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祥華 沈振華
摘 要:近年,商丘師范學院傳媒學院積極探索、著力構建專業工作室(1+1)N模式。學院各專業工作室主動順應地方社會發展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突顯專業實踐教學的地方味、文化味和思政味,使得人才培養植根地方文化沃土,在服務地方中有作為,在文藝創作中受陶冶,在專業實踐中受洗禮,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子,而且強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專業工作室;地方味;文化味;思政味
目前,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的發布,產教融合已經上升為國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資源開發的基本制度安排。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指出,打造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產教融合平臺,就是“要發揮廣大高校在創新人才流通中的重要樞紐作用,打造跨界創新要素‘引力平臺”,“將各參與主體之間的競爭關系轉化為互利共贏的共生關系,實現更高維度的利益最大化”。
近年,商丘師范學院傳媒學院著力探索、構建專業工作室(1+1)N模式。“1+1”即一個專業根據自身特色和發展方向,建設一個工作室平臺,在共同利益和興奮點上,尋求企事業單位合作,雙方共同運作一個有影響力的項目。由“1+1”領跑,合作項目接踵而至,“N”的倍數效應不斷放大。學院各專業工作室主動順應地方社會發展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突顯專業實踐教學的地方味、文化味和思政味,促進人才培養植根地方文化沃土、傳承時代優良“基因”,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子,而且強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社會責任。
一、地方味:在服務地方中有作為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關于社會服務職能,其最初源于美國。1862年《莫里爾法案》的頒布為美國大學服務于社會奠定了法律基礎。21世紀以來,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表現出從單向公共服務到雙向公共參與的轉變。這里所謂的公共參與是指大學教師通過學習、專業咨詢和應用研究等手段同地方專家一起解決現實問題,將地區的需求、經驗和知識等外界因素納入高校主導的活動與項目中,從而形成具有互利性的伙伴關系。
基于對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理解,近年,商丘師范學院傳媒學院圍繞學校建設高水平應用型高校的總體目標,順應地方經濟文化發展需求,組建并品牌化運作新聞傳播類專業工作室,堅持“有所為,才有所位”,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傳媒學院結合專業實踐教學,與企事業單位共同運作真實性項目,在服務地方中求支持、求發展,走出了一條校市、校企同頻共振、融合發展、合作共贏的道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品牌化運作智樸影視工作室,在微視頻拍攝制作方面精心耕耘、力創特色。2017年3月以來,智樸影視工作室結合專業實踐教學,與商丘市委宣傳部、商丘日報社等單位聯合拍攝了8集專題片《游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商丘市委有關領導看過樣片后給予高度評價:“商丘師范學院圍繞市委提出的‘游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的要求,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要大力支持,推向全省、全國,走向世界,讓華夏文明永續弘揚。”市委從商丘市文化產業基金中撥付50萬元予以扶持。經過三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反復打磨,大氣磅礴的專題片《游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已經殺青,將滿足民眾了解商丘文化的訴求。廣告學專業成立了靈感廣告工作室,重點在新媒體營銷策劃方面打造特色,成功為張弓老酒酒業等20多家地方知名企業進行了新媒體營銷策劃。
隨著高校與社會之間的邊界不斷融合與消解,高校在逐漸與政府、企業、社會機構等建立起新的合作形式的同時,也在一個更大的框架內思考解決科技、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的難題。高校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既類似于社會變革者,又類似于共同創造者。高校與社會相關主體之間的聯系,要求地方高校必須立足地方、融入地方,堅持特色發展、差異發展、創新發展,始終與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在服務地方的過程中體現出自身價值。
二、文化味:在文藝創作中受陶冶
河南居九州之腹,中天而立,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丘在歷史上曾為古宋國和古梁國,火文化、姓氏文化、殷商文化、三商文化、漢梁文化等源遠流長。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河南視察指導,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中原更加出彩。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與日俱增。多角度、多層面了解商丘乃至河南、中原文化,是民眾內心的文化訴求。商丘師范學院傳媒學院專業工作室以文藝創作為導向的實踐教學改革,強化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升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在拍攝商丘專題片過程中,智樸影視工作室團隊赴商丘市六縣三區一市及相關市縣150余個景點采集素材,行程累計2萬多公里;30余名專業課教師、100余名學生參與解說詞起草、翻譯、配音、拍攝、剪輯與后期制作。在專業實踐過程中,沒有一個創作人員喊苦喊累。2018年下半年,智樸影視工作室團隊以極大的工作熱情創作完成了11集專題片《老家河南,出彩中原》解說詞與拍攝腳本;2019年,攝制完成第一集《“三皇五帝”時期的中原不老傳奇》(史前篇),得到河南省委宣傳部以及業界專家的充分認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成立了“好人之聲”朗誦藝術團,積極在朗誦與配音方面打造特色。2017—2019年,藝術團利用專業匯演的機會,分別舉辦了“商丘好人”大型誦讀會、“商之頌”大型誦讀會、“老家河南、出彩中原”大型誦讀會,對“商丘好人”精神、商丘文化、河南文化、中原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詮釋。其中,2019年10月,“老家河南,出彩中原”大型誦讀會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指導河南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主線,歌頌河南的厚重歷史,再現河南的發展成就,展望河南的美好未來。
積極主動融入地方,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推動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賦予我國高校的神圣使命。商丘師范學院傳媒學院植根地方文化沃土,深入挖掘、詮釋河南文化,讓更多民眾了解河南文化,自覺傳播河南文化,為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奮斗目標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三、思政味:在專業實踐中受洗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強調“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高校必須堅守初心使命,落實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青年學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面對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商丘師范學院傳媒學院積極探索、構建“專業工作室+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文化育人為核心,以實踐育人為路徑,以人格教育為目標,將專業實踐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廣播電視學專業(新媒體方向)與學校黨委宣傳部聯合成立應天驕子融媒體中心,在全媒體人才培養方面打造特色。2017年以來,應天驕子融媒體中心微信公眾平臺、官方微博圍繞“商師故事”“商師TA說”“商師光影”三大主題,創作了“四季商師”等一系列優秀視頻、圖文作品,組織開展了“校長教學質量獎”系列、“教學奉獻獎”系列、“最美教師”系列等先進人物專訪。每一次的優秀人物專訪,對學生而言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這種教育比任何理論說教都更為深刻。在“商丘好人”系列活動彩排和演出的過程中,學生們眼中常常浸滿淚水。“義務救援,不收錢物;出現意外,后果自負……”當學生朗誦《胸懷大愛、初心未改》時,商丘市水上義務救援隊的感人事跡像過電影一樣一幕幕地映現在人們的腦海里。李學生、任長霞、李芳、黃偉……一個個光輝的名字,讓大家一次次哽咽。“商丘好人”的典型事跡、商丘文化、河南文化,讓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啟發,獲得成長。
豐富多彩的專業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切體會到什么是無私奉獻的“商丘好人”精神,什么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什么是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應該潤物無聲,通過情感“喚醒”學生,進而促使學生將這種情感內化為思想品德,促進其知、情、行、意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陳鋒.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產教融合的平臺戰略——從平臺思維到平臺戰略[N].光明日報,2019-10-11.
[2]劉文杰.可持續性共創: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的新拓展[J].比較教育研究,2019,(7).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