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晶晶 楊文君( 通訊作者)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內分泌科 湖南 長沙 410013)
多發性內分泌腺瘤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綜合征,是指在同一個患者身上同時或先后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內分泌腺腫瘤或增生而產生的臨床綜合征[1-3]。由于該綜合征發病率低,醫生對此綜合征的認知相對缺乏,與該綜合征相關的過早死亡和生活質量下降的風險明顯增加。本文統計了2015—2020年就診于湘雅三醫院并臨床確診為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人,并結合文獻,對其臨床資料作總結,以求提高醫患對此疾病的認識。
收集2015 年—2020 年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12 例臨床診斷為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的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分析。
生化及激素測定:血電解質、PTH、胃泌素、催乳素、甲狀腺功能、皮質醇及ACTH、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血尿甲氧基腎上腺素類物質、尿VMA 等相關指標測定。
影像學檢查:垂體核磁、甲狀腺及甲狀旁腺彩超、MIBI檢查、腎上腺增強CT、胃腸鏡等。
臨床一般資料見表1、表2。

表1:MEN1 患者資料回顧
9 例MEN1 患者中有6 例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1 例存在高鈣血癥但未完善相關檢查;4 例垂體微腺瘤,3 例泌乳素明顯升高,1 例輕度升高;5 例胃泌素瘤,1 例胰島素瘤;6例有腎上腺占位。其中以高鈣血癥為首發癥狀患者此次因消化道出血發現胃泌素瘤,因其發病后未規律檢查及治療,出現了胃泌素瘤惡變,胃腸道多發出血難以控制,病情危重。以反復發作低血糖為首發癥狀患者入我院前先后3 次于不同醫院行胰島素瘤切除術,效果欠佳,此外合并雙側腎上腺腺瘤、甲狀旁腺腺瘤、胃泌素瘤及胸腺9×11cm 軟組織腫物(表1)。
3 例MEN2 患者中均有甲狀腺髓樣癌及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其中1 例患者8 歲時開始出現牙齦、舌體多發贅生物,同時因骶尾部疼痛確診為脊髓栓系綜合征,10 歲時因活動耐力下降體檢發現房間隔缺損,22 歲因甲狀腺腫物外院手術治療,術后病檢提示甲狀腺髓樣癌,35 歲體檢發現腎上腺腫物,28 歲因陣發性頭痛、血壓升高入住我院,完善相關檢查考慮嗜鉻細胞瘤。患者典型類馬方體型,體型消瘦、肢體細長、脊柱畸形、關節活動度大、腕指征陽性等(表2)。
MEN1 的9 名患者中,5 名患者接受了2 種以上的手術,病程超過15 年的兩名患者接受手術次數多,并發癥多,預后差(表1)。
MEN2 的3 名患者中,1 例患者起病年紀輕,確診時間間隔長,首次為甲狀腺次全切除術,術后6 年甲狀腺髓樣癌復發。完善基因檢測提示完善基因檢查,該患者攜帶有RET 基因p.M918T 雜合突變,為MEN2B 型,惡行程度最高,預后最差(表2)。

表2 MEN2 患者資料回顧
MEN1 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通常影響多個內分泌腺體。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P HPT)是MEN1 最常見的組成,約95%的患者存在PHPT[4-5]。MEN2 是由于原癌基因RET 突變。MEN2A 是最常見的亞型,其常見臨床表現包括甲狀腺髓樣癌(MTC)、嗜鉻細胞瘤(PHEO)、PHPT。MEN2B 是MTC 和PHEO 的基礎上伴有粘膜的多發性神經瘤,類馬凡綜合征面容、巨結腸等[6-7]。MEN2B 的甲狀腺髓樣癌惡性程度最高,報道最小的髓樣癌發病年齡為2 個月,最小轉移年齡為3 個月,更具有侵襲性。甲狀腺腫物是最常見MEN2 的就診原因,甲狀腺髓樣癌為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8-9]。
我們上述病例中1 例MEN1 患者因甲旁亢長期高鈣血癥造成腎功能損傷至尿毒癥期,直至因廣泛消化道出血發現胃泌素瘤惡變確診。1 例MEN2 患者8 歲起及出現多發粘膜神經瘤,首次發現甲狀腺髓樣癌僅行甲狀腺部分切除術,后甲狀腺髓樣癌復發,合并嗜鉻細胞瘤,手術風險極大。臨床MEN1 患者和MEN1 基因突變的患者應接受生化和影像學篩查,以評估腫瘤隨時間的進展。臨床MEN2 患者RET 基因突變應根據檢測到突變的侵襲性類別行預防性甲狀腺全切除術,此外,降鈣素或CEA 倍增時間有重要的預后價值[10]。
綜上,臨床工作中醫生需注意收集組成MEN 的其他內分泌腫瘤的癥狀、體征等相關資料,注意追蹤隨訪,早診斷早治療能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