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蘊恒
摘要:
弱勢群體是我國社會生活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利用法律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鮮明特征。對弱勢群體進行法律援助,有利于保障公民人身權益,穩定國家發展根基。本文將論述法律援助的含義、立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如何構建有效的法律援助體系等。
關鍵詞:弱勢群體;法律援助;社會穩定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內容之一,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時代要求。縱觀我國目前社會發展現狀,財富分配差距較大、社會地位處于不平等狀態、城鄉資源分配不平衡等,多種因素糅雜在一起造成社會不公平現象時常發生,弱勢群體的利益容易受損。當此種情況發生時,因為自身經濟能力或其他原因,他們難以尋找到符合自身條件的有效解決方法,因此運用有效的法律援助手段顯得尤為重要。
一、弱勢群體和法律援助的含義
在現代社會中,根據社會大眾的普遍認知,人們根據收入高低、權利大小、生存狀態來界定弱勢群體。它是一種規范性法律要素,尚未有明確的概念定義,需要人們對其進行價值評價。現階段,從社會生活角度來說,公眾經常把農民工、農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孕婦等人列為弱勢群體。他們常常在社會生活或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根據《民法總則》第128條規定可見,《民法》上將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列為弱勢群體,并制定專門等法律對其進行專門保護。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提供的,為弱勢群體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是我國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維護和實現保障人權的一項重要舉措。
二、我國關于法律援助制度現狀
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產生于1996年,通過的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首次將法律援助明確寫入法律。1997年,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和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成立。2003年,國務院頒布實施《法律援助條例》,國家對法律援助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雖然我國法律援助已經體現出基礎性框架,但是法律援助的各個規定不完整的散落在部門法或其他條例中,并且其對弱勢群體進行法律援助的行為界限、社會保障機制、激勵機制、懲罰機制尚未有明確的法律規制,使得法律援助人員在相關法律缺失的情況下難以有效運用法律對弱勢群體進行法律援助。
三、我國法律援助存在的問題
(一)弱勢群體法律意識較低,難以將法律援助作為維權的手段
中國法制建設正在推進過程中。公民的法律意識尚處在需要學習和完善的階段。實際上,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人對法律援助了解較少,利用法律援助去維權的少之又少。當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不會考慮到法律援助也是維權的手段之一,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十分常見。其次,法院等專門機關也不可能主動出擊,對弱勢群體經常性的詢問,這樣使得司法效率大大降低。
(二)部分地區法律信息不通暢,宣傳不到位
發展傾斜造成資源分配不均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由此容易引發社會矛盾。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存在大量的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一方面由于他們力量薄弱,處于弱勢地位,自身權益極易受到侵害;另一方面,我國法律宣傳處在社區普法等階段,普法力度比較低,難以引起公眾的重識。加上地處農村地區,網絡信息欠發達,信息比較閉塞,對法律的理解和運用比較差,難以使用對他們有利的法律援助手段。
(三)未進行法律援助立法,統一的社會法律援助制度體系尚未健全
法律援助是涉及國計民生的大事,目前我國頒布的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援助條例是國務院頒布的《法律援助條例》,各省也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法律援助條例》。但是行政立法的屬性決定了其只能立足政府的職能對法律援助的具體情況進行規定,而無法在統一法律體制框架內對其進行具體規劃。當遇到法律援助案件時,政府難以遵循統一的標準,未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此外,弱勢群體因尚未有明確的法律界限,立法對此也未進行分類立法,難以做到有法可依。
(四)實際進行法律援助的主體力量薄弱,各方未形成聯動機制
目前,進行法律援助的律師主要是律師。在我國85%的律師集中在大中城市,在占據全國人口80%的城鎮和農村地區,這種現象會因為中西部建設及城鎮現代化建設更加明顯,社會其它各方能夠參與的力量也有限。在某一個地區就會形成提供專業法律援助專業單位和人員少,但是援助需求較多的情況。同時,在律師進行法律援助的同時,政府、社會保障機構尚未與其形成有效的聯動機制,當獲得有效的援助結果時,政府、社會保障部門互相推諉,不配合執行都會造成執行效率低下,難以實現最終的援助目標。
四、對弱勢群體進行法律援助的方法探究
(一)加強立法研究,促進法律援助體系建設,適當向弱勢群體傾斜
我國法律援助制度仍處于研究和推進階段,建立明確的法律援助制度對推進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我國雖然在《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也規定了相應的條文,但實際發展的社會案件可能已經超出了法律援助制度所能解決的范圍,同時其強制力度又比較低,所以推進我國在法律援助方面的專門立法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法律援助立法要從社會主義本質和國情出發,目的是解決實際生活中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明確法律援助的定義、范圍、援助方式等。不僅要涉及婚姻、升學等民生領域,也要考慮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方面。其次,法律援助立法要兼顧社會各個層次的人,尤其是處于社會競爭劣勢的弱勢群體,可以在立法上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傾斜。最終使法律援助立法融入到我國法律體系中,與其他法律配合,以期使公民的法律援助權利得到立法上的保障。
(二)擴大弱勢群體法律援助制度和立法宣傳,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
法律制定的目的是法律適用,適用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絕大多數人了解法律。進行法律宣傳為法律的適用提供良好的基礎。只有弱勢群體了解,知道法律援助會真正有利,他們才會選擇通過法律援助維權。政府等有關部門要重視法律宣傳的強大功能,在法律宣傳過程中起領頭羊作用,比如說對有關人員進行法律知識培訓,在了解的前提下更好的宣傳給更多的人。實際上,法律援助制度對大多數人來說比較陌生,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接觸到,尤其是對偏遠地區的農村區域可能從未接觸過。因此,可以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在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功能。利用社區人員集中、管理性較強等特點,進行社區法律宣傳,例如開展法律援助知識講座等,使法律援助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同時也不可忽視互聯網在法律宣傳方面發揮的作用。在憲法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重要節點利用網絡新聞的推送,以案說法、以人說法,使廣大人民群眾明白法律就在身邊,積極發揮法律的滲透和輻射效應,為法律援助制度的推進提供良好的基礎。
(三)建設法律援助專門單位,培養專業人才
在我國從事法律援助的主體主要是各律師事務所的執業律師或者其他法律從業者,進行法律援助是我國法律規定律師應履行的一項義務,有些地區政府還對律師履行法律義務進行監督。但是進行法律援助,不能僅僅依靠律師的力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法律援助的需求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可以通過在各地區設立專門法律援助部門,成立法律援助團隊,尤其是針對弱勢群體,可以建立單獨的法律援助。此外,通過完善法律援助保障機制,為提供法律援助的單位或個人給予適當物質激勵,吸引更多的專業人員尤其是高校畢業生加入到法律援助行業里來;在社區建立法律援助咨詢室,由專門人員進行指導,使人們更近距離的感受法律援助帶給他們的幫助。
(四)推動聯動機制建設,進行高效法律援助
縱向來看,我國應建立自上到下的法律援助體系。從國家立法,到政府出臺法律援助制度和監督制度,都應當為公民實現自己的法律援助權利發揮著作用。橫向來看,各個地區的政府部門、社會保障部門、律師協會、權益保護部門等有關部門應形成聯動機制,例如通過制定統一執行標準、為人們提供“一站式”服務。當弱勢群體或者其他人的利益訴求得到保障時,各方應當配合執行,不能讓法律援助制度流于形式。總的來說,只有各部門各司其職,在履行好本職的同時,在各方聯動體系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才能讓法律援助發揮最大的作用。
五、構建弱勢群體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意義
法律援助制度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內在要求,進行法律援助立法可以在立法層面上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人身權益。一方面,可以增加他們對法律的認可,從而使他們積極維護法律,遵守法律;另一方面,弱勢群體作為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只有他們的利益訴求達到保障,社會秩序的穩定才會得到進一步保障,真正實現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倡導“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制定法律制度最終的受益者應當惠及全體人民。法律援助制度從人民切實利益出發,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組成部分,對縮小社會發展不平衡,減少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參考文獻]
[1]殷哲浩.論和諧社會構建中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9月.
[2]栗希榮.用法律援助為弱勢群體撐開“保護傘”.人民論壇.2017年4月.
[3]王碩.法律援助中的政府責任、律師義務及民眾權利.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3月.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泰安 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