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研究

2020-07-04 02:08:47陳曦鄧周鵬
北方經貿 2020年6期
關鍵詞:一帶一路

陳曦 鄧周鵬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新契機。本研究在提出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概念基礎上,指出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理論基礎是文化遺產雙重屬性和文化遺產資產化。分析“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文化遺產貿易存在問題,并以此提出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發展策略,包括貿易體系重構、貿易渠道拓寬、交流合作平臺建設以及文化遺產資產化改革。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文化遺產資產化

中圖分類號:F74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6-0013-06

我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但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發展卻相對滯后。“一帶一路”倡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以及促進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發展的重大戰略構想。倡議的提出,也為我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加大力度培育新興貿易類型如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將為我國國際貿易發展提供新動能。

一、研究背景

(一)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是國際文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際文化貿易是以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為交易對象的跨國經濟行為。自人類誕生之初,環境差異性造就了文化多樣性,而文化多樣性為國際文化貿易奠定了基礎。早期國際文化貿易方式單一、交流頻率低,隨著全球化快速推進,國際文化貿易發展愈發迅猛。正如美國學者羅伯遜(Robertson)所說,全球化不單純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或國際關系問題,更是一個文化問題。國際文化貿易的發展全方位影響著一國的發展。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是國際文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托文化遺產及相關衍生產品的國際文化貿易形式。我國作為五千年文明大國遺留下來的豐厚文化遺產,是我國國際文化貿易發展繁榮的堅實基石。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本質上是文化與文明的交互過程,是實現文化擴散、增強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方式。國際文化遺產貿易蓬勃發展,一方面可以彰顯民族自信、提升國家軟實力,另一方面也是促進國家經濟增長和貿易繁榮的重要途徑。

(二) “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遺產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絲綢之路”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于1877年提出,原意是指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開辟的連接中亞與中國的絲綢貿易道路,“海上絲綢之路”則是由法國漢學家沙畹(Chavannes)提出。“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均是對我國傳統對外貿易道路的總結。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傳統的“絲綢之路”煥發新生。新時代下的“一帶一路”倡議,立足于經貿合作、實現區域交流,并構建新的全球貿易架構。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各區域間文化合作進一步加強,文化保護的理念進一步加強。國際文化貿易獲得了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機遇,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更可借力起航。另一方面,“一帶一路”不僅是一條經貿之路,更是一條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之路。有融合即有碰撞,如何有效降低和化解潛在文明沖突和誤解,正確處理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引進來”,有賴于國際文化貿易尤其是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發展。以文化遺產為依托,不斷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文化新秩序與新格局,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是“一帶一路”倡議必須重視的問題。

二、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內涵與構成

(一)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定義

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并沒有十分明確的給出文化遺產貿易的定義,僅將其相關交易項目零散納入不同統計科目中。世界貿易組織(WTO)偏重于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服務屬性,將其納入服務貿易的統計范疇。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中的表述,依據服務貿易的提供方式,將國際服務貿易定義為跨越國界服務交易的商業活動,即服務者通過從一國境內向他國境內,通過商業或者自然人的商業現場向消費者提供并取得外匯的一種行為,這其中就包括向其他國家提供文化遺產相關服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框架更加廣泛,將其納入文化貿易的范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稱的國際文化貿易,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所進行的以貨幣為媒介的知識產權有關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貿易活動。很顯然,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屬于國際文化貿易的一部分,但是在現行的統計框架中卻很難分離。

要對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有明確的界定,必須從其交易的客體入手,即在整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中雙方交易的是什么。顯然,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是文化遺產商品的跨國交易過程,但是其交易的相關文化商品和服務與其他文化商品存在差異性,突出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以文化遺產為核心的資源開發。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界定,文化遺產包括古跡(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的成分或者構造物、銘文、窯洞以及景觀的聯合體);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樣式、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的聯合工程以及包括考古地址的區域)三類。2003年,UNESCO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進行了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和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所交易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與其他文化商品最大的差別,在于其是以文化遺產為核心進行的衍生品開發,文化遺產的基礎地位不可動搖。這也使得其自身價值具有特殊性——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產物,其內在價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是活化的人才勞動的重要性。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人力成本在總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重。文化人才的活化勞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與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化產業更是如此,并且人的作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前期的保護展示過程中,對于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文博人員的保護展示勞動,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開發的前提則是傳承人的繼承勞動;在文化遺產開發過程中,需要學者、文化工作者、藝術工作者的共同合作;在產品的傳播銷售階段,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也存在特殊性,需要大量的從業者和傳承人進行全程操作參與;在產品交易后期,相比于其他行業,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品開發對于人才的需求更加高,尤其是復合型人才,活化的人才勞動是整個文化遺產活起來的關鍵,也是促使國際文化遺產走出去的保障。

三是價值衡量的差異性。文化產品尤其是以文化遺產為基礎的文化產品,在不同國家之間由于價值觀、生活習慣、社會風俗的差異性,會導致對相同的產品表現出有差別的認同感,這也就使得文化遺產產品在地區間存在價值的“差異性”,Hoskin和Mirus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文化折扣”。文化折扣較高的產品難以被其他文化背景的消費者認同,“價值”相對較低,文化折扣較低的產品一般與當地文化內核契合,“價值”相對較高。這一方面導致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國家更加容易接納對方的文化產品,雙方的貿易額數量一般也比較大;另一方面也對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更加注重文化輸出,在世界不同地區打造更為廣泛的文化認同圈。

基于此,本文將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定義為文化遺產及其相關產品在國際市場進行跨國交易的過程。文化遺產商品和服務的特殊性決定了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市場表現出一定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貿易市場的高度壟斷性、貿易自由化的特殊性、貿易保護的強隱蔽性、與其他產業的高度融合性。

(二)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一般構成

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是隸屬于國際文化貿易的,國際文化貿易的構成劃分已經漸成體系,但關于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劃分至今鮮有研究。國際貿易組織(WTO)將文化貿易納入到服務貿易體系,在《國際服務貿易分類表》將服務貿易分為11大類142個服務項目,其中三大類與文化服務有關:在商業服務中,有廣告服務、攝影服務、印刷和出版服務;在通信服務中,有視聽服務,包括電影和錄像的制作和發行服務、電影放映服務、廣播和電視服務、廣播和電視傳輸服務、錄音服務;在娛樂、文化和體育服務(視聽服務除外)中,有娛樂服務、新聞機構服務、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和其他文化服務、體育和其他娛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分類則更加詳細,根據《2009年教科文組織文化統計手冊叢書框架》(UNESCOUIS,2009)將文化貿易分為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其中商品貿易分為文化遺產、表演和節慶、藝術和雕塑、印刷品、音像制品、設計和創新服務等六大類。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稱的對外貿易中的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只包括海關統計中的兩項“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解剖學、歷史學、考古學、古生物學、民族志或錢幣學方面的收藏和收藏家作品”和“時間超過100年古董”。服務貿易主要是基于商品貿易的衍生,包括與其相關文化商品的服務、專利權(傳播和生產相關產品的權利)、藝術相關服務等。

國際貿易組織(WT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都是基于文化貿易的角度,借鑒其分類,也可以將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商品貿易,主要是指以文化遺產為核心的具有物質形態的產品,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文化貿易中的文化遺產貿易;另一類是服務貿易,主要是指與文化遺產相關的服務貿易,包括跨越國境的旅游服務、博物館服務、國際間的知識產權服務、以及以數字媒介為載體的文化交流服務如音像制品等。

此外,文化遺產根據其具體形態還可以劃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于劃分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同樣適用。國際文化遺產貿易中的物質文化遺產貿易可以分為可移動的物質文化遺產和不可移動的物質文化遺產貿易,其中可移動的物質文化遺產貿易既指跨國際的純粹的文物貿易,也包括以其為基礎開發的具有衍生形態的商品交易,如圖書、音像制品等,不可移動文化遺產貿易主要指其的衍生品交易,包括工藝品、音像和交互媒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貿易的范圍相比較而言更廣,包括傳統民間表演藝術、民間民俗活動禮儀與節慶、民間對于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認識與傳播在國際間的交易等,也包括數字化的產品。

三、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發展的理論基礎

(一)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兼具文化和經濟雙重屬性

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具有雙重屬性: 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關于文化屬性,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本身是一種文化商品和服務交易的過程,既是以文化商品和服務為載體的文化交流的過程,也是文化的生產、流通、傳播的過程。文化屬性是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本質特性,也是其與其他國際貿易商品和服務最大的區別。關于經濟屬性,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經濟屬性與他貿易屬性緊密相連,無論文化產品的生產還是消費,都涉及到買賣行為。文化遺產自身也具有創造財富的潛質,需要將其所承載的文化屬性貨幣化,便能實現其經濟價值。國際文化遺產貿易作為整個國際貿易體系的一部分,需要實現的是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發揮其擴大國際貿易進出口的作用,將文化遺產商品和服務中所凝聚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轉化為可以度量的經濟價值。只有實現其經濟價值,才能形成經濟價值——文化輸出這一良性循環。文化遺產商品和服務是連接文化價值和商品價值的橋梁,只有對文化遺產進行深度的開發,才能真正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的可持續。而要想做大做強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必須進行資產化改革,引入更多社會力量,為文化遺產事業發展注入更加多元化的力量。

(二)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基礎是文化遺產資產化

我國擁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但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卻沒有發展起來,究其原因,是對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定位不準確,過度強調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忽視文化遺產自身的價值開發。要想推動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大發展,必須深耕于傳統文化之中,并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要做到這一點,文化遺產資產化勢在必行。文化遺產之所以能夠實現資產化,是基于其自身具備文化和經濟雙重屬性。文化遺產資產化不等同于一般意義的商品資產化,主要是指文化遺產向資產轉化的過程和趨勢。文化遺產由資源向資產轉化,即是以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綜合效益最大化為目標,把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可以實現價值增值的資產,通過合理評估資產價格,公共產權結構化以及出讓、出租、轉讓、組合、分離等產權權能的市場化運作方式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文化遺產衍生文化產品的開發、利用、傳播,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其價值增值。國際文化遺產的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形成,都必須以文化遺產資產化為前提。

四、當前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遺產開發程度普遍較低

我國擁有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我國共擁有55項世界遺產,位居世界第二。其中,文化遺產36項,自然遺產13項(居世界第一)。而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2007-2011)、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2013-2016)、截至2017年底國務院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歷次批復情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共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國務院公布的共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行統計:我國共登錄不可移動文物約76萬處、登錄文物完整信息的國有可移動文物約6407萬件(普查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約一億件/套)。相對于豐富的文化遺產,卻面臨著產品市場開發力度不足。突出體現在數量少,價值低。我國目前與文化遺產相關的國際商品,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仿制類,主要是對于以原文物為原形,仿照其形態、紋飾開發相關產品,這主要針對物質文化遺產;第二類是以直接具有物質形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出口,如皮影;第三類是相對深度的開發,從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挖掘相關的文化元素再結合相關的美學元素創造新的文化產品,如與文化遺產相關的視頻、音像制品、文化創意產品等。在我國目前的國際文化遺產貿易中,主要是以第一、二類為主,第三類發展相對滯后。文化遺產商品和服務開發的不到位不僅影響到國內的文化消費,更影響著國際文化貿易的蓬勃發展。

(二)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出口量較低

國際文化貿易中與文化遺產相關的產品本身就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自身的成交量。如圖1所示,2005年以來文化遺產相關產品出口數量(藝術品、收藏品及古物、陶器、玩具等制品)不斷增長,2014年突破600億美元大關,而文化遺產相關的產品在整體出口產品中所占比例也不斷上升,2017年已經占到總體的4%,但總體看來,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所占比例還是較低。其直接原因是需求較小,追根溯源是文化之間的認同度。中國屬于東亞文化圈,受傳統儒家文化侵染,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相比于西方國家,差距巨大,雙方對于事物的認知、分析均存在巨大差異。正如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所說,哲學假定、基本價值、社會關系、習俗以及全面的生活觀在各文明之間有重大的差異,文化的差異使得世界百花齊放,多姿多彩。文化的差異也是把雙刃劍,為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提供契機的同時放大了文化之間的沖突,沒有得到相互認同,沒有相近的審美需求,很難實現順暢的貿易交流。中國文化交流發展相對滯后,雖然有中國文化走出國門,但海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認知還停留在較淺層面。文化認同度不高,從根本上限制了國際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化出口做大、做強。

(三)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支持政策相對較弱

從政策層面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的政策階段性特征明顯。陳柏福,鄧子旋,楊建清(2018)將我國對外貿易政策分為三大階段改革窗口期(1978—2001)、積極推期(2002—2012)和戰略發展期(2012—2018),汪潁(2015)對我國的階段性文化特征進行了梳理,提出我國文化貿易政策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文化進口限制為主到鼓勵文化出口鼓勵為主、從側重對外文化交流到強調對外文化貿易的歷史演進進程。而從總體來看,我國當前文化貿易政策的一大特點,對所有文化產業無差別對待。聚焦于文化遺產貿易,與其相關的政策屈指可數。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圍繞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如2016《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6〕36號),其中明確指出“依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開發各類文化創意產品,是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徑,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這為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五、“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發展策略

(一)對接“一帶一路”倡議,重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戰略體系

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在新形勢下擴大全方位開放的重要舉措,其目的是使更多國家共享發展機遇和成果。“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體系重構提供了契機,應做到政策、人才、品牌三管齊下。

以政策扶持為基礎。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特別是我國的國際文化遺產貿易還處于萌芽階段。我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產業扶持政策在對外文化貿易政策體系中初現。結合目前現狀,首先,應該加大國際文化遺產貿易開發產業的扶持力度,如稅收優惠,以及提供相關的金融支持等;其次,應通過績效獎勵、項目補貼、出口退稅等方式,鼓勵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出口產業的發展;最后,應制定中長期的發展規劃,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勾畫藍圖。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國際文化遺產貿易迎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更應該完善相關產業政策,積極助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區域文化合作,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促進“一帶一路”國際文化貿易合作與文化交流,形成以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為核心的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戰略思路。

以復合型人才培養為保障。人才在國際文化遺產貿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復合型人才更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從文化遺產商品和服務的開發、生產到輸出都離不開人才的參與。但是我國目前國際文化遺產貿易中,人才培養的模式不健全、人才培養的機制不科學,未能輸出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文化人才。在“一帶一路”倡議大背景下,國際貿易格局更加多樣化復雜化,針對沿線國家文化特性,需要更加專業的人才來架起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橋梁。各地高校應該擔起人才培養的重任,培養兼具文化專業知識與現代運營能力的人才,各級政府尤其是文化遺產資源大省,應極力優化復合型人才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

以品牌培育為核心。品牌是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擁有競爭力的根本保證,國際市場的普遍規律是的20%的強勢品牌占據著80%的市場,尤其在數字浪潮之下,品牌傳播路徑多樣化,導致品牌重要性不斷提升,對國際文化遺產貿易而言更是如此。我國雖然擁有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但在品牌打造上卻十分滯后。“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品牌打造提供契機,文化部發布的“一帶一路”倡議文化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打造“歡樂春節”“絲綢之路文化之旅”等重點交流品牌以及互辦文化節等活動,擴大文化交流規模。多層次的文化交流能夠有效地減輕文化之間的隔閡,縮短文化距離,為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制定相關產業政策,結合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品牌,才能進一步真正實現文化遺產走出去。

(二)配合“一帶一路”倡議,拓寬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渠道與路徑

傳統的國際貿易都是基于WTO規則,WTO力主文化貿易自由化,對部分領域進行一定程度的保護,但是WTO關于文化貿易的法律規則中所涉及的“自由化”僅僅關注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商業價值,對其文化屬性并不重視。而我國傳統文化深厚,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對于我國文化“走出去”和“引進來”至關重要,因此我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發展必須另辟蹊徑。

首先,在標準制定上,基于不同國家之間的發展的差異性,應力促基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產業標準的構建,目前在這一方面已經進行了初步嘗試。《標準聯通“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5-2017)》明確指出促進人文領域標準制定合作,在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物修復和展覽、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等領域,與沿線國家合作開展標準制定研究。基于此,應該更進一步深化打造完整的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產業發展標準,以此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其次,在產業的發展途徑上,中國倡導更具包容性的自由貿易,與“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積極開展貿易協定談判。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中國—格魯吉亞自貿談判已經完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取得積極進展,中國—馬爾代夫自貿區等協定談判取得重要突破。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文化圈正在形成,這為我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最后,要落實到產業發展。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大繁榮離不開產業的發展。文化部為配合“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圍繞演藝、電影、電視、數字文化、創意設計、文化科技裝備、藝術品及授權產品等領域,開拓完善國際合作渠道。推廣民族文化品牌,鼓勵文化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鼓勵國有企業及社會資本參與“一帶一路”文化貿易,推動骨干和中小文化企業的聯動整合、融合創新,帶動文化生產與消費良性互動。這為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平臺,也為其指明了方向,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應該借風起航,開拓出一片屬于中國文化遺產發展的新天地。

(三)結合“一帶一路”倡議,打造國際文化遺產貿易交流合作平臺

基于歷史、傳統及地理共性特征,“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具有文化及價值認同的基礎。“一帶一路”倡議為國際文化遺產貿易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所說,“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框架內,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一帶一路”已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公共產品,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國際合作平臺。“一帶一路”不僅是一個經濟、政治合作交流的平臺,也是一個文化合作的交流的平臺,文化部發布的《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積極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同源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聯合保護、研究、人員培訓、項目交流和聯合申報。加大“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促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考古研究、文物修復、文物展覽、人員培訓、博物館交流、世界遺產申報與管理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鼓勵地方和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同時,“一帶一路”沿線諸國,國情、文化、社會也存在著差異,在“一帶一路”的沖擊之下,既是對于傳統貿易體系的重構,也提供了構建新的合作平臺的契機,促進國際文化遺產貿易的不斷交流和深入合作,從而實現“政策互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四)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文化遺產的資產化改革

中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要發展,文化遺產資產化改革是必由之路。我國目前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困難重重,必須借由市場之手,激發文化遺產內在活力。文化遺產資產化是文化遺產公共產權結構化的過程,其實質是通過資產化途徑保護文化遺產的內在價值,并將文化遺產內在價值進行提升和轉化,實現文化遺產內在價值外溢為文化價值,文化價值也隨之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文化遺產資產化,文化遺產各項產權權能獲得了流動的可能性,這為文化遺產的開發、增值和對外傳播提供了基礎。在“一帶一路”倡議大背景下,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單純依靠政府推動難以維護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形成合力,“市場運作,多方參與,準許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通過文化遺產公共產權各項權能的流轉,使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也參與到整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到中去,不斷深化對文化遺產商品和服務的開發,進而做大作強中國國際文化遺產貿易。

參考文獻:

[1] Hoskins C,Mirus R,Reasons for the US Dominanc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s[J].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017:499-504.

[2] 吳玉紅.湖湘刺繡藝術非物質文化數字化傳播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3] 陳 曦.中國不可移動文物資產化研究[D].北京: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018.

[4]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正式對外發布[EB].中國文物信息網. http://www.ccrnews.com.cn/index.php/Index/content/id/32819.html.

[5] 李嘉珊,任 爽.“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海外文化市場有效開拓的貿易路徑[J].國際貿易,2016(2):62-66.

[6] 陳柏福,鄧子璇,楊建清.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對外文化貿易政策變遷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8(10):39-51.

[7] 汪 潁.中文化貿易政策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5.

[8] 習近平.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在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09-08.

[9] 陳柏福,鄧子璇,楊建清.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對外文化貿易政策變遷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8(10):39-51.

[10]閆玉剛. 論中國對外文化貿易政策支持體系構建的五個戰略著眼點[J].文化產業研究,2012 (1):173-181.

[11] 蔡夢波.文化貿易的法律沖突與協調[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3.

[12]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標準聯通“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5-2017)[Z].2017-5.

[13]? “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建“一帶一路”:理念 實踐與中國的貢獻[Z].2017-5-10.

[14] 習近平在.開辟合作新起點 謀求發展新動力[N].人民日報:2017-05-15.

[15]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海洋局.“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Z].2017.

[責任編輯:方 曉]

收稿日期: 2020-04-07

作者簡介: 陳 曦(1983- ),女,遼寧遼陽人,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跨國投資;鄧周鵬(1992- ),男,陜西咸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政策。

猜你喜歡
一帶一路
印媒:“一帶一路”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環球時報(2014-12-10)2014-12-10 08:51: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日韩久草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国产白浆在线|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国产流白浆视频| 欧美精品v| 一级福利视频|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精品久久高清|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久久超级碰|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无专区| 伊人91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色99|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欧美第二区|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第5页| aaa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欧美福利在线|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亚洲精品你懂的| 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9啪在线视频|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激情综合图区|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欧美成人第一页|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99草精品视频|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自拍另类|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毛片基地视频|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亚洲一区第一页|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婷婷亚洲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