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蕾
摘要:
1921年蘇俄實行了新經濟政策,與此相伴生的是“耐普曼”這一階層的出現。“耐普曼”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最終隨著新經濟政策的消亡而消亡。從“耐普曼”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當時蘇共領導層對國家資本主義仍持否定態度。
關鍵詞:新經濟政策;耐普曼;思想認識
1921年,喀朗斯塔得兵變的發生使蘇共領導層認識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于是轉而改行新經濟政策。伴隨著新經濟政策的實行,“耐普曼”也隨之出現。“耐普曼”可以說是新經濟政策的產物,且隨著新經濟政策的產生而產生,消亡而消亡。通過“耐普曼”的發展歷程可以透視出蘇共領導層的思想認識。
一、 “耐普曼”產生的背景
“耐普曼”一詞最先在報刊上出現,即“新資產階級”。[1](p783)而新資產階級是指“商人、私人租佃者、城鄉各種自由職業者和農村富農”,[2](p236)后來將富農從中分離出去,以后歷次會議均是這種提法,也就是說“耐普曼”是指實行新經濟政策之后所有私營經濟的經營者。
“耐普曼”的產生是和新經濟政策有著直接關聯。1921年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實質就是用國家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這在當時是思想上的重大突破。資本主義一直被認作是與社會主義格格不入的,特別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自由買賣、市場機制、金融機構等等凡是被認定為與社會主義不符的因素統統取締。這樣做的結果是群眾被管控太死,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1921喀朗斯塔得兵變的發生也就成為必然。對此,列寧也認識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錯誤,認識到“為了做好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準備(通過多年的工作來準備),需要經過國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些過渡階段”。 [1](p570)新經濟政策承認了市場機制,也進而出現了“耐普曼”這個階層。
二、 蘇共領導層對“耐普曼”的認識
“耐普曼”隨著新經濟政策的出現而出現,對于這樣一個新生事物,蘇共領導層許多人其實并不認可。
首先對于新經濟政策,雖然列寧認識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轉變經濟觀念,蘇維埃政權就會不穩,但實際上蘇共領導層許多人對此不認可。在表決新經濟政策決議時,列寧是通過辭職的威脅才迫使許多人放棄反對意見。但盡管是這樣,許多人仍從內心里不接受新經濟政策。共產黨員穆拉維也夫曾說過戰時共產主義時期日子雖然很清苦,但很美好,但要實行新經濟政策時“真像當頭挨了一棍似的痛心,就在這一瞬間,腦海里出現這樣的想法,十月革命的大廈正搖搖欲墜,這意味著轉向資本主義。……這是對共產主義的背叛,是公然拋棄十月革命所取得的一切成果……”[3](P150-151)。這些言論表明,許多人從內心深處還是仇視資本主義,認為戰時共產主義才符合馬克思主義。
蘇共領導層許多人對新經濟政策都不接受,那么對它的產物“耐普曼”應該更是仇視。首先從“耐普曼”這個詞來說是有著貶義成分的,是“……謎”“……嗜好者”“……狂熱愛好者”的意思,是對“小商人或那些利用自由貿易鉆各種空子的人的戲稱”[4](P367-368)也就是投機取巧的一類人。把這類人這樣形容肯定是有蔑視和貶義成分的,而且這一稱呼又最早是通過報紙這個媒介傳播的,在實行新經濟政策開始幾年的正式文件中,幾乎沒有使用過這個詞匯,這也表明“耐普曼”確實是一種謔稱,這種詞匯一般是不會出現在黨的正式文件中。
其次,“耐普曼”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是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蘇聯政府“想方設法”抑制它壯大。在1922年的9月,輕工業企業的5/6產品都是直接或間接通過私營商人之手生產的;[5](P75)1923年國家經濟遇到困難,到年底出現緩解跡象,而這也是歸功于“耐普曼”階層。但縱使是這樣,“長期以來耐普曼被看作是蘇維埃政權的敵人,他們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大都是否定的評價,被說成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最大威脅”[6](P71)。 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提出,要加強與資本的斗爭,要限制私人資本的發展,國家加大對他們的課稅“應當通過稅收政策來調節私人資本的積累。應當貫徹實行征收奢侈品稅的辦法,加強同惡毒的投機商人的斗爭等”。[7](P382)“……要沒收其90%的利潤,要不就使他淪為乞丐,讓他至死不忘。要捕捉、盯梢、設置陷阱和圈套。”[6](P174)到1929年,在50,800名私營工商業企業的業主中,在政府排擠和消滅的措施下,有34,242名關閉了自己的工廠和商店,其中僅“因犯罪活動而被驅逐和遭受其它懲罰的”、“離開本地區到別處的”和“失蹤、死亡和下落不明的”等三項,就有14,374名,占總數的近42%[8](P59)。到1928年年初,“耐普曼”實際上已經在蘇聯經濟生活中消失,剩下的也就只是微乎其微的思想影響了。1931年“耐普曼”就消失了。
三、結語
從“耐普曼”產生發展消亡歷程可以看出,一個國家領導階層的思想認識很關鍵,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會對一項政策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而領導層在制定政策的時候,要順應當時的時代背景,同時也要摒棄狹隘的思想認識,更不能把一項政策作為政治斗爭的工具。無論是列寧還是斯大林,都沒有正確看待市場、自由貿易、私人經濟等這些認為是資本主義范疇的東西,認為兩者是“水火不容”的。也正是這樣的思想認識,無論是新經濟政策還是“耐普曼”都難逃消亡的命運。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第2分冊,人民出版社1964.
[3][前蘇聯]瓦連廷諾夫: 《新經濟政策和列寧死后黨的危機》,轉引自許俊基: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長編》第 3 卷,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年.
[4]《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轉引自郭春生:《“耐普曼”的內涵及其在蘇維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寧波黨校學報》2008(2).
[6]吳恩遠:蘇聯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第二分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8]轉引自聞一:《對“耐普曼”的再認識》《社會科學》1984(8).
(作者單位:包頭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n lang=EN-US>.
(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大學,湖北 恩施 4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