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華 蔡建( 通訊作者)
(重慶市石柱縣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 重慶 409199)
鼻科常見高發病之一的慢性鼻-鼻竇炎會對患者的嗅覺造成嚴重影響,可能產生嗅覺障礙,隨著大環境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慢性鼻-鼻竇炎患者越來越多[1]。目前對于慢性鼻-鼻竇炎的治療主要是通過藥物以及鼻內鏡治療的方式,鼻內鏡是治療疾病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2]。為探究鼻內鏡對慢性鼻-鼻竇炎的治療效果,本次選取在我院進行研究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中選取60 例我院收治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參與研究的所有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選取時間為2017 年8 月—2019 年8 月。兩組患者均符合慢性鼻-鼻竇炎臨床診斷標準,并且患者的病歷資料完整有效,對于研究中采用的治療以及護理方案表示知曉認可,并在自愿的前提下簽署知情通知書;同時本次研究將合并有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血液疾病、神經疾病的患者排除,并且調查中不存在對于研究存在抵觸或抗拒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如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10 例,年齡范圍在23 歲~69 歲,年齡平均值為(39.3±3.5)歲;實驗組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范圍在22 歲~67 歲,平均年齡為(39.6±2.9)歲。統計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在術前均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常規手術治療。
實驗組患者接受鼻內鏡治療,詳情如下: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麻醉方式,首先將鼻息肉摘除,切出鉤突,而后根據患者病情情況將篩泡、篩竇、蝶竇、上頜竇、額竇等充分暴露,對中鼻甲泡性組織、鼻竇內黏膜組織及其分泌物切除,術后接受抗炎治療。
采用我院自制的臨床療效調查表格對兩組患者經過不同治療方式治療后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評價,評價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在內鏡下進行檢查竇口開放較好;好轉: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但未完全好轉,在內鏡下進行檢查發現形成肉芽組織;無效:臨床癥狀及內鏡檢查結果無改善或加重,治療總有效率=(痊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

表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慢性鼻-鼻竇炎的發病與鼻腔感染真菌有關[3]。患者鼻腔因分泌物過多出現阻塞或出現鼻膜炎癥等均會使患者嗅覺功能下降,嚴重時可導致患者嗅覺喪失[4]。炎性因子可以使嗜酸性粒細胞激活,加速細胞炎癥因子分泌,導致患者鼻腔內分泌物過多,會使纖毛運動受影響[5]。因此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傳統治療方式對患者的并發癥以及復發率影響比較大,因此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鼻內鏡在鼻炎治療中廣泛應用。在鼻內鏡下對患者進行手術能夠改變傳統手術帶來的損傷。鼻內鏡具有較強的優越性,能夠徹底清除病灶。為了驗證其臨床價值,本次選取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鼻內鏡進行慢性鼻-鼻竇炎治療的實驗組患者顯著優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存在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再一次驗證其優越性。
綜上所述,在治療慢性鼻-鼻竇炎患者時采用鼻內鏡治療效果顯著,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