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慧 方水芹(通訊作者)
(上海市浦東新區大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311)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老齡化水平不斷升高,上海的老齡化程度更是呈現加速發展態勢[1]。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身受慢性病的困擾,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2]。高血壓是目前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此次研究以5789 例高血壓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 BMI 與性別、年齡、血脂的差異,為大團社區慢病管理及以后的工作重點提供依據。
以參加大團社區老年體檢高血壓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共5789 例,其中男2447 例,占42.27%,女3342 例,占57.73%。
由本院醫護人員負責各項檢查,體格測量指標主要包括身高、體重,空腹采血進行生化檢查FPG、TC、TG、HDL-C、LDL-C。
BMI 的劃分:BMI <18.5kg/m2為消瘦,18.5kg/m2≤BMI<24.0kg/m2為正常,24.0kg/m2≤BMI <28.0kg/m2為超重,BMI ≥28.0kg/m2為肥胖。
數據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性別人群中,女性肥胖比例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段人群中,65 ~和75 ~歲組超重比例均較其他兩組高,≥85 歲組超重和肥胖組顯著低于正常,年齡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方差分析顯示,不同BMI 類型的人群的FPG、TG、LDL、HDL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TC 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不同 BMI 與性別、年齡比較n(%)
BMI 是當下國際上常用的,對多項健康指標的異常有很好的預警作用。本調查中超重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組,也顯著高于朱涇社區[3]老年人體檢的結果;女性肥胖比例率高于男性,65 ~84 歲人群超重比例最高,≥85 歲組超重和肥胖組顯著低于正常;考慮可能與地區和飲食結構差異有關,也提示超重和肥胖是本社區不可忽視的健康問題。不同BMI 類型人群中,由正常向超重和肥胖發展時,FPG、TG、LDL 水平呈上升趨勢,說明超重和肥胖更易患高脂血癥等慢性病;不同BMI 類型的TC 水平不存在差異顯著,與文獻的研究結果不完全一致[4],造成差異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論證。
表2 不同 BMI 血脂水平比較(±s)

表2 不同 BMI 血脂水平比較(±s)
消瘦(n=86) 正常(n=1986) 超重(n=2584) 肥胖(n=1133) t P FPG(mmol/L) 6.21±1.06 6.61±1.81 6.82±1.82 7.16 ± 2.29 22.91 0.000 TG(mmol/L) 0.97±0.41 1.44±1.07 1.76±1.25 1.96±1.40 57.78 0.000 TC(mmol/L) 4.85±0.87 5.05±0.94 5.03±0.98 4.99±0.97 1.81 0.143 LDL-C(mmol/L) 2.47±0.72 2.85±0.81 2.93±0.82 2.95±0.81 11.62 0.000 HDL-C(mmol/L) 2.09±0.34 1.81±0.39 1.65±0.36 1.60±0.35 143.6 0.000
本次調查中發現老年高血壓體檢人群的BMI 與血脂有密切關系,控制好BMI,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血脂出現異常。因此,早期干預有超重肥胖的高血壓人群十分重要。社區醫護人員需加強宣教和管理,在進行高血壓治療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體重,防止血脂異常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