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琴
(黃石市第二醫院臨床心理科 湖北 黃石 435002)
抑郁癥,臨床上又稱抑郁性障礙,是一種有較高發病率的精神類疾病。過去臨床上常采用心理護理干預,雖有一定的效果,但療效依然未達到理想水平[1]。為了尋求更佳的治療措施,本研究就抑郁癥患者中應用心理護理聯合音樂輔助治療的方式的效果進行分析探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于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收治的86 例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 例。其中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24 例,年齡為23 ~58 歲,平均年齡為(38.47±6.42)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有20 例,女性患者23 例,年齡為22 ~59 歲,平均年齡為(38.52±6.37)歲。所有患者符合《2010 版美國抑郁癥治療指南要點介紹》中抑郁癥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納入標準: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臟器嚴重病變;②有認知功能障礙。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心理護理干預,護理措施如下: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颊叱跞朐?,在陌生環境內可能出現焦躁害怕等情緒,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加以開導,注意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耐心,語氣平和。抑郁癥患者本身情緒就較為敏感,可能會由護理人員的語氣與表情變化中,產生不信任感,因此護理人員一定要注意面部表情及語氣的管理,讓患者感到關心和溫暖,使患者有信心治愈。同時護理人員應當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告知患者家屬,給予患者陪伴的重要性,指導患者能分清正常行為與病態行為的區別,使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心情進行日常學習。觀察組則在應用心理護理的基礎上,加用音樂輔助進行治療。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喜好不同,為其播放節奏輕快、愉悅的音樂。在為患者播放音樂時,應當做好相關的隔音措施,使患者能用心聆聽,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判斷患者對于音樂的喜好類型,對播放的音樂進行調整。播放音樂控制在70分貝左右,每日為患者播放音樂3 次。
對比兩組患者的HAMD 評分,以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抑郁程度越嚴重。對比兩組患者的SSRS 評分,以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社會支持越滿意。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情緒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及睡眠功能,每項分值為25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數據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SSRS 評分及HAMD 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HAMD 及SSRS 評分(±s,分)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HAMD 及SSRS 評分(±s,分)
組別 例數 HAMD SSR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3 30.21±4.81 14.52±2.14 15.89±3.18 35.62±5.19對照組 43 30.26±4.79 19.24±3.25 15.92±3.21 25.78±4.27 t 0.048 7.954 0.044 9.601 0.962 0.000 0.965 0.000 P
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s,分)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s,分)
組別 例數 情緒功能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睡眠功能 總評分觀察組 43 20.18±5.28 19.01±4.96 19.84±4.21 18.87±5.27 77.90±12.68對照組 43 15.43±4.33 13.26±3.57 14.23±3.56 12.23±3.52 55.15±9.59 t - 4.562 6.170 6.393 6.871 9.384 P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壓力增大等因素的影響,抑郁癥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3]。有相關研究發現,在抑郁癥患者中,約有15%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自殺傾向[4]。若患者在發生抑郁癥后未接受治療控制病情,可能導致患者發生更加嚴重的心理障礙,造成患者發生持續性失落、不愛社交、主動性下降等情況的發生,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早期的干預對于抑郁癥患者十分重要。近年來在臨床治療中發現,將音樂輔助治療應用于抑郁癥患者的心理護理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癥狀。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SSRS 及HAMD 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抑郁癥患者的治療中應用心理護理聯合音樂輔助治療,能有效促進患者抑郁癥狀的改善,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