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
摘要:
泉港的端午節相對于國內其他地區而言有著獨特的文化意義,從明永樂年間世代相傳,至今約有600多年的歷史,更是全國最早舉辦端午“龍舟競渡”的地區之一。沙格龍舟賽很重要的一部分包含著對媽祖文化的信仰,另一部分又是追悼沙格先祖與鄭成功一起收復臺灣的祖民族英雄王忠孝。每年端午佳節觀眾紛至踏來,人山人海,川流不息。觀眾與觀眾之間比肩擦踵,此時沙格海堤充滿一片生氣。臺灣宗族同胞也剛來觀看,以表對先祖的思念。
關鍵詞:海上龍舟賽;沙格媽祖;沙格靈慈宮;忠孝文化
一、泉港沙格:全國獨特的涉臺媽祖海上端午龍舟賽的形成因素
(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泉港素來人文底蘊豐厚,人們注重德智體的內在修養,因此有文化之鄉和體育之鄉之佳譽。沙格因該村居住地呈螃蟹狀,故古村名為“蟹谷”,又因一代忠臣、民族英雄王忠孝又以“忠孝鄉”稱之,后來才改為“沙格”。每年臨近端午半月,村委便會帶領龍舟舵手將一對龍船從龍舟室扛出,劃到沙格海堤媽祖殿前,村隊的各支隊伍近期間加以練習,每到港口海水漲潮,舵手的口號聲,鑼鼓的敲打聲回蕩在整個沙格村,叫人熱血沸騰,沙格海堤與莆田因海相隔,但咫尺相望,地處湄洲灣的南岸,該村兩側依山,面向大海,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沙格的龍舟賽是海上的賽龍舟,有著其獨特的競賽風格和欣賞趣味,船頭塑造成逼真的龍頭形象,龍嘴角張開,面帶微笑,給人附帶親切感,龍尾制作成逼真的魚尾造型,整條龍船昂首挺胸,有乘風破浪之氣勢。龍舟分為公龍和母龍,栩栩如生。龍舟船舷外沿繪有規定的龍紋圖形,寓意蛟龍出水。紅、白、藍、黃 、青是構成兩條龍舟的五要裝飾顏色,唯在龍眼部位稍微施與黑色,有畫龍點睛之妙,更有吉祥如意的含義。在潮滿之時,隨著一聲槍炮聲,比賽正式開始,船頭有一名鼓手擊鼓敲鑼,掌控著整個水手的劃槳節奏,船尾則由一名經驗老到的舵手掌舵,整個比賽一氣呵成,三局兩勝制。整場比賽下來要持續兩到三天,這是沙格一年當中最為熱鬧喜慶的時刻。
(二)獨特的海上媽祖文化
泉港沙格的海上龍舟競賽除了紀念與楚國偉大愛國詩人、政治家屈原相關之外還有其獨特的紀念意義就是海上祭神,祭祀沙格村的海上保護神“海天元后”媽祖林默娘。媽祖的神話傳說和非物質文化精神對閩南沿海地區及臺灣同胞在信仰和精神上普遍有著共同的寄托。沙格村除了祭奉媽祖之外還一起供奉著另外四位海神,其中有兩位娘娘與媽祖被村里同喻為天上圣母,村里常以二媽、三媽稱呼,在一座宮里能夠同時供奉多位女海神,其在全國實為罕見,也體現了沙格村民對母性的強烈崇拜。在其左右兩邊同時還供奉著文圣和武圣,亦稱司馬圣王和武安尊王,每逢佳節,香火鼎盛,村里熱鬧非凡。
1、媽祖出游
沙格村與其他閩南地區不同,端午節也是被選為媽祖出游的佳節。在當天上午巳時,經過了隆重的祭神儀式香火祭拜之后,請出媽祖,隨即將五位海神陸續臺上轎子,以此同時村民早已穿上特定的服飾,裝扮成各種神明,組成出游隊伍,繞著該村指定的路線巡游,閩南地區稱其為“媽祖出游”,以表示驅障祛邪,祈求該村今后能夠風調雨順,出入平安。相傳因為當時瘟疫嚴重,受閩南媽祖信仰的影響,村民希望能夠得到媽祖的庇護,除去瘟疫,最后鄉村不僅逢兇化吉而且六畜興旺,漁業發達,文人輩出,才演化成現在的龍舟競渡。
2、敬請王忠孝
在端午佳節的當天,也是沙格村一年一度媽祖出游佳節,更是敬請明末清出一代忠臣王忠孝忠魂回家的日子。在這個特殊的節日,村民們從靈慈宮請出五位海神,接著杠出一對木雕龍頭,然后組成特定的出游隊伍,前排舉著各色的彩旗,上面繡著五位媽祖的圣名,隊伍中間則是用轎子陸續扛著五位媽祖,隨后則是村民裝扮的神明,接著就是鼓手和管弦樂隊,最后就是該村成群的燒香隊伍。隨后人們會繞到沙格忠孝公的祠堂,祭拜過后,由媽祖請柬王忠孝,再繞到沙格海堤的媽祖殿,請媽祖入殿,再請出一對木雕龍頭,隨即由人向海吹奏,懿旨媽祖放龍請遠在臺灣的王忠孝忠魂乘龍歸鄉,一同觀看龍舟競賽,該傳統至今已有300多年。所以沙格海上龍舟競渡又多了一層紀念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王忠孝的涵義。
二、涉臺媽祖海上端午龍舟賽其背后多元的文化意義
(一)泉港沙格靈慈宮
沙格靈慈宮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屬于福建省省級文化保護單位。其坐落于沙格村的東端。靈慈宮始建于宋末元初,七百多年來歷經修繕、擴建,1986年至1992年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鄉親集貢重修靈慈宮,舊貌煥然一新。正是“文物確保,臺馬新陸同出力;勝跡重光,男女老少俱歡心。”該宮殿地理位子坐北朝南,寬度18米,長度28米總面積504平方米,該宮殿分為前殿、兩廂、拜亭、大殿四個部分,前殿以傳統單檐歇山式構造,寬可分為五間,長可分為六間。拜亭以傳統重檐歇山式,中間裝飾有華麗精美的木構八角藻井,由小如意、斗拱層迭承托,會有精細的圖飾。大殿寬可分為五間,長可分為三間,也是傳統重檐歇山式構造。宮內豎立著五對傳譽古今的精雕綠石柱支撐宮頂。一到宮門前一對花崗巖石雕龍柱映入眼簾,只見龍首揚空,龍眼裂眥,聚精會神,須爪欲動,龍尾則蟠柱上端,蓄勢待發,欲直上云霄,酷似真龍。入宮門拜亭處隨即看到又豎立一對輝綠巖龍柱,雙龍纏柱由上而下,猶如蛟龍出海,龍頭猛然朝下,作飛龍在天之勢,齜牙舞爪,甚是咄咄逼人,氣勢非凡.隨后又有錦鯉緊隨其后,有越過“禹門”即化成龍形的幼龍,也有還未完全越過“禹門”的錦鯉,而只躍過“禹門”一半之鯉卻變為龍首魚尾,屬于半化之龍,正所謂“鯉越龍門”,情趣動人。龍柱上端雕有傳說中的四海龍王,每個龍王腳下踩著魚蝦,猶如各自的坐騎,繞海巡游,不禁使人遐想聯翩,耐人尋味。這對龍首向下石柱,國內罕見。拜亭后一對輝綠巖雕人物柱,左雕八仙過海故事,右雕封神榜人物,體態造型不落俗套。前殿一對花崗巖龍柱,蟠龍頑強伺機沖天。宮內還有技藝精湛的木構藻井和6塊雕云套木、8塊木拱,另外殘存8塊石礎(俗稱“柱珠”和墊底的”“算石”由整塊石頭琢成),被專家認為是宋代風格的建筑構件。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等專家教授和臺灣聯合報編輯慕名前來考察,整資石雕、木雕藝術價值和整宮構建特色。前年部分文物參加媽祖民俗文物赴臺灣展覽。靈慈宮奉祀海神媽祖并附祀與睢陽城共存亡的唐代英雄張巡等。每年媽祖生日和端午節,海內外同胞來此進香觀光者絡繹不絕。尤其是端午節,那時人山人海,熱火朝天,為泉州市轄內所僅見。靈慈宮凝聚著海內外同胞親誼,緊系著愛鄉情結,可以觀賞、探索惠安石雕、木雕技藝和史料,可以采集、整理媽祖文化和民俗風情,更能激發思古幽情和展望開發拓業前景。靈慈宮譜寫著閩南媽祖文化之外,還是華夏七百多年非物質文化的結晶,更有著非凡的藝術研究價值。
(二)忠孝文化
忠孝二字對于泉港沙格村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是全村村民的精神支柱和理想追求,更是中國歷代賢人志士一生追求的最高道德準則和美好理想。自古以來,對忠臣名將而言都有忠孝兩難全的說法,而王忠孝也沒有逃脫政治的宿命。
王忠孝1593-1666年)生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字長德,號愧兩,泉港沙格人也。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帝贊,“勤勞獨瘁”。他清明廉正,反遭佞臣誣陷為“死罪”,他“百折不撓”抗不服罪,朝廷內外紛紛為其伸冤,后改為謫戌,回籍。其事跡感人至深,中外嘆服”。甲申,帝自縊,清軍攻入京、忠心耿耿的他仍來到南明。永歷帝時曾拜兵部右侍郎,帝贊其“孤忠亮節”。
在明末清出之時王忠孝與鄭成功一起抗清復臺,他們兩一文一武驅荷夷復臺彎,浴血奮戰,最終一起收復了我國寶島臺灣?,F有國家一級文物歷史名畫《鄭成功與王忠孝對弈圖》珍藏于國家博物館,記錄了當時收復臺灣的重要軍情情節,更有王忠孝所撰寫的《百字贊》,內容簡短,雖然只有短短百來字,但形象生動的描述了鄭成功的精神面貌及不凡的英雄氣概??滴跷迥辏?660年)王忠孝客死他鄉,病歿于臺灣。傳世佳作有《四書語錄》、《孝經解》、《易經測略》、《回居錄》、《詩經語錄》、及《奏議》、《詩集》、《文集》等。為了紀念先祖,后裔將他的史冊編輯成史冊,名曰《王忠孝公全集》,今已付梓行世,震動了國內外。
在驅荷夷收復臺灣之時,王忠孝一直是鄭成功的重要謀士,當時人稱“鄭成功軍師”。王忠孝不僅僅給臺灣帶去的是中華璀璨的傳統文化和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同時也將當時民間的信昂習俗和閩南建筑工藝以及文學藝術,例如音樂、戲曲、陶瓷工藝、詩詞等帶到臺灣。同時也帶去了當時閩南地區先進的農耕技術。無可厚非王忠孝成了閩臺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臺灣同胞為了紀念其偉大功勛為其建蓋祠堂,供奉為忠孝公物,2016年,泉港沙格首屆舉辦忠孝文化節,主要目的是促進閩臺文化交流和拉近閩臺宗族血緣關系,具有非凡的意義。
結語
泉港沙格涉臺媽祖海上龍舟賽具有其別具一格的閩南民族風俗,有著其獨特的傳統歷史,在其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及宗族、道德、信昂傳承上有著多元的獨一無二的文化意義,更是對中華璀璨文化的弘揚,是炎黃子孫,沙格宗族后世應該不斷繼承和保護的無形文化財富。
[參考文獻]
[1]端午龍舟競渡的文化考察[J]. 唐宏岳.裝飾. 2011(06).
[2]贛南客家龍舟文化價值評估的研究[J]. 柴廣新.成功(教育). 2011(07) .
[3]媽祖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其現代社會功用[J]. 王麗梅.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1) .
[4]媽祖文化熱的再認識[J]. 蔣維錟.東南學術.2004(S1).
[5]關于福建民間信仰問題的思考[J]. 徐曉望.福建學刊. 1997(S1) .
[6]福建宗祠文化的當代社會價值與提升路徑[J]. 甘滿堂.東南學術. 2019(04).
[7]宗祠文化的社會教化功能和社會治理邏輯[J]. 吳祖鯤,王慧姝.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4(04).
[8]惠安石材特性及在鄉土建筑中的運用[J]. 陳曉向.華中建筑. 2003(03).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