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振民
摘要:湖南常德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豐富的紅色資源,這些紅色資源是加強黨性教育最生動、最鮮活的教材。蘊含著傳承紅色基因、黨的理想信念教育、黨風黨紀教育的價值,具有實現黨性教育內容的具體化、生動性、多樣化特點。實現黨性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將紅色資源納入黨性教育教學體系,形成多元教育內容;建立紅色教育現場教學基地,實現多元化教育方式;挖掘紅色文化內涵,豐富教育實踐活動;整合資源,多渠道搭建傳播紅色教育平臺。
關鍵詞:常德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黨性教育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大力弘揚老區精神。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弘揚老區精神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常德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區,有著非常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紅色資源在新時代黨性教育活動中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不但豐富了黨性教育的內容,創新了教育方式,還提高了黨性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常德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及其開發
近年來常德老區人民對常德紅色文化的開發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是對紅色人物事跡的挖掘整理,打造紅色教育基地。中國譯介馬克思主義第一人——趙必振,紅燁山莊被確定為“常德市鼎城區趙必振研究會研究基地”,對趙必振進行全面的研究和介紹;“為信仰而苦,為信仰而死”的帥孟奇;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領袖、革命烈士陳昌厚;潘振武等革命先輩領導的常德文甲農民起義軍(今鼎城區長茅嶺鄉)打響第一槍,文甲起義在當時極大的震憾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開啟了常德農民運動的第一幕。
二是挖掘黨史資源,打造紅色文化品牌。桃源縣對湘西北第一個紅色政權——徐溶熙蘇維埃政府舊址、浯溪河紅軍烈士紀念碑、紅軍長征大水田紀念地以及桃源師范學校內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二、六軍團桃源指揮部舊址修復工程完成;為了弘揚老區精神,桃源縣還組織編印出版了《桃源革命斗爭史》、《桃源革命人物專輯》等書刊,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提升了紅色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
三是修復了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翦伯贊故居;維修了早期中共湘西特委委員李慶蘭、胡佐武等革命烈士墓地。
四是建立湖南省第一家縣級永久性黨史陳列館——中共常德縣黨史陳列館。1987年開始由縣政府撥款興建,于1991年6月29日正式開館。
五是開發紅色旅游線路。形成了以帥孟奇紀念館——臨澧博物館——林伯渠故居——石門革命博物館——王爾琢塑像——賀錦齋烈士紀念碑的紅色旅游線路。
二、常德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在黨性教育中的價值
常德老區依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歷程中創造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是新時代黨員干部接受教育的巨大精神財富,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黨性教育意義深遠,具有重大的政治價值和教育價值。
首先,常德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在黨性教育中的政治價值
一是常德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和其他紅色資源一樣同樣具有政治導向功能。我們通過重溫革命歷史、學習紅色文化、解讀紅色精神,有助于幫助黨員干部加深對常德老區共產黨員為爭取人民解放和民族獨立所進行的艱苦奮斗,從而增強對常德老區共產黨員所做出的努力和犧牲的認同,引導黨員干部要象帥孟奇、陳振亞烈士一樣始終忠于黨、忠于人民,帶頭擁護黨的領導、維護黨的執政地位,堅定“四個意識”、切實做到“兩個維護”。
二是系統闡述紅色文化科學內涵,使黨員干部加深對紅色文化階級屬性——人民性的認識。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所以,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著人民的利益所做的一切的工作的概括,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我們的黨員干部要象時代楷模姜開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田工、義務扶貧薛家村的優秀共產黨員王新法一樣,始終堅持人民路線,自覺踐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工作理念。
三是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理想信念的紅色精神,能夠很好地給黨員干部“補補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讓信仰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常德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讓我們的黨員干部能夠從王爾琢烈士、中國譯介馬克思主義學說第一人——趙必振、“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的丁玲等革命前輩的事跡中得到熏陶,樹立堅定的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中做出自已應貢獻。
四是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類型,其本身就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樣具有提升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功能。新時代我們要更加重視老區的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和利用,為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發揮其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其次,常德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在黨性教育中的教育價值
一是常德老區紅色資源承載著我黨的光輝歷史和寶貴經驗。通過對革命時期所留下諸如點燃革命圣火的湖南省立女師、點燃常德革命星火之勢的中共湘西特別委員會會議、湘西北地區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徐溶熙蘇維埃政府、湖南早期工人運動杰出領袖黃愛、中共早期黨組織成員朱務善的舊居舊址、歷史文物、紀念地等,以及那些蘊含在歷史文物中的紅色文化和精神等紅色資源,都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折射出革命先輩們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新時代黨性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利用這些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黨性教育,能夠有效引導黨員干部回顧黨的艱苦卓越的奮斗歷程,有助于廣大黨員干部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強化新時代領導干部的歷史擔當意識。
二是常德老區紅色資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黨員干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黨風黨紀教育的絕好素材,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途徑。常德老區紅色資源為黨性教育提供豐富而生動的物質載體。如一生清正廉潔的翦伯贊、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奉獻一生的開國大典主持人林伯渠同志、忠于紅軍的王爾琢烈士事跡、一輩子忠于黨的?陳振亞、帥孟奇烈士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慨等等這些人物和他們的光輝事跡都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為了追求理想信念,堅貞不屈、至死不渝、前仆后繼的崇高精神,蘊含著豐富的理想信念、黨風黨紀等教育內容。
三是利用常德老區紅色資源進行黨性教育可以增強黨性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常德黨史是中共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德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如太浮山武裝斗爭、湘西北地區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徐溶熙蘇維埃政府等蘊含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也承載著自己獨特的革命歷史人文資源。往事都具有直觀生動、激情感悟、反思升華的鮮明特色,有很強的鮮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受教育者感同身受,有助于黨員干部了解黨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艱苦奮斗的歷史,有助于黨員干部陶冶道德情操、錘煉意志、培養他們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三、常德老區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黨性教育實踐路徑
一是將紅色資源納入黨性教育的教學體系,形成多元黨性教育內容。2015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強化黨性教育。各級黨校每個主體班次都要設置專門的“黨性教育單元”,確保黨性教育課不低于總課時的20%。把紅色資源教育作為黨校必修課程列入干部教學培訓計劃,把地方紅色資源與黨性教育理論體系結合起來,找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推動紅色資源進專題、進課堂、進頭腦,通過各種方式讓黨員干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領導干部黨性修養,傳承紅色基因,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二是建立紅色教育現場教學基地,形成多元化黨性教育方式。根據2015年《意見》加強教學基地建設,規范基地管理的精神。建立了“常德市鼎城區趙必振研究會研究基地”、林伯渠故居、臨澧博物館、帥孟奇紀念館、丁玲紀念館、石門縣革命博物館、紅軍烈士王爾琢塑像、賀錦齋烈士紀念碑等教學基地,充分顯示出了具有特色和亮點的現場教學點,充分發揮出了具有特色鮮明、典型性強的示范基地的作用。
三是挖掘紅色文化內涵,豐富的黨性教育實踐活動。深入挖掘常德老區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內涵,做好紅色資源的提煉和升華,推動紅色資源向黨員干部教育資源的轉化。根據不同的教育培訓對象,選取不同的紅色資源,設置不同的課程主題,綜合運用專題講授、現場教學、情境體驗、案例研討等多元教學方法,促進紅色資源進課堂,為干部教育提供深刻的課堂體驗。同時,加強對紅色資源教化育人功能的理論研究,為紅色資源進課堂提供理論基礎。
四是整合資源,多渠道搭建傳播紅色教育的平臺。要擴大老區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必須綜合運用網絡、影視等媒體的宣傳、也可以發展老區紅色旅游,以這種大眾化的方式對本地的紅色文化進行宣傳,同時讓人們接受紅色革命精神的教育和鼓舞。充分利用常德老區已經開發出來的帥孟奇紀念館、臨澧博物館、林伯渠故居、石門革命博物館、王爾琢塑像、賀錦齋烈士紀念碑寺紅色旅景點為依托,組織常德市內的黨員干部、青年學生參觀革命前輩的英勇事跡、接受革命的洗禮,增強認同感。
[參考文獻]
[1]常德市紅色旅游資源簡介,中國文明網·常德,2012-03-16.
[2]廖勝平·紅色資源在黨性教育中的獨特價值和作用[J].《當代廣西》2018年第14期.
[3]魏旭萍·紅色資源在黨校黨性教育中的價值及路徑[J].《科學與財富》2017年第23期.
[4]刁靜洋·新時代背景下膠東紅色文化在黨性教育中的價值及實踐研究[J].《現代交際》2018年第20期.
基金項目:2019年常德市社科項目“常德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黨員干部黨性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研究”,課題號 CSP19YC19。2016年湖南應用技術學院第一批本科重點建設課程項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
(作者單位:湖南應用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