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峰
摘 要:針對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建設的發展訴求,梳理當前高校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從“三結合”的建院原則,“一體、兩翼、三融合、四協同”的機制體制架構,“一面、雙線、三點”的育人體系設計,“虛實”兼備的管理職能定位方面,開展深入研究與實踐探索有著特殊的意義。
關鍵詞:創新教育;創業實踐;人才培養
自1999年清華大學承辦首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正式拉開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序幕以來,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2016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建設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的通知》;2017年,教育部公布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單。由此可見,在歷史發展、社會需求、政策引導等外延型條件的支持下,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經歷了初期探索、系統構建、經驗推廣等不同階段。為順應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求,各高校紛紛成立各種類型的創新創業學院,并從建院原則、機制體制、育人體系、管理職能等方面探索內涵式發展路徑,以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升級發展。
一、“三結合”的建院原則
《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國發〔2018〕32號),在某種程度上對“雙創”提出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要求。因此,“雙創”教育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思維、引導更多的大學生擁有自己的創業經歷”愈加重視,以此催生“人才紅利”,實現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才大國”轉型升級。高校創新創業學院作為推動“雙創”教育內涵建設的主要載體,面對大學生高漲的創新創業激情,目前面臨以下發展困境:一是缺乏擁有創業實操經驗的師資隊伍開展創新創業教學與實踐;二是缺乏充足的資金與資源,用于支持創新創業成果的孵化轉化;三是在提升培養人才與服務社會的能力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學與管理突破。
因此,高校創新創業學院在建院原則上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內”“外”結合。學院應以“開放式”的辦學姿態,增強與重點行業、優勢企業間的良性互動,適當借助校外課程和資源,彌補缺憾短板。要開展更為廣泛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最大限度地尋求政府政策、社會資源的支持,形成“三螺旋”合力,以推動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其次,要“點”“面”結合。深度挖掘導師制、學分制的互補優勢,大力支持教育實踐創新和創新創業學術研究:一是以學分制為基礎,“面”向大學本科生群體開設公共選修課和必修課,實現“雙創”教育普惠性的全覆蓋。二是嘗試探索創新創業類專業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建設,在做好學術研究的同時,培養更多專業型或學術型的創新創業人才。三是要處理好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基礎通識教育與高層次專業教育的辯證關系。借助研究生教育的導師制優勢,以小班教學、實驗班教學的形式,提升本科生“雙創”教育質量,實現以“點”的突破帶動“面”的深化。最后,要“實”“虛”結合。作為高校二級學院,其主要任務是負責培養高素質人才、高層次的管理人才和創新創業政策研究人才,同時要在產教融合發展、人才培養與交流、協同創新合作等領域發揮自身作用,以實現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等功能為目標,為區域性發展做出貢獻。
二、“一體、兩翼、三融合、四協同”的機制體制
創新創業教育是國家倡導的一項長期的教育發展工程。筆者認為,創新創業學院作為學習型組織,在機制體制方面,其內涵型的發展目標是協調、整合與優化高校內外部教育資源,開展與時俱進的教育改革實踐活動,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人才基礎與智力支持。
按照理查德·斯格特在《理性、自然和開放系統》一書中提出的“組織是意圖尋求具體目標并且結構形式化程度較高的社會結構集合體”概念,可以將創新創業學院機制體制建設進一步分解成三個具體目標:一是以“雙創”學科共建、成果共享作為具體目標,優化組織結構,突破高校內部各職能部門如團委、教務處、學生處等職責相對獨立的局面,構建“一體化”的工作機制。比如,很多高校采取建院與成立創新創業工作領導組并行的方式承擔學科建設任務。二是以實現學科可持續發展為具體目標,豐富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實施路徑,促使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科技創新、校園文化“三融合”,依托創新創業教學基礎和實踐實訓體系的“兩翼”,構建科學完整的“雙創”生態系統。三是以社會、經濟發展的新需求為具體目標,利用好校內、校校、校企、校地的“四協同”,深化開放創新、協同育人機制,將學科建設取得的知識成果加以全面推廣和應用。
三、“一面、雙線、三點”的育人體系設計
高校創新創業學院所開展的“雙創”教育是有別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性教育的。高等教育圍繞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并落腳于育人目標的明確、有效的課程體系設計、分層分類指導和對示范典型的著力引導上。課程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載體,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直接關系著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的效果。因此,高校創新創業學院要將課程建設作為切入點,持續推進育人體系不斷完善。
“一面”,是指要實施并推進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全面覆蓋”。基于“創業是在資源高度約束、不確定性強的前提下的假設驗證性、試錯性、創新性的快速行動機制”的觀點,高校創新創業學院要面向在校生,圍繞“創業精神”,構建啟發類課程群,回答好學生“敢不敢創業”的問題;要面向在校生,圍繞“創業機會”的可驗證性、可試錯性,組建基礎性課程群,解答好學生“能不能創業”的疑問;要結合高校自身學科優勢,兼顧學生興趣、所學專業等個體因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體系。“雙線”,是指應圍繞問題導向、項目導向,著重深化“兩線指導”。高校創新創業學院應從創業企業組織、管理、戰略發展等具體問題入手,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咨詢;利用實踐基地和創新創業大賽等具體項目的遴選、入駐和培育,為學生提供指導服務;在此基礎上,圍繞學生對創業能否“識別、復制”的疑問,做好分層分類指導,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三點”,是指要強化典型示范作用,引導并塑造濃郁的創業氛圍。一是圍繞專業人才培養,注重在本科以上的學生群體中,塑造創新創業學術的示范典型;二是借助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圍繞團隊學習能力的提升,塑造創新創業團隊的示范典型;三是深挖校友資源,通過表彰宣傳等形式,塑造行業標兵、領軍人物、重點企業的示范典型。這樣可以使學生直觀領略優秀創業項目、優秀創業人才的風采,從而進一步解答學生對“如何成為優秀的創業者”的疑問。
四、“虛實”兼備的管理職能定位
高校創新創業學院建設經歷了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已經在教育與實踐層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在管理職能定位方面逐步形成了一部分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和經驗。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在許多高校里依然存在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重理論傳授輕實踐教育等問題。
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導下,創新創業已進入由點到面的發展階段,如深化發展創新創業國際交流、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版等,逐漸成為驅動創新創業轉型的“多目標”實施路徑。此外,在厘清教育改革思路方面,高校通過教學科研功能的重構,實現專創融合的教育轉型,打破學科壁壘,完成“跨學科”的人才培養變革。正是由于“多目標”與“跨學科”的需求,才使得高校創新創業學院在管理職能定位上呈現出“虛實”兼備的豐富樣態。創新創業學院作為高校二級教學單位,完成人才培養任務、深化創新創業科學研究是其現實任務之一。在組織競賽實踐活動、負責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和運營方面,有些高校“擬制性”地賦予了創新創業學院“教輔機構”的部分職能。
綜上所述,在特定的時期,面對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建設的發展訴求,抓住創新創業學院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問題,從建院原則、機制體制、教學設計、管理職能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與實踐探索有著特殊意義。從具體操作而言,要嘗試突破高校二級單位職能間的割裂與學科間的壁壘,充分發揮出教育合作的積極作用,才能豐富創新創業學院“開放創新”的組織文化。從提高人才核心競爭力而言,嘗試圍繞學生學歷、技能、能力的同步提升,充分釋放出人才培養規格與數量的新動能,才能踐行創新創業學院“人才高地”的組織使命。從現實發展而言,在鞏固創新創業教育支撐基礎的同時,做到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節約學院制發展的建設成本,才能強化創新創業學院“可持續發展”的組織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桂香.高校、政府、企業聯動耦合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機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論視角[J].大學教育科學,2015,(1).
[2]W.理查德·斯格特.組織理論:理性、自然和開放系統[M].黃洋,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包水梅,楊冬.美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啟示——以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百森商學院為例[J].高教探索,2016,(11).
[4]張玉利,楊俊.創業管理(行動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5]李姍霖,熊淦,吳亭燕,等.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4).
責編:初 心