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玲 辛江杉



摘要:財政性教育支出是我國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占教育經費的比重達到80%以上。相對于其重要地位,目前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財政性教育支出城鄉之間配置失衡,財政性教育支出地區間差異過大,不同級次政府間權責匹配度差,支出方式單一。據此,應該進一步提高教育支出在GDP中的占比,均衡城鄉教育支出,縮小地區間教育支出的差異,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在教育方面的事權并優化支出方式。
關鍵詞:財政性教育支出;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支出總額
中圖分類號:F83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6-0074-03
教育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具有非常明顯的外部性特征,政府對教育的支出能夠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對于促進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秉承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思想,我國用于教育的財政支出的規模也應該不斷擴大。
一、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的現狀
馬克思與恩格斯在19世紀中期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中提出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理論,認為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起決定性作用。教育是一個使受教育者產生變化的過程,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所以是上層建筑,它的發展必然會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教育的需求和水平也勢必會提升,國家需要相應提高對教育的經費投入。因此,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的關系可以客觀反映經濟與教育發展之間的關系。
表1是對我國的財政性教育支出與同一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和我國的財政總支出的數據比對。從上表數據可以看出,從2000年到2018年間,我國的財政支出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迅猛,截至2018年,我國財政支出已經是2000年的13.9倍,國內生產總值也達到了2000年的9.2倍,在全球經濟體中表現相對突出。與此同時,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在GDP的占比整體呈緩慢上升的態勢,以2012年為分割線,在2012年之前,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12年后穩定在4%以上,但沒有明顯的提升,反而有下降的趨勢,2018年這一比重僅占4.02%(根據國家統計局于2019年11月12日修訂后的GDP數據計算)。
二、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
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在2012年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后,至今一直保持在4%以上,盡管相對穩定,但在近幾年略有下滑。在世界范圍內與其他經濟體相比,我國用于教育的財政性支出明顯不足。據統計,在世界范圍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在4.9%左右,發達國家則平均在5.1%,欠發達國家為4.1%。我國對教育的財政性支出難以與其相應的經濟水平保持一致,即使與一般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明顯落后。由于目前財政性教育支出占教育經費的比重達到80%以上,財政投入的不足將會影響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而教育的發展的滯后又會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作用。
(二)財政性教育支出城鄉之間配置失衡
盡管用于農村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也在不斷增長,但與城市之間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以義務教育階段為例,我國2018年全國普通小學生均公共財政預算的教育經費為11 328.05元,與2017年相比增長 3.82%,同年我國農村的小學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為10 548.62元,與2017年相比增長率為3.47%;2018年我國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為16 494.37元,與2017年相比增長率為 4.79%,同年我國農村的初中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為14 634.76元,與2017年相比增長4.05%。通過以上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在全國和農村之間的對比,我們發現農村的義務教育財政經費投入無論在金額還是在增幅方面都明顯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由于經費有限,導致農村的教育質量水平落后,使得農村的教育環境持續惡化。
(三)財政性教育支出地區間差異過大
在我國當前財政體制下,地方政府在教育支出上處于主體地位,而不同地區用于教育的財政資金數量呈現出巨大差異。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8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表》,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所包含的省、市以及自治區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進行匯總,并將數據繪制成餅圖,以得到更為直觀的呈現。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東部沿海地區11省市的財政性教育經費在全國所占比例為46%,接近整個財政性教育支出的一半。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之和僅占據全國的54%。中部和西部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重差別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西部是12個省市自治區,而中部僅有8個省市。由于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領先于中西部地區,所以在教育支出上東部地區也要比中西部地區高很多,東部、中部、西部教育經費基本呈遞減的梯級分布,且梯次差距非常明顯。
表2是2018年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排名前五位的地區的經費具體數額、占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的比例和地區生產總值的對比數據。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教育支出排名前五的省份除河南省之外均為東部沿海省份,并且前五名地區的財政性教育支出排名與同年地區生產總值排名基本相同。
表3為2018年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排名后四位的地區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具體數額、占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的比例和地區生產總值及其排名。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排名后四位的地區,其地區生產總值的排名也是后四名。
結合表2表3可以得出,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其相應的財政性教育支出也越高。相反,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由于受到財力的制約,其教育投入也相對較少,導致其教育水平也相對落后,最終又會對其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四)權責匹配度差,支出方式單一
當前我國的財政管理體制為分稅制,在財權上中央政府享有比地方政府更大的權力,然而地方政府卻是財政支出的主要承擔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財權和責任上并不匹配。就教育方面而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四、十五條法規規定,中等及以下教育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管理。盡管地方政府享有較多的管理權,但在現行財政管理體制之下,卻無法獲得與之完全匹配的財政資金。另外,我國在教育財政經費上一般采取直接撥款的形式,方式上比較單一。
三、優化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的建議
(一)提高教育支出在GDP中的占比
著名企業家、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先生曾在接受央視記者的采訪時談到,“一個國家有硬技術設施,一定要有軟的土壤,沒有這層軟的土壤,任何莊稼不能生長。”他把教育比作“軟的土壤”,通過這樣生動而形象的比喻來表現教育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從數據上來看,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盡管已經達到4%的前期目標,但同其他國家相比,仍然明顯偏低。政府應當在進一步發展經濟基礎上,逐步提高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結合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提高至5%左右較為合適。
(二)均衡城鄉教育支出
受地理區位因素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我國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與城市差異懸殊,如果不對農村的教育加以重視,將會形成經濟落后導致教育落后、而教育落后又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的惡性循環。從2018年的數據來看,我國小學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農村比全國平均數要低6.9%,初中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農村比全國平均數更是低了11.3%。為改變當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落后的問題,政府應當制定更為健全并向農村地區傾斜的相關政策,推動農村財政性教育支出的提高,使之逐步達到甚至略微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發揮教育的正向外部性,并以此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農村的基礎教育得到保證,廣大農村地區的學生才能與城市的學生縮短“起跑線”的差距,也才能使那些因為改善農村教育而受益的學生像任正非所說的那樣 “為國家在新的領域去勃起,爭取國家新一輪的前途與命運。”
(三)縮小地區間教育支出的差異
地區間教育支出的不均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造成的。為了縮小各地區財政性教育支出的差距,必須完善中央對地方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以保證各地區教育的發展水平更為均衡。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我國中西部地區的財政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促進這些地區的教育發展向東部地區看齊;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依據各地區的財政收入等因素建立財政教育轉移支付的框架,增加對中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除此之外,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政府還應當出臺相應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提高教師的薪資待遇,在避免當地人才流失的同時,能夠吸引其他地區人才來當地從事教育工作。
(四)完善運行機制建設
長期以來,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在財權與事權的劃分上不甚合理。針對中央和地方在教育領域權責分離的情況,國務院于2019年5月份發布了《教育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明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義務教育、學生資助和其他教育方面各自應該承擔的責任。盡管如此,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學前教育幼兒資助等事項的責任劃分仍不夠明確等。因此,還有必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中央和地方在教育領域的事權范圍,形成更為有效的政府間教育支出分擔機制。另外,針對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當前單一的直接撥款的形式,政府可以依據實際情況增加其他的支出方式,比如像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政府可以將用于師生的書本費直接以購書券的形式下發到相關機構,避免資金在下撥途中受到截扣或者挪用等行為,使財政資金能達到預期的使用效果。除此之外,中央政府應當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對財政性教育支出進行監管的機制,定期監督核查財政性教育支出的具體使用情況,使經費的使用更有效率。
參考文獻:
[1] 李文婧.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制度問題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7.
[2] 傅志明.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層級結構問題研究[D].廈門:集美大學,2017.
[3] 張馨慧.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7(4).
[4] 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王 旸]
收稿日期: 2020-03-12
作者簡介: 王樹玲(1968- ),女,山東沂水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財政學與政府會計;辛江杉(1997- ),女,濟南人,研究方向:財政學與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