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維芳
(惠州市博羅縣人民醫院 廣東 惠州 516100)
子宮內膜息肉[1]好發于生育后各個階段的女性,該疾病屬于子宮內膜基底層的良性病變,該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白帶增多、腹痛、月經異常等,部分患者存在癌變的可能,在確診子宮內膜息肉后,多讓患者接受手術治療,不同的手術治療方法療效也不同,傳統的手術方法為刮宮術,但是該手術的療效不佳;現如今,多讓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接受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治療,療效顯著[2]。本次為了探究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5 月—2019 年5 月我院治療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46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23 例;對照組年齡23 ~49 歲,平均年齡為(35.18±1.75)歲,病程1~2 年,平均病程(1.33±0.13)年;研究組年齡22 ~59歲,平均年齡為(35.86±1.48)歲,病程1 ~2 年,平均病程(1.24±0.72)年。研究獲得醫學倫理會批準。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均為子宮內膜息肉疾?。虎谀挲g>18 歲;③患者能夠完成1 個月以上的隨訪;④存在腹痛、白帶異常、子宮不規則出血等臨床癥狀。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研究的入組標準;②患者的伴隨疾病影響研究的開展,如:惡性腫瘤、重大器官衰竭、嚴重心血管疾病等;③患者同時伴有傳染疾病,如:艾滋病、梅毒、乙肝等;④研究人員評估患者雖符合入排標準但患者不受益;⑤患者依從性較差。
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讓患者接受刮宮術治療,協助患者采取截石臥位,對患者外陰以及陰道進行消毒,確定患者的子宮位置,采取末端有刮勺細長金屬棒插入子宮腔內,將息肉刮除,清理完畢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告知患者手術后禁止泡澡、盆浴以及性生活。
研究組患者,則接受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治療,具體措施如下:于月經結束后3 ~5 天,讓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協助患者采取截石臥位,對患者外陰以及陰道進行消毒,確定患者的子宮位置,將環形電極沿著息肉底部進行切除,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切除深度直至息肉蒂下2 ~3mm,在宮腔鏡下確認清楚徹底后完成手術,手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告知患者手術后禁止泡澡、盆浴以及性生活。
1.3.1 臨床療效[3]顯效:患者子宮息肉完全清除,子宮內膜恢復良好;有效:患者子宮息肉大部分清除,子宮內膜尚未完全恢復;無效:患者子宮息肉未完全清除;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將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長、子宮內膜厚度及子宮穿孔、宮腔感染、尿潴留、低鈉血癥等并發癥發生率統計記錄。
數據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長、子宮內膜厚度,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以及子宮內膜厚度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例)
子宮穿孔、宮腔感染、尿潴留、低鈉血癥等并發癥發生率,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子宮內膜息肉可發生于各個年齡階段,好發于生育后女性,患者臨床表現為月經量增多、陰道流血、月經不規律等,患者會同時伴有不孕癥,該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體內激素所致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增加而引起,常規治療可選擇藥物治療,通過藥物控制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而達到緩解疾病的目的,但是藥物起效慢,療效欠佳;常規的手術治療是采用刮宮術,但是刮宮術術后發生宮腔感染的概率較高,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整體療效不佳[4-5];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手術治療方法日新月異,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治療受到了廣大學者以及患者的青睞,在宮腔鏡下,可以清楚的觀察子宮內膜息肉蒂部,從而鑒別宮內病變,操作較為簡便,手術時間較短,術后出血少,患者的恢復效果較好[6-7]。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而研究組患者,則接受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治療,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長,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對患者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隨訪,統計兩組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研究組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能有效的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臨床療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