 范佳平.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德化窯青花盤[J].中國港口,2017(S2):1-6.
[9] 傅宋良,張家,林忠干.福建建陽牛皮侖唐代窯址調查[J].南方文物,1990(04):35-38.
[10] 陳萍.從館藏文物看福州“海絲”貿易[J].福建史志,2015(03):28-30.
[11] 張衛軍.泉南奇葩晉江磁灶窯及產品[J].收藏,2012(10):74-81.
[12] 楊琮.建陽將口唐窯發掘簡報[J].東南文化,1990(03):140-146.
[13] 李元媛,王浩.蘇南宗族型傳統村落建筑景觀研究[J].藝術百家,2019,35(05),198-205.
[14] 黃瑞,楊杰.淺談呂堯臣紫砂藝術對設計藝術發展的啟發[J].美術教育研究,2020(06):63-64.
作者簡介:楊永康(2000—),男,福建莆田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
通訊作者:湛磊(1978—),男,江蘇南京人,研究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公共藝術,環境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