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林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 青海 玉樹 815099)
急性膽囊炎是膽道系統疾病中常見的一種急腹癥,以突發性右上腹劇烈疼痛、惡心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一旦治療不及時,則可引發膽囊組織充血腫脹及周圍組織的侵襲性損傷,導致不良預后[1]。膽囊切除術是臨床治療急性膽囊炎的有效手段,但傳統的開腹手術對機體損傷較大,術后并發癥多,患者術后恢復慢,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慢性疾病、機體虛弱,更不利于術后康復[2]。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日趨成熟,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因其具有創傷性小、術后恢復快的優點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常規開腹手術的不足。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應用效果。
以我院2017 年3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40 例急性膽囊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相關檢查確診,自愿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且排除嚴重的器官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手術禁忌證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其中男16 例,女24 例;年齡63 ~81 歲,平均(48.24±3.38)歲;發病時間1 ~17h,平均(6.75±1.35)年。根據入院單雙號將受試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20 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開腹膽囊切除術,患者取仰臥位,連續硬膜外麻醉滿意后于右肋緣下取長度約為10cm 左右,鈍性分離皮下組織,分離膽囊管及膽囊動脈并結扎,游離出膽囊進行切除,之后常規放置引流管,反復沖洗腹腔,逐層縫合切口,術畢。
研究組患者接受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患者取頭高腳低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臍下1cm 穿刺建立人工CO2氣腹,腹壓維持在10 ~12mmHg,采用常規三孔操作法,并在劍突下1cm 處及肋緣下右鎖骨中線0.5cm 處穿刺分,置入腹腔鏡,詳細探查腹腔情況后分離膽囊管及膽總管,結扎膽囊動脈,游離出膽囊行常規切除,之后于劍突下孔取出切除的膽囊組織,常規電凝止血,反復沖洗手術區域,常規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后給予抗感染、予補液、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比較兩組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時間、首次下床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時間、首次下床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術中及術后情況(±s)

表1 術中及術后情況(±s)
注:研究組各項指標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 手術用時(min) 術中出血量(ml) 引流管留置時間(h)首次下床時間(h)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h) 住院時間(d)研究組 20 43.28±7.13 55.43±12.16 25.26±2.65 5.72±1.67 25.14±3.55 5.42±1.39對照組 20 61.76±10.47 90.36±31.22 33.37±6.46 11.49±2.28 38.12±4.32 8.91±2.62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術后并發癥[n(%)]
急性膽囊炎是膽道系統中的常見病、多發病,主要因膽囊管阻塞及細菌侵襲所致,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的特點,其病因主要與患者自身的飲食生活習慣密切相關[3]。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壓、冠心病、高血糖等全身系統疾病,臟器功能逐漸退化,機體反應能力偏低,一旦發生急性膽囊炎則病變較為嚴重,且易增加壞疽、穿孔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4]。對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而言,常規開腹手術切口大,風險高,常會對術后恢復造成一定影響。相比之下,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可有效改善傳統開腹手術的弊端,可避免開腹手術腹腔暴露增加感染的風險,且CO2氣腹下可避免不必要的組織損傷,術后疼痛輕微,并發癥少,患者術后恢復快,在老年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5]。本研究結果為,研究組患者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時間、首次下床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在老年急性膽囊炎治療中創傷性小、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且不會增加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