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紅霞
(西寧市第三人民醫院 青海 西寧 810005)
老年骨創發生率不斷增加,成為臨床骨科治療所面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1]。因為老年患者機體質量在不斷的衰弱,所以容易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患者出現骨創,在治療的過程中主要對患者采取手術方案,同時要考慮患者身體機能的特殊性。患者手術以后相關功能障礙的發病率較高,因此積極的為患者選擇合理的麻醉方案尤為重要[2]。本文主要比較椎管內麻醉和全身麻醉應用在老年骨創患者當中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11 月到我院治療的76 例老年骨創患者,通過平均抽簽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觀察組20 例為男性患者,其余18 例為女性,對照組19例為男性,其余19 例為女性,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61 ~82,年齡平均為(71.55±7.27)歲,對照組的年齡為:62 ~87,年齡平均為(70.82±7.45)歲,經統計分析,兩組無顯著差異,可以對比。
所有對照組患者選擇采用全身麻醉方案進行麻醉處理,選擇靜脈應用咪唑安定30.05mg/kg+芬太尼1.5mg/kg+維庫溴銨0.1mg/kg,然后對患者通過麻醉機進行通氣,對氧氣量設置為每分鐘1L,潮氣量設置則設置為8.0 ~10.0ml/kg,設置呼吸比為1:2,手術當中將麻醉深度作為依據,適當的對藥物的濃度進行調節[3]。
本文所有觀察組患者選擇采用椎管內麻醉方案進行麻醉,主要為患者選擇L3`L4 椎間隙進行穿刺,在穿刺結束以后通過0.5% 的布比卡因進行注射,應用劑量主要為1.0ml,手術當中布比卡因是否追加需要根據患者的體質量、是否追加需要根據患者的體質量。手術結束之后連接微量止痛泵,為患者選擇3m g/m l 的芬太尼+0.12% 的羅派卡因2m l 進行輸入,并且將自控的藥物輸入速率控制為每分鐘0.5ml。
①統計所有患者經過不同麻醉方法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和滿意度情況。
②選擇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作為參照,對兩組研究對象不同時間段的認知狀況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狀況越好[4]。
數據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53%(4/38),對照組為31.58%(12/38),P<0.05;觀察組滿意度為94.74%(36/38),對照組滿意度為73.68%(28/38),P<0.05。評價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MMSE,手術以前無顯著差異,P>0.05;手術以后觀察組的疼痛程度明顯比對照組輕,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
表 本文兩組研究對象手術前后的MMSE 比較(±s,分)

表 本文兩組研究對象手術前后的MMSE 比較(±s,分)
項目 n 術前 術后6h觀察組 38 28.03±2.16 26.31±2.03對照組 38 28.06±2.18 23.24±1.03 t 0.0603 8.3136 0.9521 0.0000 P
相關的功能障礙是患者手術麻醉之后容易出現的一種并發癥表現和反應,臨床老年患者因為各個臟器功能都出現自然衰退的階段,患者的身體機能減弱,所以對麻醉藥物和手術器械的刺激等缺乏更好的耐力,容易導致患者手術以后出現多種不良的狀況,對于患者的生存和整體恢復質量產生影響。為綜合性促進老年骨創患者術后的恢復質量,對患者手術的時候采取有效安全的麻醉方案就非常的重要。
全身麻醉是對骨創患者進行麻醉的常用麻醉手段,這種麻醉方案的應用藥物劑量相對較大,所以會對患者神經元信號傳遞和神經細胞蛋白質表達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會對患者的整體認知能力產生一定影響。椎管內麻醉方案是選擇椎管間隙輸注麻醉藥物的方式來進行麻醉的一種方式,這種麻醉方式能夠有效的阻斷神經傳導過程,充分的實現對麻醉組織的效果。相對來說這種麻醉方案所應用的麻醉藥物劑量少,不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因此和全身麻醉方案進行比較,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的損害也會更輕,對患者術后的恢復而言,能夠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綜上所述,老年骨創患者手術時采用椎管內麻醉效果優于全身麻醉,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